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簡稱中國地質大學材化學院、地大材化學院)由原套用化學系和材料繫於1998年兩系合併而成,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院系之一。現有套用化學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三個本科專業。目前具有部級重點學科一個(材料學),博士點學科兩個(岩石礦物材料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點學科5個(岩石礦物材料學、材料學、材料物理化學、套用化學、分析化學),工程碩士學科點兩個(材料工程、化學工程)。

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
  • 英文名:Faculty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stry
  • 簡稱:地大材化學院
  • 創辦時間:1998年
  • 類別:公立
  • 屬性:211工程
  • 所屬地區:湖北省武漢市
  • 主管部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碩士點:7
  • 博士點:2
  • 博士後流動站:1
  • 學校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學院簡介,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專業介紹,科研概況,研究方向,儀器設施,開放辦學,

學院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FacultyofMaterialsScienceandChemistry)創建於1998年,由原中國地質大學套用化學系(1984年建立、前身為1953年建立的化分系)和材料系(1995年建立)合併而成。原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2011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
材料與化學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院系之一。現有套用化學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三個本科專業。具有部級重點學科一個(材料學),博士點學科兩個(岩石礦物材料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點學科5個(岩石礦物材料學、材料學、材料物理化學、套用化學、分析化學),工程碩士學科點兩個(材料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學設有“楚天學者”崗位。 本科專業的主要專業面向是基於地學的岩礦化學分析、基於地學的岩礦新材料;拓展面向有——精細化工、電化學、新型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複合材料及高分子材料。
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教學條件

材料與化學學院現設有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學實驗中心,建有納米礦物材料及套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北省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可持續能源實驗室,擁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廣東佛山研究院、貴州貴陽循環經濟研究院、江西新余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和浙江研究院。
材料與化學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湖北省重點學科、材料學二級學科國土資源部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套用化學三個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岩石礦物材料學二級學科博士點、資源與環境化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套用化學(地質分析)卓越工程師班、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班兩個特色班,化學工程材料工程兩個工程碩士專業領域,已經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的辦學格局。

師資隊伍

材料與化學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21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導師14人,“千人計畫”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楚天學者”6人、學校“騰飛計畫”入選者1人、學校“搖籃計畫”入選者7人。
學院現有在校生1439人,其中本科生1136人,碩士研究生270人,博士研究生33人。材料科學與工程、套用化學是湖北省品牌專業,大學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材料晶體化學等課程為湖北省精品課程,編寫出版教材10餘部。

專業介紹

學院現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套用化學”及“材料化學”三個本科專業,材料學科為國土資源部重點學科,其中岩礦新材料專業具有博士授予權。學院現有材料學、分析化學和套用化學三個碩士點。主要研究領域:岩礦新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分析化學、電化學工程及精細化工。
材料與化學學院的專業屬於材料化學大類,學院招生按大類專業專業招生,前期通適教育課程與學科基礎平台課程模組全部打通,實行通才培養,後期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進入相應的專業方向進一步深造,同時可選擇指導教師,參與科學研究工作。
業務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系統的化學理論基礎、較強的實驗技能、良好的綜合理論素質和創新精神,能進行套用化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生產、管理工作的高級科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在較紮實地掌握工科公共基礎知識、外語、計算機技能的基礎上,系統地學習化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受到套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套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系統、紮實地掌握套用化學專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
2.具有專業所需的數學、物理、電子與電工基礎及計算機套用技能;
3.初步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且能順利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熟悉文獻檢索和其它獲得科技信息的方法;
4.掌握相關工程技術、產品開發、分析測試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初步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了解化學理論前沿、套用前景、最新發展動態以及化學相關產業發展狀況。
主幹學科:化學。
主要專業基礎課程: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結構化學、分析化學及化學工程基礎等及相應實驗。
主要專業課:現代儀器分析、電化學原理、精細化學品化學。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專業實驗、金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設計)等。
學制:本科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化學、材料化學。
專業特色:在現代測試技術、套用電化學、精細化學品化學等方面具有優勢。
就業領域:適宜到化工、輕工、藥物、食品、石油、冶金等行業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化學化工、產品檢驗、環境保護等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管理等工作。
業務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系統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理論基礎、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能進行材料領域的研究、開發、生產、管理的高層次科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掌握數理化、外語、計算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與套用技能,比較系統地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生產工藝及設備,具有一定的材料研究開發、工藝設計、生產加工、性能檢測等能力。專業培養方向主要為功能材料、複合材料及岩礦新材料。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較系統地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相關知識;
2.具有材料研究開發、工藝設計、生產加工、性能檢測、產品質量控制的初步能力;
3.具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技能;
4.掌握一門外語,具有一定的讀、寫、聽、說能力;
5.具有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
6.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識和能力。
主幹學科: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
主要課程:機械基礎、工程製圖、電路與電子技術、材料晶體化學、材料學導論、材料物理化學、材料顯微結構分析、現代測試技術、材料表面與界面。
主要專業課:材料工藝原理與設備、材料性能與檢測、功能材料與器件、複合材料、礦物材料、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專業實驗、金工實習、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主要專業實驗:材料製備、複合與改性、材料結構顯微分析、現代儀器分析方法、材料性能測試綜合實驗。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材料物理、材料化學。
辦學特色:創新意識強,實踐能力強。
就業領域:適宜在電子、信息、汽車、信息、機械、化工、軍工、生物醫學、資源、環境、能源、建材、冶金、外貿等部門、高等院校或產業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設計、試驗、檢測、開發和生產工作;也可到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廳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科研概況

