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地理 : 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是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蘭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地理 : 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
- 作者:張蘭生
- 出版時間:2012年06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338884
《中國古地理 : 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是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蘭生。
《中國古地理 : 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是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蘭生。內容簡介本書闡述了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起源、演化和形成過程。全書分總論和分區專論兩部分內容。總論以時間為主線,闡述了對現代中國自然環境形...
中國古地理是指中國各地質歷史時期。地理簡介 中國古地理環境屢經變遷。其中構造輪廓即古構造格局對某些因素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太古代和元古代古地理 太古代和元古代系指38億年前至6億年前,即寒武紀以前的地質時期。一般將太古代和元古代的界限置於26億年前。元古代早、中、晚的分界分別置於18.5億年前、10億年...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就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有所認識。東晉葛洪在《神仙傳》中寫道:“東海三為桑田”。唐顏真卿、宋沈括等都以山頂、山崖中所見的螺蚌殼為證據,闡述了海陸變遷的觀念。科學古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是與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一致的。17世紀,歐洲一些學者根據岩層中的化石,對古地理環境作了一些...
張蘭生先生著《中國古地理——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的學術思想解讀 趙濟先生在地理學研究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趙濟先生的野外考察經歷 區域地理研究 中國西北乾旱區土地退化與生態建設問題 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規劃 遼寧省新國土規劃的理論與方法探索 新中國60年的經濟格局演變 京師區域地理拾零 區域人文地理實習 ——程...
《新編中國自然地理(第二版)》是202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趙濟 方修琦 王衛 蘇 筠。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論述了中國自然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形成、演變及區域分布規律;在揭示中國自然環境形成的古地理背景和對地貌、氣候、陸地水、海域、土壤、生物各地理要素的形成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闡明自然...
古地理圖指的是遠古時期的地理圖。反映地質時期自然地理環境面貌的圖件。是表示地質歷史時期海陸變化、氣候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變遷及其演變規律的地圖。也是地表一定範圍內、一定時間間隔(地層單位)沉積相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古地理圖的編制有助於查明沉積盆地的演化史,不但在研究地史中海陸變遷和構造發展方面有重要理論...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學科。研究內容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指...
後又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建立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理論。20世紀80年代,劉東生基於中國黃土重建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歷史,使中國黃土成為古氣候變化記錄的最重要檔案庫,與深海沉積、極地冰芯並列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4.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和《中國自然地理》首次詳盡地揭示了中國地理地帶性規律 ...
《中國中元古代的地殼發展與構造古地理》是由武漢地質學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王鴻禎、王自強、朱鴻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該項研究成果是在參閱大量已刊地層資料的基礎上,根據作者對全國中、上元古界識及各階段不同地層沉積組合的展布,探討了中國中、晚元古代地層分造發展,並編制了地層...
)和《歷史地理學芻議》(註:載《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2年第1期。)諸文中, 侯仁之教授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學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人的活動和影響而產生的。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工作,...
《地理集刊·第18號·古地理與歷史地理》是198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內容簡介 本刊是古地理與歷史地理專集。共選輯論文15篇,其中古地理8篇,歷史地理7篇。前者,著重研究新近地質歷史時期某一區域或某一自然地帶的環境變遷;後者,主要探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對環境變遷的...
密叢型的莎草科植物如苔草屬、棉花莎草屬,蒿草屬等占優勢,用地面芽分櫱的方式,適應於水多氧少的環境,並形成不同形狀的草丘:點狀、團塊狀、壟崗狀、田埂狀等。後三種草丘的形成,除與組成植物的生物學特徵有關外,還與凍土的融蝕有關。它們是形成泥炭的主要物質來源。此外,沼澤植物一般莖的通氣組織發達,...
2005年,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隸屬於原河北省國土資源廳。2019年機構改革轉隸至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機構名稱由“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改為“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地理環境 位置 河北柳江盆地位於秦皇島市以北的燕山山脈東段與華北平原接壤的區域。
項目主要研究揚子、中朝、塔里木古大陸及其邊緣和南海、東海不同構造-古地理條件下中元古至第四紀長達18億年的沉積層序特徵、時空分布、層序地層年代格架、海平面變化旋迴及沉積古地理。通過高分辯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最佳化重點層段和關鍵時期地層單位界線。研究典型沉積盆地的演化-充填過程及其動力學背景。在綜合研究基礎上...
