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

獎項歷史,獎項設定,組織流程,評選組織,申報條件,評選考核,獎勵情況,評獎結果,頒獎典禮,文化傳統,

獎項歷史

200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中國土壤學會設立中國土壤學會科學技術獎。
2018年1月26日,中國土壤學會發布《關於推薦第十三屆“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的通知》。

獎項設定

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每年評選一次,原則上每次評選一等獎不超過1項,二等獎不超過3項。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單項授獎人數和授獎單位數實行限額。一等獎的人數不超過11人,單位不超過5個;二等獎的人數不超過9人,單位不超 4個。

組織流程

評選組織

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評審工作委員會由土壤學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和管理人員共9至11人組成。評審工作委員會主任由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擔任。評審工作委員會實行聘任制,每屆任期一年。
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評審實行迴避制度,凡被推薦申報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項目的所有完成人,不得作為科技獎勵評審工作委員會委員參加當年的評審工作。

申報條件

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評選具體標準為:
1.在土壤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了具有重要創新性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法。並具備下列條件:
1)前人尚未發現或者尚未闡明;
2)具有較大科學價值;
3)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
2. 在土壤學套用與農業示範開發方面,完成重大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解決大量複雜、關鍵性技術問題,被認為成績卓著並已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者。

評選考核

評選指標
在評選標準第1條中,1)所稱“前人尚未發現或者尚未闡明”是指該項自然科學發現為國內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學理論為國內外首次闡明,且主要論著為國內外首次發表;2)所稱“具有較大科學價值”是指:該發現在科學理論上、學說上有創見,或者在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上有創新;在學術上處於國內領先或以上水平;對推動學科發展有重大意義,或建立了新的學科,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產生重要影響。3)所稱“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是指主要的代表性論文或著作已在國家級對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一年以上,或作為學術專著已經正規出版發行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學結論必須為國內外同行所引用或套用。
在評選標準第2條中,所稱“被認為成績卓著並已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者”,是指該項技術發明成熟,並規模化套用一年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效果。根據其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創造性、先進性、系統性、科學意義或套用價值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總體評定標準如下: 1、在土壤科學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學術上為國際領先,並為土壤學界所公認並被廣泛引用或套用,極大地推動了本學科或者多項分支學科的發展並建立了新的學科;或者在技術上有重大創新,技術難度和複雜程度很大,總體技術水平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在行業中被廣泛套用,取得了重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對土壤科學技術和社會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可以評為一等獎。 2、在土壤科學上有重要進展,學術上為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國際領先,為土壤學界公認並被較廣泛引用或套用,較大地推動了對本學科和相關分支學科的發展或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的;或者在技術上有較大創新,技術難度和複雜程度較大,總體技術水平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或接近國內領先,並被廣泛套用,取得較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對土壤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較大貢獻的,可評為二等獎。
評選程式
  1. 推薦方法:
    “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實行限額推薦制度。候選項目(已通過鑑定)均由各省、市、自治區土壤(肥料)學會和中國土壤學會各專業(工作)委員會負責初評,並根據學會獎勵辦公室在當年下達的限額範圍內向“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評審工作委員會推薦。推薦單位推薦科技獎的候選人、候選單位,應當徵得候選人和候選單位的同意,並填寫學會獎勵辦公室製作的統一格式的推薦書,提供必要的證明或評價材料。推薦書及相關材料必須完整、真實、可靠。同一技術內容的項目,已獲得同級或同級以上政府科技獎勵的,不得推薦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凡在智慧財產權以及有關完成人和完成單位等方面存在爭議,且爭議未解決前不得推薦。經評定未被授獎的候選人、候選單位,如果其完成的項目或者工作在此後的研究開發活動中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並符合獎勵辦法及本細則的規定,可以重新推薦。被評定為緩評的項目,如果解決了緩評原因中的問題,可按規定重新推薦。
  2. 評審過程:
    獎勵辦公室負責對推薦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對不符合規定的推薦材料,可以要求推薦單位和推薦人在規定的時間內補正,逾期不補正,或經補正之後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評審並退回材料。材料初審合格後,提交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評審工作委員會進行評審。評審結果採用百分制計分,獲得60分(含)以上的項目為通過初評(以實際參評審員評審均分計算)。對通過初評的項目按照評審均分從高到低排序,在學會網公示 5 個工作日後,經常務理事會審核,由常務理事會最終確定獲獎項目和獲獎等級。一等獎獲獎項目原則上評審均分不得低於 80 分。

