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大展上海巡展在蘇州河畔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展開幕,出自兩岸三地的一百八十一件風采各異、惟妙惟肖的雕塑作品盡展中國當代雕塑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姿態
- 舉辦地點:上海
- 展出品:一百八十一件
- 性質:中國雕塑大展
藝術水準,概述,西方的看法,藝術風格,其他相關,
藝術水準
概述
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名的雕塑是“文革”時的群體創作《收租院》。極具權威性的世界藝術史教科書《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涉及中國現代藝術史部分僅收錄了兩件作品,一件是《收租院》,另外一件是徐凍的《天書》。1999年,蔡國強憑藉將此件作品的製作過程照搬到現場的創意,獲得了當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獎,並且因此在國內惹上抄襲的官司。事實上,與其說是蔡國強對這件作品有感情,不如說是當年的策展人塞曼對《收租院》更有興趣。
作為一件嚴格遵循著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創作手法,為了政治宣傳的目的創作的集體作品,收租院卻在創作者的真誠努力下,塑造了近乎完美的藝術形象。藝術上的成就使得“為政治而藝術”的作品 同樣具有超越政治的藝術力量。
可惜的是,《收租院》只有一件。蔡國強之所以能再現《收租院》得到金獎,正是因為寫實主義雕塑在西方被淘汰的現實。
中國當代藝術是中國所有文藝類別中在西方最成功的一支,當代藝術家頻頻獲得最重要的國際大獎。但是,在這一系列名單中,大都集中在架上繪畫、影像、裝置藝術家身上。雕塑成了邊緣的門類,即使有成功者,人數也極少,產生不了規模。
西方的看法
中國雕塑在西方的冷恰和在中國的熱形成反比。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圍繞著各地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興建的各種廣場雕塑,地標雕塑,房地產雕塑層出不窮,動輒上億的雕塑項目,埋單者統統是當地政府。除了少量的市場型藝術家,此類政府工程的欽點對象主要集中在各地的雕塑學會和美協。結果是,雕塑越做越大,越做越高,成本越來越驚人,效果卻越來越雷同。
法國漢學家,前外交官魏柳南(Lionel Vairon)在2009年寫作了新書《中國的威脅?》,作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是21世紀最重要的事。但是,他試圖表明的更重要的態度在於:“一個國家是不是成功不是以經濟來衡量的”,“中國到現在在文化上還沒有影響力”。
儘管中國的崛起已經不再需要完全仰賴西方的認可和接納,獲得自信及制定標準。但是,作為觀眾,想從6月20日在宋莊開幕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用“中國雕塑”命名的雕塑藝術大展———“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大展北京巡展”上看到的“中國姿態”,至少要表現出與目前的城市街頭不同的水準。
此次由中國雕塑學會、中國農工民主黨文化工作委員會、上上國際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大展,據說是從來自全國各地700多位藝術家的1100多件作品中,評選出的近170件雕塑作品。同時評選出 了終身成就獎和藝術大獎等諸級獎項。潘鶴和錢紹武獲得了終身成績獎無可爭議。值得爭議的是,眾多年輕藝術家所使用的同前輩們一致的寫實主義技法和現實主義情懷。這一切的缺少改變,發生在改革開放30年整個國家的巨大改變之後。藝術上的進步,離前輩們有多近,說明離“豐富性、多樣性、多元性和多變性”有多遠。
藝術風格
不少市民對中西交融的當代雕塑風采讚嘆不已,為四川大地震創作的數個雕塑邊上也雲集了不少觀眾。作品“五·一二中國力量”是黃銅色的數雙手臂共同舉起一個啼叫的嬰兒;用陰沉木、黃楊木、竹、不鏽鋼等多種材料製成的作品“雲繞汶川”將人們思緒帶回當時的場景。此外,用數十張報導汶 川地震的舊報紙做外包裝的作品“暖”外形像是一個暖水袋,與相鄰作品“大被窩”中從紅棉被中露出的四五雙腳丫,爭相訴說地震當時的溫情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