丹霞地貌區保存了清晰的古剝夷面,被密集的網狀峽谷和巷谷分割為破碎的山原面;獨特的崖壁洞穴群、密集的深切峽谷曲流和原始的溝谷生態構成罕見的自然特徵,成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峽谷型丹霞的代表;峽谷急流與密集峰叢緊密結合,山水景觀優美;保持了生態環境的原生性、生物和生態多樣性,滿足世界遺產標準(vii)-(ix)。
1.2007-2012年,參與《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專著·中國古地理(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張蘭生、方修琦主編,科學出版社2012年6月一版)的編寫工作,主要承擔第10章“古陸塊抬升與東部低山丘陵地理環境的演變與形成”的撰寫,並參與其他章節的修訂。2.2006年,參與《過去300年中國土地利用變化與碳收支》(葛全勝等主編,...
張蘭生,方修琦等. 中國古地理——中國自然環境的形成. 科學出版社. 2012 張蘭生, 方修琦, 任國玉.全球變化(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方修琦,蘇筠,尹君,魏柱燈,鄭景雲, 羅玉洪. 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中的社會經濟等級序列重建方法探討. 第四紀研究. 2014. 34(6):1204-1214 FANG XiuQi, SU Yun, YIN...
土林一般出現在盆地或谷地內,以近年在中國雲南元謀發現的為最典型。還見於四川西昌黃聯關、西藏扎達、甘肅天水與張掖等地。它主要分布於不同時代的高階地上,系多期形成,反映了古地理變遷和地貌發育過程。環境因素 土林是特殊的岩性組合、構造運動、風雨動力和生態環境等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元謀盆地的土林計有13座...
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範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二疊紀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
生態環境 植被情況 柴達木盆地自然景觀為乾旱荒漠,主要土類為鹽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後者主要分布於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澤土一般均有鹽漬化現象。植 被稀疏,種類單純,總共不足200 種,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 和草本為主,鹽生植物較多。植被結構簡單,約有6/10 的群叢系由一個或幾個種組成。在...
從古生態學的角度看,化石的形成往往經過屍積群、埋藏群和化石群落幾個階段。通過對化石組合的分析,分清原地埋藏群落和異地搬運組合。原地埋藏群落對推測古環境可以提供直接的證據 ;搬運組合則有助於闡明古地理環境的沉積條件(水流動力、距岸遠近和基底性質等)。古遺蹟學 即通過研究古代生物活動的遺蹟來恢復古環境...
早第三紀中後期,亞洲大陸的最後形成以及中國東部邊緣海域的形成奠定了中國現代地勢的框架。地史特徵 由於海底擴張、古陸解體,對世界上整個地質構造格局、古地理環境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早第三紀時,古地中海(特提斯海)最終消失,亞洲大陸最後形成,青藏高原的升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等現代山系相繼...
地質學術語,古氣候(Ancient climate)是指現代氣候以前的氣候,包括歷史氣候和地質時期氣候。在地質學上,指地質時期氣候。古氣候的研究,在地理學和氣象學上,對於了解氣候變遷、現代氣候的形成、自然地理環境的演變有重要作用;在地質學上,對於地層劃分和對比,地殼演化研究以及礦產資源成因和探測都有指導意義。主要...
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和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分現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兩種。前者僅限於約占陸地面積10%的現代冰川分布區;後者主要指第四紀古冰川(最大覆蓋範圍占陸地面積的32%)塑造的地貌。冰川地貌是鑑別冰川作用範圍和性質的標誌,對研究古地理和古氣候環境的變遷有重大意義。因冰磧物的工程地質特性不同於其它...
通過同位素測量碳,氧和鍶,從全面的環境分析,元素分析,熱冷氣候快速變化的重大環境變化,少雨、海平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這些變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規模滅絕中的一個因素。滅絕事件具體過程 3.77億年前,地球進入了泥盆紀晚期。此時的地球與現在的有很大不同:泛大陸尚未形成,今天的南美洲、非洲、印度以及南極洲...
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範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礦產資源 鐵礦 我國西北祁連山寒武紀變質岩中,...
對各種古生物進行分類,可以認識生物的演化關係;依據地層中所含化石,可以斷定地層的層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階段性,使這種判斷具有可靠的根據;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習性,還反映出當時地理環境的特點。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質學也是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 地球表層的岩層和岩體,在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
原地生活的群落(如礁體、疊層石或其他未經搬運的生物化石),可以提供解釋古生態學直接的證據,而異地埋藏可供判斷古地理環境和沉積條件。基本內容 20世紀50~70年代,古生態學逐漸形成以下研究內容:岩相-古生態比較分析法 由蘇聯古生態學家Р.Ф.蓋克爾(曾譯 Р.Ф.蓋格爾)所創立。他強調古生態學的研究始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