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雙邊高層互訪頻繁,中國外交進入歐洲季。
中國與歐洲高層互訪頻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成功訪問英國之後,荷蘭國王、德國總理、法國總統相繼訪華,中國外交“歐洲季”高潮迭起、亮點頻現。
中歐關係在新形勢下呈現新變化、新特點,作為發達經濟體的歐洲正在積極調整與新興經濟體中國之間的相處模式,而雙方頻密互動為歐洲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帶來了良機。
內在邏輯,各方反應,
內在邏輯
中國和歐盟自建交40年來,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始終沿著全面、穩定、務實的軌道持續快速向前發展。如今,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成為國際關係中最重要、最穩定、最具影響力、最富建設性的大國夥伴關係之一。
2015年9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其間,中英簽訂了諸多經貿協定,涉及4000億元人民幣契約,為進一步深化中英經貿關係奠定了基礎。雙方還決定共同構建中英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而後,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奧朗德分別於2015年10月下旬和11月初相繼造訪北京,中德所簽經貿協定及其所涉金額創下新高,而中法在氣候變化領域達成的共識已為在巴黎召開的全球氣候變化峰會做了良好鋪墊。
從整體上說,歐洲在接近中國,以獲取它在全球的利益和影響力。
自2014年英國在西方世界帶頭申請加入亞投行以來,其對華政策就發生了戰略性轉變。作為美國長期的同盟國和彼此保持“特殊關係”的國家,唯“美”首是瞻幾成過往。
儘管華盛頓對其盟友三令五申,阻攔各國加入中國倡導的亞投行,然而英國最終以決然之姿,在西方世界率先加入亞投行,引發德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和韓國等美國盟友緊隨其後。英國後來甚至放言要做“中國在西方最好的朋友”,在習近平訪英之際,還承諾要在倫敦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並發行了人民幣債券。
英國顯然正在以實際行動表明它將和中國經濟捆綁在一起的決心,以及決心後的深層次內在需求。作為老牌的工業發源地,英國面臨著產業改造和升級換代的問題,而如今的中國擁有技術和資金,且在核電等新興領域擁有比較豐富的管理和運營經驗。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何中英雙方在核電等領域能夠取得豐碩合作成果,兩國政府同時鼓勵雙方企業深度參與高鐵項目。
至於德國,總理默克爾2015年10月底訪華期間,中德決定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推動“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攜手,並在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探索三方產能合作等方面取得共識。
德國在低碳經濟、磁懸浮、創新科技等領域具備先進技術。而中國的技術市場化能力已行至全球前沿,德國如果不抓住中國這個新市場推廣技術,也難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自2014年習近平訪德之時始,中德雙方就多有專家呼籲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中德之間似乎要朝著特殊關係演化,雙邊關係也被冠以“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默克爾再次訪華期間雙方簽訂的協定所涉金額巨大。
德國在中小企業、精密製造領域獨具特色,而法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優勢並不明顯,因此第三方市場合作成為中法合作的一個亮點。在法國總統奧朗德2015年11月初訪華期間,法方表示願同中方繼續落實好在核能、第三方市場合作等方面達成的成果。
作為發達經濟體的歐洲正在積極調整與新興經濟體中國之間的相處模式,而雙方的頻繁互動也為歐洲分享中國發展紅利帶來了良機。
英、法、德等歐洲大國不約而同與中國交好,有其共同的原因。
一是歐洲正處於多事之秋,歐債危機餘波未了,難民危機又引發了各種問題。在此情況下,歐洲各大國多欲借中國興起之際,擴展其貿易和投資市場以振興經濟,同時通過和中國交好來保持乃至提升歐洲在世界的影響力。
二是美國近年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政治影響力有所下降,在其戰略東移的背景下,歐洲在經貿和治理領域已無法僅依賴跨大西洋關係為保障。值此美國自顧不暇之時,歐洲一方面自尋出路,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能以自身方式追求利益。
三是中國全球影響力提升,不僅在於其經濟上的魅力,亦在於其日益提升的處理全球問題的能力。氣候變化、減貧、金融安全、地區衝突等重大問題,無不需要中國的配合與參與。
伴隨經濟轉型,中國正在向投資大國和消費大國轉變,誰能抓住中國經濟調整機遇和把握世界經濟發展態勢,誰就有可能引導未來。
中國和歐盟自建交40年來,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始終沿著全面、穩定、務實的軌道持續快速向前發展。如今,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成為國際關係中最重要、最穩定、最具影響力、最富建設性的大國夥伴關係之一。
新標準
共同參與標準制定也是中歐合作的一大新特點。中德加深產業合作有助於推動產業新標準制定,而通過第三方合作,新興技術才能以標準為依託,進一步實現市場化和創新。
“中國需要歐洲來爭取話語權。我們現在缺乏的是標準和話語權。”王義桅說,造船等產業在具體設定上需要遵循國際標準,而這些標準傳統上更符合英國、丹麥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產業發展往往造成挑戰。
從發展進程上看,歐洲已進入節約資源階段,因此倡導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目前中國正積極推動產業升級、低碳經濟、城鎮化,在多個領域中國可以向歐洲借鑑經驗,這也有助於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
新議題
歐洲與中國進一步協調與合作也會在國際舞台發揮影響。中國將在2016年主持二十國集團會議,主題聚焦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全球治理等,在這些方面中歐保持著廣泛對話。
歐洲在當前形勢下對美國越來越失望,美英特殊關係越來越不管用。作為全球性貿易大國,英國率先參與亞投行,充分表明歐洲國家對同中國一道共創國際新局面的期望,以確保更好實現自身利益。
在應對難民問題、氣候變化問題等地區或國際問題上,歐方日益看重中國的立場。默克爾在訪華期間,專門介紹了當前歐盟經濟形勢、克服難民問題、債務危機等情況,感謝中方給予的支持。
“未來中歐有望在‘一帶一路’建設、歐洲投資計畫、5G產業、城市化、能源、智慧型城市、創新等領域拓展合作空間。歐方期待中國十三五規劃給雙邊合作帶來更廣闊空間。”歐洲智庫“歐洲之友”政策主管莎達·伊斯蘭說。
中國和歐盟自建交40年以來,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始終沿著全面、穩定、務實的軌道持續快速向前發展。如今,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成為國際關係中最重要、最穩定、最具影響力、最富建設性的大國夥伴關係之一。
中歐都在轉型並有意相互對接各自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中歐關係將通過不斷深化、拓寬合作渠道來創造良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