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學術史
- 作者:張國剛、喬治忠
- ISBN:9787806279328
- 頁數:599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出版時間:2002-7-1
- 裝幀:平裝
- 字 數:500000
- 紙 張:膠版紙
書籍概況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傳統學術源頭的先秦時期
第一節 中國上古理性思維的曙光
一、“殷鑑”的思索
二、《易經》的思維水平
三、《易經》提供的思想啟示
四、五行說、陰陽二氣說以及“和同論”的出現
五、天人之辯的新思潮
第二節 孔子儒學的初創
一、孔子及其時代
二、仁學的思想體系
三、思想方法與處世哲學
四、認識論與教育學思想
五、孔子學說與治學活動的歷史意義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學術爭鳴
一、諸子百家形成的社會條件
二、墨子及早期墨家學說
三、《老子》的睿智與道家的發展
四、思孟儒學與荀子儒學
五、法家思想及韓非的集成
六、名辯思潮與墨辯
七、陰陽家的視野
八、諸子爭鳴的文化趨向
第二章 以經學為核心的漢代學術
第一節 漢初學術之狀況
第二節 儒學經典化之歷程
第三節 五經的闡釋與傳授
第四節 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第五節 陰陽五行與儒學的政治化讖緯化
第六節 封建正宗史學宗旨的確立
第七節 漢末社會批判思潮及其學術價值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晉南北朝學術
第一節 學術在亂世興盛的原因和條件
第二節 名教與自然:魏晉玄學及其主題
一、玄學的萌發
二、正始玄學
三、竹林玄學
四、中朝玄學
第三節 儒家經學的更新和繼續發展
一、魏晉時期的經學
二、南朝的經學
三、北朝的經學
第四節 佛學的興盛及其與本土思想的衝突
一、佛經的譯註與佛理的探索
二、佛教與儒、道的紛爭與交融
第五節 史學的獨立和興盛
一、史學的獨立
二、史學的繁榮
三、朝代(國別)史、人物家族史和地方史的突出發展
第六節 文藝理論探索及其他
一、曹丕《典論》
二、陸機《文賦》
三、劉勰《文心雕龍》
四、鐘嶸《詩品》
第四章 三教合流的隋唐學術
第一節 學術發展概況
第二節 經學:統一南北與定於一尊
一、隋代經學
二、唐代經學的統一
三、中晚唐經學的更張
第三節 史學:總結與創新
一、繁盛的史學園地
二、史學註疏學——對《史記》、《漢書》等的研究
三、正史的編撰
四、唐代史學雙擘——《史通》與《通典》
第四節 佛學:唐代學術史上的桂冠
一、佛典的翻譯與研究
二、天台宗及其佛學要旨
三、華嚴宗及其佛學要旨
四、法相宗及其佛學要旨
五、禪宗及其佛學要旨
第五節 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
一、道家與道教及其發展
二、道教論著與道藏編纂
三、道佛之爭與道教的哲理化l
第六節 儒學的異端與更新
一、王通的儒學異端
二、韓柳劉的天道觀
三、韓李的心性論
第七節 文學與語言:時代學風的側影
一、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研究
二、《文選》學的繁榮
三、類書的編纂
四、字書和韻書的編撰
五、漢語字母學的誕生
第八節 結語
第五章 探求義理的宋元學術l
第一節 治經方法的變革與宋學方法的形成
一、宋儒對漢學的改造和宋學的特徵l
二、義理的偏重與宋學方法的成熟
第二節 宋學方法的治經實踐
一、宋儒治“三經”
二、“十三經”的組成與朱熹注“四書”
三、元儒對宋學治經方法的修正
第三節 用宋學方法探求“理”的歷程
一、北宋時期各學派對“理”的提出和初步解釋
二、南宋時期朱熹、陸九淵對“理”的不同認識
三、宋末元朝理學家“和會”朱陸的努力
四、宋元學者對理學學術史的初步研究
第四節 對前代歷史的義理性評說
一、蘇氏父子對上古三代及前四史的評價
二、《唐鑒》對唐代歷史的批評
三、《新五代史》對五代歷史的看法
四、《資治通鑑》對戰國至唐五代歷史時段的
總認識
五、《通志》和《文獻通考》的“會通”主張
六、元代史臣對宋代及遼金歷史的態度
第五節 與義理之學並存的考辨方法
一、校勘學的成熟
二、司馬光創行的長編考異法
三、金石學的興起
四、雜史的增多及其學術意義
第六節 理學家對文學的評判和倡導
一、對文學史的評判
二、推崇經義與輕視文學
三、對俗文學疏離義理傾向的態
第六章 心學撞擊下的明代學術
第一節 強勁的義理官學
一、劉基、宋濂、方孝孺學宗義理、以身證學
二、三《大全》的頒布與義理強勁之風
三、曹端、吳與弼等維護朱學、辨義明理
第二節 心性主體理念的崛起與傳統義理之學的抗爭
一、從梵琦心禪到陳、湛江門心學
二、陽明心性之論鑄造主體理念之學
三、從羅欽順、王廷相到呂坤對義理學的修正繼承
四、王門後學由論心性走向言心情
五、由義理走向心性的邏輯必然
第三節 義理、心性之外,務實求用之中
一、明代醫藥學——李時珍對生命個體的珍惜
二、徐光啟、宋應星——求真致用之學
三、徐霞客——野外考察地理學的先驅
四、明代學術的另一股力量——實學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學術發展
第一節 動盪歲月中的學術分野
一、實學思潮中理學三流派的分化
(一)黃宗羲的批判史學觀
(二)顧炎武的經學新證法
(三)王夫之對義理、心性的思辨
(四)經世守身並重的李頤
(五)陸世儀、孫奇逢對理學的精要闡釋
二、既不“皓首窮經”,也不坐論心性
(一)傅山以“經子齊觀”向權威挑戰
(二)方以智以“質測”、“通幾”開闢求知新路
第二節 清朝初期學術發展的文化背景
一、清初學人群體的社會結構
二、對明代文化遺風的因革揚棄
三、私家講學傳統的繼續
四、學術宗派之爭的漸次淡化
第三節 顏李學派的論點及其學術影響
一、對程朱理學的抨擊
二、主張“習行”的人生價值觀
三、顏李學派在學術史上的影響
第四節 考據學風的前驅
一、書籍辨偽與文獻考證
二、歷史地理考證的興起
三、耙梳資料,撰著史書的務實務博趨向
第五節 乾嘉考據學的興盛及其影響
一、乾嘉時期的著名考據學者及其著述
二、乾嘉考據學者的治學主張
三、乾嘉考據學的地位和影響
第六節 乾嘉時期學術的另一側面
一、戴震的學術思想
二、章學誠的學術思想
第七節 官方的學術活動
一、康雍年間的官方修書事業
二、乾隆朝官方的學術活動
三、清代官修書的學術地位
第八章 在傳統中掙扎的晚清學術
第一節 清代後期學術成果總論
第二節 考據餘風:清學殿軍的集成與創新
第三節 今文經學派:經世傳統的復興與學術的變異
第四節 古文與理學:儒學正統派的走向
第五節 漢宋折衷:傳統學術發展的新思路
第六節 西潮初起:西方學術概念與內容的初步
引進
第七節 學術轉型:近代學術的萌芽
附錄清朝後期學術成果總匯
後記
作者簡介
爭鳴
重寫學術史
中國學術緣起
代表人物作品
- 春秋時期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