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綱/傳世經典文庫

中國史綱/傳世經典文庫

《中國史綱》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以講故事的方式詳細介紹中國古代的社會變遷、思想變革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及活動,生動活潑,易讀易懂,是“歷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創作’”, 《中國史綱》更是張蔭麟先生短暫一生中留給國人的唯一專著,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的才情與用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史綱/傳世經典文庫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259頁
  • 開本:16
  • 作者:張蔭麟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才史學家張蔭麟是梁啓超、錢穆、陳寅恪、熊十力讚嘆的史學大師,中國人不可不讀的歷史名著。
《中國史綱》原為高中歷史教材,更是一種別具一格的通史讀物。張蔭麟先生依據自己的歷史觀對東漢前的中國史實作了較為嚴格的選擇和取捨,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中國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

作者簡介

張蔭麟(1905—1942),字素痴,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他在清華求學7年,以史、學、才出眾,與錢鐘書、吳晗、夏鼐並稱為“文學院四才子”,被吳宓稱為“梁任公第二”;梁啓超首次與他相見,也讚嘆為“天才”。他先後在《學衡》、《清華學報》、《東方雜誌》、《燕京學報》、《文史雜誌》、《國聞周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和學術短文40多篇,深得當時史學界稱讚。1929年,張蔭麟獲公費到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4年後回清華大學任教。

本書是他短暫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只寫到東漢建立為止,全書沒有累贅冗煩的引文考證,不故作深奧高奇,史事都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容道來,如行雲流水,可令讀者享受到一口氣瀆完不覺其累的爽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第一節 商代文化
第二節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第三節 周朝的興起
第四節 周代與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封建帝國的組織
第二節 奴隸
第三節 庶民
第四節 都邑與商業
第五節 家庭
第六節 土
第七節 宗教
第八節 卿大夫
第九節 封建組織的崩潰

第三章 霸國與霸業
第一節 楚的興起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 晉楚爭霸
第四節 吳越代興
第五節 鄭子產

第四章 孔子及其時世
第一節 魯國的特色
第二節 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
第三節 孔子與其時世
第四節 孔子與政治
第五節 孔子與教育
第六節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第二節 魏文侯李克吳起
第三節 秦的變法
第四節 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
第五節 國際局面的變遷

第六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第一節 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第二節 墨子
第三節 墨子與墨家
第四節 孟子許行及周官
第五節 楊朱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第六節 鄒衍苟卿韓非

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 呂不韋與贏政
第二節 六國混一
第三節 新帝國的經營
第四節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第八章 秦漢之際
第一節 陳勝之起滅
第二節 項羽與巨鹿之戰
第三節 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
第四節 項羽在關中
第五節 楚漢之戰及其結局

第九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第一節 純郡縣制的重建
第二節 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
第三節 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
第四節 武帝的新經濟政策

第十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第一節 道家學說的全盛及其影響
第二節 儒家的正統地位之確立
第三節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響

第十一章 改制與“革命”
第一節 外戚王氏的專權
第二節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節 從王莽復起至稱帝
第四節 王莽的改革
第五節 新朝的傾覆
第六節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模

