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妝
- 外文名:Chinese makeup style
- 風格基礎:中國傳統文化
- 套用領域:流行文化領域
起源發展,概念復興,風格特徵,
起源發展
- 原始社會
原始人類用利器在人體前胸、後背、兩臂和面部劃出圖案和記號,以顯示地位和存在。後來從動物和礦物質中提煉出來的脂、粉用來裝飾自己,還會用用小石子、貝殼或獸牙等物製作而成的美麗的串珠,用於裝飾。
- 春秋、戰國時期
女子採用燕支,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後被整朵摘下,人後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
還有米粉,將米做成粉末,塗抹面部及身體裸露部分,是皮膚潔白細膩,還可以將米粉染成粉紅色,塗抹面部,增加皮膚紅潤感。
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 漢朝
開始使用出產西域的黑色礦石——黛,有染色的作用,將眉毛全部掛掉,用黛畫,這是最早的畫眉材料,有文獻寫到“博得黛青者眾” 用來形容用黛畫眉的人很多。
同時,男性化妝開始出現,不過不似女子化妝那般繁複齊全而已,主要的化妝技法就是,用木粉敷面,用紅粉塗面。不過漢時男星化妝屬實,但是會被列入佞幸一類,或冠以誣衊之詞,說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為禮教所推崇。
- 南北朝
南北朝是開始興起面飾。因為南北朝奈是佛教盛行之時,而由於婦女對佛的敬仰,為求賜福,特地把佛身上的金色塗至額上,或者剪裁金箔以為星,貼於額上,因為顏色多為黃色,故而又稱花黃,鵝黃等。《木蘭詩》中就有寫到“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此處的花黃就為面飾。後來這種裝扮漸漸變為具有裝飾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劇時需要改變面貌和裝束,以表現劇中人物妝粉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 隋唐時期
從波斯國引進的螺子黛等開始盛行,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初唐時期,眉妝崇尚長、闊、濃。盛唐時代,從開元盛世到天寶年間,流行的眉型為長、細、淡,名稱有蛾眉、遠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陽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到了中唐,天寶至元和年間,八字眉重新流行,和烏唇、椎髻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時世妝”。晚唐的眉妝繼承了濃和闊的特點,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葉眉”,以及血暈妝、柳眉等時尚眉樣。
在唐代,花鈿除圓形外,還有種種繁複的形狀。花鈿,是將剪成的花樣,貼於額前。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說韋固妻“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閒處,來嘗暫去”。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紙、魚腮骨、鰣鱗、茶油花餅等多種。剪成後用魚鰾膠或呵膠貼上。從出土傳世文物圖像材料所見,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
隋唐時期,唇妝也開始盛行,不同的朝代,唇形的也不一樣。
- 宋元時期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
宋代也開始興起染指甲技術,多以紅甲為美,所用材料是鳳仙花搗碎,加入少聊明礬即可,可以將絲棉捏成與直接一樣的薄片,放入花汁,等到吸收水分之後取出,放在直接表面,經過連續侵染三到五次,數月都不會褪色。宋代的美甲不僅是美麗的標誌,中國古代官員還用裝飾性的金屬指甲套增加指甲長度,顯示尊貴地位,清代時期女性嬪妃常帶有精緻的指甲套以顯示自己的地位。
- 20世紀初
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中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製的黑色油脂。
化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術。一方面是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另一方面是由於實用而興起。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圍塗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傷害等等。如今,化妝則成為滿足女性追求自身美的一種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妝品並運用人工技巧來增加天然美。
概念復興
“中國妝”的概念最早從國外興起,許多日本、韓國的女生開始注意到中國女孩近幾年的妝容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不再盲目地效仿日風或韓風,在眾多多元的美妝風格中,以中國明星和網紅為代表的一群人引領出了一種屬於自己的“國風”主流審美,而這種審美最大的特點就是優雅和自信。
風格特徵
細長眉,不同於歐美式的挑眉,韓式平眉,中國妝的眉型是彰顯溫和而自信的細長眉。眼下彩,指的是中國古代的妝容重眉妝而不重眼妝,又因胭脂的廣泛套用均在眼下頰上,故稱眼下彩。點珠唇則是因為大部分時期中國古代的唇妝都講究蓋住邊緣往小畫,打造櫻桃小口,取其邊去其型,稱點珠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