材料與化學學院的科研實力穩步增強。科研項目和經費、發明專利SCI論文等持續增長,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近5年SCI論文數列全校第2,EI論文列第3,發明專利列第1。2009年獲得自然科學基金5項,列全校第六,2011年獲得自然科學基金9項,列全校第四。2008年實到科研經費497萬元,2009年732萬元,2010年1332萬元,2011年截止到11月底實到科研經費1650萬元。
材化學院2007—2011年科學研究基本統計:
類別/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截止到11月底)
科研總經費
557.9萬元
496.2萬元
725.46萬元
1332萬元
1650萬元
(橫向)項目
263.2萬元(占47%)
190.4萬元(占38%)
535萬元(占74%)
.692萬元(占51%)
409.6萬元(占25%)
(縱向)項目
294.7(占53%)
305.8(占62%)
190(占26%)
640萬元(占49%)
1240.4萬元(占75%)
(授權)發明專利
11
22
18
16
23
SCI
20
26
17
27
10
EI
19
15
22
17
23
ISTP
3
3
4
2
1
項目負責人占全院教師比例
(22人/80人)
27.5%
(18人/79人)
23%
(35人/82人)
43%
(35人/82人)
35%
(29人/82人)
43%
學科方向得到凝聚,學院將重點發展地質分析、資源化學、環境化學、礦物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與複合材料,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研發等領域。

研究方向

材料與化學學院主要研究方向:1.礦物材料:加工、改性、複合;2.可持續能源:氫能源、太陽能、Fe-Li電池、LED、生物能源;3.環境材料:保水材料、污水處理材料、湖泊治理;4.地質分析:有機、無機分析、相態-價態分析、現場分析技術、;5.環境化學:大氣、土壤、水體中鉛、鎘、汞、坤、硒、鈾等的環境分析與評價、地下水重金屬與有機污染、城市環境化學、礦山環境研究與恢復,油田環境化學;6.資源化學:錳礦清潔生產技術、超稠油的催化降粘技術、無氯提釩、高磷鐵礦除磷提鐵、鋁鈷礦選礦技術。
材料與化學學院的材料學科和化學學科形成了具有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材料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礦物材料、可持續能源材料、功能與複合材料。礦物材料方向包括礦物材料的加工、改性、複合,開展了納米氧化鋯技術,球形石英粉生產技術,水泥灌漿材料,高嶺土、蒙托石、碳酸鈣、石墨、紅柱石、磷礦等非金屬礦產資源的深加工、系列產品開發與綜合利用,尾礦砂製備陶粒與微晶玻璃技術等研究;可持續能源材料方向包括儲氫材料與氫能技術、太陽能材料、Fe-Li電池材料、LED技術,生物能源、材料計算設計等;功能與複合材料方向開展了功能陶瓷材料、複合保水材料、污水處理材料等的研究。
化學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地質分析、資源化學、環境化學等。地質分析方向包括有機、無機分析,相態-價態分析,現場分析技術;環境化學方向包括大氣、土壤、水體中鉛、鎘、汞、砷、硒、鈾等的環境分析與評價,地下水重金屬與有機污染,城市環境化學,礦山環境研究與恢復,油田環境化學等;資源化學方向包括錳礦清潔生產技術,超稠油的催化降粘技術,無氯提釩技術,富硒石煤的綜合利用,高磷鐵礦除磷提鐵技術,鋁鈷礦選礦技術,油氣管線的腐蝕機理與防腐材料等。

儀器設施

材料與化學學院建有設施比較齊全的科學研究平台和相關儀器設備。材料結構、性能分析與製備的儀器設備有透射電子顯微鏡、高分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XRD、全自動比表面積儀、同步熱分析儀、多參數電池檢測設備、分子束外延(MBE)、磁控濺射儀、等離子噴塗設備、納米磨、萬能材料試驗機等,以及各類材料光、電、磁、力學性能測試儀器和各類高溫熱壓爐、氣流磨等;化學測試儀器有核磁共振儀、ICP-OES、ICP-MS、X射線螢光光譜儀、LC-UV-AF、GC-MS、HP-LC、GC、元素分析儀、紅外光譜儀、原子吸收、原子螢光、多功能電化學分析儀等,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開放辦學

材料與化學學院堅持開放辦學宗旨,與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相關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與陝西黃河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捐資聯合共建“功能碳納米材料實驗室”,在湖北當陽市相關企業、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雲南天鴻高嶺礦業有限公司、浙江三鼎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和實習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