附錄
東漢的邊患及征剿
北宋始建及初期規模
北宋的邊患
北宋的政治改革
北宋初期的思想家

文摘

商朝從成湯創業以後,六百年間,可考的大事,除了六次遷都,除了對鬼方的大戰,除了最後直接、間接和亡國有關的打擊外,便是五度由盛而衰的循環。所謂盛就是君主英武,諸侯歸服;所謂衰就是君主昏暗,或王室內亂,而諸侯叛離。前期第一度的盛衰牽涉到湯孫太甲(商朝第四王)和湯的開國功臣伊尹的關係。這有二說:一說太甲無道,“顛覆湯之典型”,伊尹把他放逐於桐,過了三年,伊尹見他悔過修德,又迎他復位。一說伊尹於商王仲壬死後,把法當嗣位的太甲放逐於桐,而自即王位;其後七年,太甲自桐潛出,殺伊尹。肇始商朝後期的盤庚是一中興之主。在他以後,唯他的侄子武丁曾一度中興。武丁以降,商朝一直衰下去。繼位的君主皆生長安逸,“不知稼穡之艱難,唯耽樂之從”(這是周朝開國元勛周公追數前朝衰亡的原因的話)。他們以畋游荒宴代替了國政的煩勞。在商朝末年,一種叔世的頹廢和放縱瀰漫了整個商人社會。狂飲濫醉的風氣普遍於君主、貴族和庶民。這是他們亡國的主因。
在敘述商朝滅亡的經過之前,讓我們回溯商朝所繼承的歷史線索。
商朝所替換的朝代是夏。關於夏朝,我們所知,遠更模糊。例如夏朝有沒有文字?有沒有銅器?其農業發展到什麼程度?其政治組織與商的異同如何?這些問題都無法回答。在後人關於夏朝的一切傳說和追記中,我們所能抽出比較可信的事實,大要如下:
夏朝歷年約莫四百。其君位是父死子繼而不是兄終弟及。其國都的遷徙比商朝更為頻數。最初的君主禹歷都陽城、晉陽、安邑,皆不出今山西的西南角(陽城在翼城西,晉陽在臨汾西,安邑在平陸東北)。禹子啟始渡河而南,居今新鄭、密縣間。以後除啟孫後相因外患失國遠竄外,夏主的遷徙,不出今河南的黃河以南,汝、潁以北。當夏朝為成湯所滅時,都於斟酌,即今鞏縣西南。夏朝最大的事件是與外族有窮氏的鬥爭。有窮氏以鉭(今河南滑縣東)為根據地,當啟子太康時,攻占了夏都(時在斟郡),以後統治了夏境至少有六七十年。太康逃居於外,有窮氏以次立其弟仲康及仲康子後相為傀儡。後相繼被竄逐追殺。後來,後相的遺腹子少康收聚夏朝的殘餘勢力,乘有窮氏的衰弱,把他滅掉,恢復舊物。有窮氏是在夏境的東北,後來滅夏的成湯則來自東南,其先世亦發祥於東北。夏朝的外患蓋常在東方。
成湯的先世累代為部族長。他的先十四代祖契與禹同時,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為根據地。契子昭明遷於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繼遷於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昭明子相土是一雄才大略的君長,曾大啟疆宇,以相(在今安陽西十五里)為東都。可惜他的功業的記錄只剩下他的後裔的兩句頌詩: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此時的海外說不定就是遼東或朝鮮。後來商朝亡後,王弟箕子能逃入朝鮮而歷世君臨其地,莫不是因為商人原先在那裡有些根據?相土以後兩三百年間,商人的事跡無考,也許這是他們的中衰時代(傳說相土發明以馬駕車,又他的後裔王亥——也是成湯的先世——發明以牛駕車)。到了成湯才復把商人帶領到歷史上,他從商北遷於毫,繼滅了北方的若干鄰族,然後向夏進攻,夏主桀兵敗,被他放逐於南巢(在今安徽巢縣東北五里)而死,夏朝於此終結。
我們若從夏朝再往上溯,則見歷史的線索迷失於離奇的神話和理想化的傳說中不可析辨了。凡此種種,本書自宜從略。但其中有一部分和後來歷史的外表頗有關係,應當附帶敘及。
據說禹所繼承的君主是舜,國號虞;舜所繼承的是堯,國號唐。當堯舜之世,天下為公,而不是一家一姓所得私有的。堯怎樣獲得帝位,傳說沒有照顧到。舜本是歷山(在今山東)的農夫,有一串故事(這裡從略)表明他是一個理想的孝子和理想的賢兄,又有一串故事(例如他在哪裡耕種,那裡的農人便互相讓界;他在哪裡打魚,那裡的漁人便互相讓屋;他在哪裡造陶器,那裡的陶工便不造劣器)表明他是一個理想的領袖。帝堯聞得他的聖明,便把他召到朝廷里來,把兩個女兒同時嫁給他,試他治家的能力;並拿重要的職位去試他政治的能力。他果然家庭雍睦、任事稱職。堯老了,便告退,把帝位推讓給他。堯的時候,有一場普遍於全“中國”的大水災。禹父鯀,因治水無功,被處死刑。禹繼承了他父親的任務,終於把水患平定。禹治水的工作凡歷十三年,在這期間,曾三次走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並且聽到新產的兒子在呱呱地哭呢。後來舜照堯的舊例,把帝位推讓給禹。禹在死前,也照例選定了一位益做自己的繼承者。但禹死後,百姓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於是啟踐登了帝位(一說益和啟爭位,為啟所殺)。舊例一破便不再回復了。這便是堯舜“禪讓”的故事。
還有一位值得提到的傳說中的重要人物,那是黃帝。他所占故事中的時代雖在堯舜之先,他的創造卻似在堯舜之後。照傳說的一種系譜(《史記·五帝本紀》),他是堯的高祖、舜的八世祖、禹的高祖(舜反比禹低三輩,這很奇怪),也是商周兩朝王室的遠祖,並且成了後來許多向化的外族的祖先。黃帝和他左右的一班人物並且是許多文化成分的創造者,例如他發明舟、車、羅盤、陣法、占星術和許多政治的制度;他的妃嫘祖最初教人養蠶織絲;他的諸臣分別發明文字、算術、曆法、甲子和種種樂器。總之,他不獨是中國人的共祖,並且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他的功用是把中國古代史大大地簡單化了。P10-12

序言

有一句話說:“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蘊含在傳承不息、歷久彌新的國學經典之中。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比作是一棵樹,那么國學經典就是這棵樹的根,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得益於有一個充滿養分、發達的根系。國學經典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之魂,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華夏文明能夠薪火相傳、魅力永存。
“國學”一詞指代中國傳統文化,始於清末,產生於西學東漸、新舊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至20世紀20年代被學界廣泛討論和使用。當時,由於西學的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衝擊,日顯衰弱。為了保存和弘揚傳統文化,一些民族意識強烈、眼光深遠的學者大力提倡“國學”,發起“整理國故”的運動。章太炎認為:“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可見,他對國學是何等的重視。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有識之士,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地整理和研究,才湧現了許多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作品。
如今,“國學熱”方興未艾,一方面,國人以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重振民族精神為歷史使命;另一方面,每個人又渴求從國學經典中汲取養料,武裝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編撰了《傳世經典文庫》這套叢書,精選了清末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的代表作品19部,涉及詩詞、戲曲、小說、書畫、歷史、文化、文字學等方面,其中不乏王國維《人間詞話》、章太炎《國學概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朱自清《經典常談》等享有盛譽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國學研究的豐碩成果,是飽含才情與智慧、順應時代潮流之作,對今日學習國學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此次勘校的過程中,我們對原書不做任何有損原意的改動,僅做適當地技術性加工。採用簡體字橫排,在強調通俗性的同時,也兼顧資料性與學術性。
閱讀經典,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養;閱讀經典,可以拓寬視野,增長智慧;閱讀經典,可以淨化心靈,完善人格。我們希望並相信,《傳世經典文庫》這套叢書一定能帶給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朋友們以閱讀的樂趣和思想的啟迪。
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