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四川省委員會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在四川省的組織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四川省委員會
- 黨派: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 範圍:四川
- 主委:歐陽澤華
組織發展,建國之前,建國之後,組織成員,組織機構,組織貢獻,
組織發展
建國之前
1948年1月1日,民革在香港正式成立。四川是民革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41年,在重慶成立的“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小民革),其不少成員成為民革的重要骨幹。1945年10月,在重慶成立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是民革組織的前身之一。1948年至1949年,在四川(包括西康省)建立的民革組織主要有:(1)在重慶,楊傑、黎又霖等人成立的“民革川東區分會”;(2)在成都,以劉文輝為首,李宗煌具體負責的“民革川康分會”;(3)在成都,由周從化等人成立的另一個“民革川康分會”;(4)在西康,由陳強立、朱兆和、王天澤等人建立的民革組織。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四川各個民革組織未形成統一的組織領導系統,各自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以推翻蔣介石獨裁統治、解放大西南為目標,開展工作。其主要活動有:進行政治宣傳,參加民主愛國運動;團結聯繫國民黨內部的進步力量,在國民黨軍隊中進行策反工作;建立武裝力量,組織發動武裝起義;保護國家財產,維護地方治安等。許多民革黨員在革命鬥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著名的“川康五魂”(周均時、黎又霖、王白與、周從化、李宗煌)和長眠在成都十二橋陵園中的民革烈士就是傑出的代表。四川民革為四川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建國之後
建國後,四川民革走上新的發展道路。在中共四川省委和民革中央的領導下,四川民革組織對建國前的民革黨員進行了登記審查工作,四川民革組織得以健康發展。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省後,西康民革組織歸併民革四川省委員會領導。1958年10月,民革四川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劉文輝任主任委員,但懋辛、鄧錫侯、鐘體乾、羅承烈任副主任委員,羅承烈兼秘書長。
1962年7月,民革四川省第三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但懋辛任主任委員,鄧錫侯、羅承烈、張為炯、夏仲實、裴昌會任副主任委員,羅承烈兼秘書長。
1979年12月,民革四川省第四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裴昌會任主任委員,羅承烈、李振、曹惠文、劉元王宣,魯崇義、賴西夔、王叔雲、張鐵僧任副主任委員,劉元瑄兼秘書長。
1984年4月,民革四川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裴昌會任主任委員,羅承烈、李振、曹惠文、劉元瑄,魯崇義、王叔雲、陳芳模、王與立任副主任委員,劉元瑄兼秘書長。
1988年6月,民革四川省第六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劉元瑄任主任委員,王叔雲、陳芳模、王與立、陳華、胡蜀平任副主任委員,王與立兼秘書長。
1992年7月,民革四川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劉元瑄任主任委員,王叔雲、陳芳模、王與立、胡蜀平、李克熙、穆文富、鄧宇民任副主任委員,歐陽明遠任秘書長。
1995年6月,劉元瑄因病辭去民革四川省第七屆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由王叔雲任主任委員。1997年6月,民革四川省第八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鈕小明任主任委員,鄧宇民、歐陽明遠、王宇坤、江相麒、喻秉鈞、張慶成任副主任委員,王宇坤兼秘書長。
2002年4月,民革四川省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鈕小明任主任委員,鄧宇民、歐陽明遠、王宇坤、喻秉鈞、張慶成、劉家強、朱永志任副主任委員,張慶成兼秘書長。
2004年12月民革四川省九屆三次全委會增選曾蓉(女)為副主任委員。
2005年2月,民革省委任命曹豐平為秘書長。
2007年4月,民革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選舉王宇坤為主任委員,張慶成、劉家強、朱永志、 曾 蓉(女)、孫傳敏、何一立、趙世春為副主任委員,任命曹豐平為秘書長。
2010年4月,張慶成同志因年齡原因提出辭去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職務,9月,經民革四川省委十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常委會討論決定,同意了張慶成同志辭去民革省委副主委的辭呈。
2017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在成都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民革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歐陽澤華當選主任委員。曾蓉、趙世春、鄭學炳、劉楓、肖春、里贊當選副主任委員。許曉輝任秘書長。
組織成員
1957年全省共有民革黨員1100餘人,在“反右”、“整風”和“四清”等運動中,部分民革黨員被錯劃為右派或蒙受冤屈。“文革”時期,四川民革各級組織被迫停止活動,很多民革黨員遭受迫害。“文革”結束後,1977年底,四川民革組織開始恢復活動。這時的黨員僅餘600餘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統一戰線呈現勃勃生機,四川民革組織得到迅速發展。1997年3月,四川行政區劃調整,重慶成立直轄市。原歸屬民革四川省委員會領導的萬縣市、涪陵市民革組織歸併民革重慶直轄市委員會領導。截止2009年12月,四川民革所建立的地方組織有成都(1954年4月)、瀘州(1955年4月)、南充(1955年4月)、雅安(1955年11月)、內江(1982年8月)、自貢(1983年5月)、西昌(1983年9月)、宜賓(1985年3月)、樂山(1986年11月)、綿陽(1987年7月)、德陽(1988年2月)、遂寧(1988年4月)、達川(1988年10月)、廣元(1995年11月),攀枝花(2003年9月)、資陽(2005年12月),廣安、眉山直屬支部,省直工委。全省民革黨員共6540人,平均年齡51歲。其中全國人大代表2人,全國政協常委1人,委員2人;省級人大代表22人,其中省人大副主任1人;省政協委員49人,其中常委11人,副秘書長1人;市級人大副主任5人,常委16人,代表95人,市級政協副主席10人,常委69人,委員255人;在政府擔任實職的廳級幹部2人,處級幹部30人。
組織機構
民革四川省委現有處室6個:辦公室、組織處、宣傳處、聯絡處、經社處、研究室。專門委員會5個:參政議政委員會、思想政治宣傳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
組織貢獻
建國以來,四川民革組織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基礎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自己應有的作用。建國後至“文革”前17年,四川民革協助中共和政府在安定團結、維護地方社會秩序、鎮壓反革命、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繁榮社會主義文化、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等方面,均作有貢獻。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日臻完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職能大大加強。尤其是在中共十六大召開以來,四川民革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指引下,遵照民革中央制定的“以服務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工作重點”的工作方針,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調動廣大民革黨員的積極性,大力開展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