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中國史學發展的歷史,上起傳說時代,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將分冊陸續印行。
本冊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敘篇),是全書的總敘,不是本書的正文。在這篇里,筆者論述了史學史的任務和範圍、中國史學史的分期,還說到關於史學史的古今論述以及筆者對中國史學史的模索過程和構想。篇內的大部分,都是我的不成熟的意見,提出來供同志們參考的。篇內在提到史學界前輩的地方,有的稱先生,有的不稱先生。稱先生的,都是我曾經接觸過的老專家,其中包含我曾經受業的老師。這種稱呼只用於本篇,在以後各篇,不用比例。第二部分是關於先秦史學的論述。這篇的結構、論點,都表示了一些新的看法。當然,這些看法是否正確,還有待於商榷。
作者簡介
白壽彝(1909~2000),河南省開封市人,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1925年至1927年,就讀於上海文治大學和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學);1929年考入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學習中國哲學史;1932年畢業後,陸續創辦和主持了《晨星》、《伊斯蘭》、《大河雜誌》、《新兒童》、《雲南清真鐸報》、《益世報》、《邊疆》等刊物,還協助顧頡剛先生主持文通書局編譯所的編務工作;1938年至1949年,先後執教於廣西桂林成達師範學校、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瀾等創辦了新中國史學會,並與同年受聘於北京師範大學,任歷史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與侯外廬先生等籌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二所併兼任研究員,同時創辦了《光明日報》的《歷史教學》半月刊,與劉大年先生等發起創辦了《歷史研究》雜誌;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下,開始主持《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改革開放後,他先後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務委員會顧問、歷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主編、《史學史研究》主編等職,創建了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並擔任了兩所的首任所長。白壽彝同志還擔任過多種學術團體和社會組織的重要職務,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教委全國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中國回民文化促進會副主任、中國回族學會名譽會長等。白壽彝同志是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民委副主任、法制委員會委員和國家民委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列席代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
目錄
第一章 明清時期的社會變化與史學特點
第一節 明清時期的社會變化
第二節 清明時期史學的特點
第二章 明代的官修史書
第一節 明代官修史書及其特點
第二節 《元史》的修纂
第三節 《明實錄》與《大明會典》
第四節 明代方誌的發展
第三章 明代私人撰史的成就
第一節 明代中後期私人歷史撰述的蓬勃發展
第二節 王世貞、李贄和焦竑的史學
第三節 私人撰述的史論特點
第四章 明清之際的私人歷史撰述與經世致用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顧炎武的史學經世致用思想
第二節 黃宗羲的歷史批判精神和學術史撰述
第三節 王夫之的史論成就
第四節 顧祖禹和唐甄的史學
第五節 清初的其他幾部私修史書
第六節 歷史思想的發展與嬗變
第五章 清代的官修史書
第一節 清代的官方修史與修史機構
第二節 《明史》的纂修及特點
第三節 幾種主要的官修史書
第四節 清代方誌的編修與《大清一統志》
第六章 清代歷史考證學的成就
第一節 趙翼和《廿二史考異》
第二節 錢大昕和《廿二史考異》
第三節 王鳴盛和《十七史商榷》
第四節 霍述和《考信錄》
第七章 清代史學的理論建樹
第一節 歷史考證黨派對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章學誠對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總結
第三節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提要中的史學批評及成就
第八章 清代歷史文獻學的貢獻
第一節 文獻學家阮元的重大貢獻
第二節 清代史家整理歷史文獻的成績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