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孟學詮釋史論,論述的內容是中國思想史上孟子學詮釋史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作者:黃俊傑
- ISBN:9787801902702
- 頁數:532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9-1
- 裝幀:平裝(無盤)
- 叢書: 喜瑪拉雅學術文庫·港台學人系列
內容介紹,本書特色,目錄信息,
內容介紹
本書論述的內容是中國思想史上孟子學詮釋史的發展,主要是在作者《孟子思想史論》(第一卷)對孟子思想解析的基礎上,探討中國歷代思想家對孟子思想提出的解釋、批判、爭辯、推衍、發揮,以及其隱含的思想史意義與詮釋學內涵。全書以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分析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一)作為詮釋者心路歷程表述的詮釋學;(二)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三)作為護教學的詮釋學。就其發生程式觀之,第(一)種類型詮釋學當居首出地位,第(二)、(三)種類型的詮釋學,可以視為經典詮釋者的主體性舒展的兩種表現。這三種類型的詮釋學,都深深浸潤於古典中國《詩》教的傳統之中,皆不取僵直之邏輯論證,而以達意為尚,是故後人亦當“以意逆之,是為得之”。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充實,資料豐富,見解令人信服。書末附有“孟學詮釋史選編詮釋”、“參考書目”等資料,為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目錄信息
簡體字版序……………………………………………………………l
自 序…………………………………………………………………l
第一章 緒論…………………………………………………………l
一 引 言………………………………………………………l
二 孟子學研究的回顧(一):哲學/觀念史的進路…………8
三 孟子學研究的回顧(二):歷史/思想史的進路…………34
四 孟學詮釋史研究課題的展望………………………………48
第二章 孟學詮釋史中的一般方法論問題…………………………56
一 引 言………………………………………………………56
二 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及其問題……………………………56
三 問題意識的自主性及其性質………………………………71
四 詮釋的循環性:經典、詮釋與詮釋者……………………80
五 結論…………………………………………………………87
第三章 荀子對孟子的批判 ——“思孟五行說”新解…………………………………90
一 問題之所在…………………………………………………90
二 “思孟五行說”中的“心”及其特質……………………95
三 “思孟五行說”中“道”的內在化………………………101
四 “思孟五行說”與中國古代的“聯繫性宇宙觀”: “案往舊造說”新詮………………………………………105
五 結論…………………………………………………………109
第四章 宋儒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 ——以孟子對周王的態度為中心…………………………111
一 引 言………………………………………………………111
二 宋儒之孟子爭議的引爆點…………………………………113
三 王霸之辨:理想與現實的對立……………………………125
四 君臣關係:相對性與絕對性之辨…………………………136
五 宋儒的尊孔與“道”的新詮釋及其顛覆性………………150
六 結論…………………………………………………………161
第五章 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166
一 引言…………………………………………………………166
二 “知言”與“養氣”的內涵及朱子詮釋中 所蘊涵的問題………………………………………………170
三 從“窮理”、“知言”到“養氣”:朱子對 孟學的詮釋 ………………………………………………188
四 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解釋所引起的迴響……………202
五 結論…………………………………………………………220
第六章 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223
一 引言…………………………………………………………223
二 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225
三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235
四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言後之意”……………………240
五 結論…………………………………………………………248
第七章 黃宗羲對孟子心學的發揮…………………………………250
一 引言…………………………………………………………250
二 孟子心學的特質及其內涵…………………………………255
三 黃宗羲解釋孟子心學的基本立場: 兼論其與帛書《五行篇》的對比…………………………259
四 黃宗羲對朱子學的批判: 以孟學解釋為著眼點………………………………………268
五 結論…………………………………………………………285
第八章 戴震的孟子學解釋及其含義………………………………291
一 引 言………………………………………………………291
二 戴震孟子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292
三 戴震孟子學的護教學性質…………………………………308
四 戴震孟子學的方法論………………………………………316
五 結論…………………………………………………………326
第九章 康有為對中西思想的調融 ——以《孟子微》為中心…………………………………327
一 引 言………………………………………………………327
二 《孟子微》的著作背景及其基本立場……………………329
三 民主、自由與平等: 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調融(一)……………………336
四 社會進化與經濟發展: 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調融(二)……………………350
五 《孟子微》在儒學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359
六 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 康有為釋孟的詮釋學含義…………………………………363
七 結論…………………………………………………………366
第十章 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 ——以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為中心…………………369
一 引 言………………………………………………………369
二 唐、牟、徐三先生的思想與治學:同調與異趣…………371
三 孟子心性說的新解釋:心學傳統的現代詮釋……………378
四 孟子政治論的重讀:人民主體性的建立…………………397
五 結論…………………………………………………………403
第十一章 結論:兼論中國詮釋學的特質…………………………407
一 引 言………………………………………………………407
二 孟子、《孟子》及其詮釋者之間的辯證…………………408
三 中國詮釋學的特質:以孟學解釋史為中心………………412
四 結論…………………………………………………………420
附錄 孟學詮釋史論文獻選編注釋…………………………………423
參考書目………………………………………………………………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