獎勵情況

評獎結果

截至2018年,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共評選了十三屆,共有42個項目獲得該獎項。
屆次獲獎等級獲獎項目獲獎單位獲獎人
第一屆(2006年)
廣東省土壤資源及其作物適宜性圖譜研究
華南農業大學
萬洪富、郭治興、胡月明、文雅、鄧南榮、楊海東、吳志峰
我國人工林主要造林樹種地力退化機理及其防治技術途徑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所
楊承棟、吳曉芙、焦如珍、孫翠玲、林思祖、俞元春、孫啟武、胡曰利、曾滿生
中南林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保護所
福建林學院杉木研究所
第二屆(2007年)
土壤重金屬污染及修復原理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陳懷滿、周東美、鄭春榮、王慎強、沈振國、司友斌、王玉軍、郝秀珍、倉龍、塗從、林琦
黃土地區土壤侵蝕動力過程模擬與植被調控機制研究
西安理工大學
李占斌、李鵬、姚文藝、李勉、魯克新、白丹、秦向陽、謝永生、侯建才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
廣東省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施肥技術研究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李淑儀、梁友強、張育燦、廖新榮、藍佩玲、鄭惠典、徐勝光、林日強、王榮萍
第三屆(2008年)
間套作體系根際效應促進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機理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
李隆張福鎖左元梅孫建好吳華傑郭天文胡志橋楊思存劉生站陳偉楊文玉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氮轉化研究方法與技術
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
何紅波張旭東張威侯松嵋丁雪麗
西藏一年兩收套複種實用技術研究與示範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
關樹森侯亞紅劉國一徐友偉陳國海韋澤秀王俊大尼瑪卓瑪達娃多布傑
珠江三角洲典型流域農業非點源污染GIS模擬與負荷估算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吳志峰程炯劉平陳志良劉曉南王繼增林錫奎卓慕寧戴照福
第四屆(2009年)
缺磷和菌根調控作物磷素吸收和轉運的分子機制
南京農業大學
徐國華孫淑斌艾鵬慧陳愛群常春榮趙建寧顧冕范曉榮朱毅勇胡一兵沈其榮
第五屆(2010年)
土壤動物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態功能
南京農業大學
胡鋒、李輝信、劉滿強、陳小雲、王霞、毛小芳、王丹丹、於建光、張樹傑、陶軍肖海峰
第六屆(2011年)
太湖地區稻改種設施蔬菜氮排放規律與氮污染控制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施衛明、楊林章、閔炬、李素梅、陸扣萍、袁曉燕姚靜、孫海軍、周影茹、陸玉芳、余志敏
重慶市岩溶山地生態系統退化機制及恢復重建研究
西南大學
謝德體、李陽兵、魏朝富、高明、邵景安、屈明、劉洪斌、倪九派、慈恩
設施農業土壤質量演變機理與持續利用
雲南農業大學
張乃明、史靜、秦太峰孟金貴、何月秋、褚素貞、張仕穎、鄧玉龍、姬廣海
第七屆(2012年)
集約化養殖畜禽糞的農用風險與安全利用技術及推廣套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寧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蘇省土壤肥料技術指導站、江蘇綠陵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董元華、林先貴、李忠佩、王輝、王一明、徐茂、殷廣德、梁曉輝、劉勤、郝秀珍、楊鵬
昆明地區花卉生產對水環境影響的調查研究
雲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雲南省農業環境監測站、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昆明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陳天友、鄧玉龍、何曉濱、王進、趙禹、陳銳、桂敏、孫治旭、張程
不同營養遺傳類型玉米營養特性及其高效施肥技術研究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王立春、謝佳貴、尹彩俠、侯雲鵬、秦裕波、孔麗麗、於雷、張寬、王秀芳
中國叢枝菌根真菌種質資源研究與套用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
王幼珊、張淑彬、鄒國元、劉寶存、倪小會、孫焱鑫、吳瓊、張美慶、邢禮軍
第八屆(2013年)
我國農田土壤有機質演變規律與提升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徐明崗、張文菊、黃紹敏、朱平、楊學雲、邊全樂、黃慶海、聶軍、石孝均、吳春艷、婁翼來
我國重要沿湖地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綜合治理技術研究與套用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西南大學
劉寶存、趙同科、馬友華、熊桂雲、謝德體、劉強、洪麗芳、劉兆輝、張國印
區域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技術研究與套用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北京市順義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北京市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北京市大興區土肥工作站
趙永志、賈小紅、王勝濤、曲明山、郭寧、閆連波、王崇旺、陳宗光、魯宏斌
廣東省耕地質量變化趨勢研究
廣東省耕地肥料總站、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台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中山市農業局
湯建東、曾招兵、張滿紅、林碧珊、劉一鋒、雷竹光、梁金明、梁棟
第九屆(2014年)
土壤重金屬污染化學與植物修復技術原理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浙江省富陽市農業局、安徽師範大學
吳龍華、駱永明、蔣玉根、周守標、李柱、胡鵬傑、馬婷婷、孫小峰、張長波、李娜、裘希雅
長江中下游水旱輪作區作物高效施肥關鍵技術研究集成與示範
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魯劍巍、魯明星、郭熙盛、李小坤、馬常寶、武、際、魯艷紅、范先鵬、任、濤
沼液滴灌技術研究與套用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延慶縣種植業服務中心、密雲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綠富隆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吉進、劉智、孫欽平、劉本生、許俊香、高利娟、劉東生、劉寶存、田全升
第十屆(2015年)
植物對酸性土壤鋁毒及其共存脅迫因子的協同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沈仁芳、趙學強、陳榮府、董曉英、王超、王偉、孫清斌、曾其龍、張富林、張啟明、邵繼鋒
土壤-植物系統中多環芳烴的遷移轉化過程及控制技術研究
南京農業大學
高彥征、劉娟、康福星、孔火良、朱雪竹、孫凱
吉林玉米高產養分高效管理技術研究與套用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任軍、蔡紅光、曹國軍、劉劍釗、閆孝貢、袁靜超、耿玉輝、張洪喜、郭金瑞
第十一屆(2016年)
東南沿海重點區土壤有機污染特徵與生物修復研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駱永明、滕應、章海波、塗晨、吳宇澄
農業主產區典型耕地地力提升技術研究及套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曾希柏、黃道友、魏朝富、宇萬太、劉兆輝、李秀軍、魏丹、李錄久、馬強
華北農區地下水硝酸鹽時空變化及其污染脆弱性評價與污染防控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趙同科、張成軍、李鵬、劉寶存、張國印、李明悅、石璟、牛世偉、郭占玲
除草、緩釋和防病功能性肥料的研製與套用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節水農業研究所、甘肅金九月肥業有限公司、白銀豐寶農化科技有限公司
車宗賢、俄勝哲、袁金華、郭永傑、王婷、王卓、趙欣楠、黃濤、楊君林
第十二屆(2017年)
黃土高原土壤乾層及土壤水分植被承載力研究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邵明安、王雲強、夏永秋、陳洪松、賈小旭、高、磊、賈玉華、劉丙霞、楊文治、李玉山
我國典型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生態學特徵及其功能活性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賀紀正、朱永官、張麗梅、沈菊培、胡行偉
土壤碳氮微生物轉化過程研究--微生物殘留物動態指示作用和功能評價
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
何紅波、張旭東、梁、超、張、威、解宏圖、鮑雪蓮
污染場地健康與環境風險評估軟體(HERA)開發與推廣套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凱業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陳夢舫、羅、飛、韓、璐、李春平、韋、婧、董敏剛、晏井春、錢林波、李、婧
土壤中離子界面反應的微觀機制與巨觀表現
西南大學
李、航、劉新敏、李、睿、田、銳、楊、剛、倪九派、謝德體、朱華玲
第十三屆(2018年)
太湖地區集約化農田的氮肥減施潛力、減排增效技術及工程化套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林業大學
施衛明、閔炬、楊林章、李光傑、陸玉芳、喬俊、孫海軍、李保海、許衛鋒、王遠、顏廷梅
我國典型旱作農田土壤氮素轉化與環境效應的基礎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
巨曉棠、谷保靜、蘇芳、胡克林
東南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徵及防治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農業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
徐明崗、徐仁扣、周世偉、馬常寶、李九玉、文石林、張會民、蔡澤江、周海燕
黑土侵蝕過程與土壤質量退化機理研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鄭粉莉、劉剛、覃超、鐘科元、徐錫蒙
農牧固體廢棄物高效堆肥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
王爽、孫磊、魏丹、陳雪麗、李偉群、凌寧、周寶庫、劉東陽、張楠

頒獎典禮

中國土壤學會科技獎的獲獎項目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或理事會上公布,頒發證書和獎金,並通報獲獎者單位及在“中國土壤學會會訊”和中國土壤學會網站上公布。

文化傳統

  • 獎項宗旨
為了獎勵在我國土壤科學事業中做出卓著成就的中國土壤科學工作者和群體,調動全國土壤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土壤科學技術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