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背景
《三國演義》,全稱《
三國志通俗演義》,為元末明初羅貫中所著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共120回。故事起於劉、關、張桃園結義,終於王浚平吳;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各統治集團間的相互矛盾和鬥爭。
1992年8月25日,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第三組)〉》特種郵票。
制票參數
志號 | 1992-9t | 齒孔度數 | 11×11.5度
| 印刷版別 | 影寫 |
整張枚數 | 20枚 | 全套面值 | 2.6元 | 印製廠 | 北京郵票廠
|
|
圖序 | 圖名 | 面值 | 發行量 | 規格 | 設計者 |
(4-1)T | 舌戰群儒 | 20分 | 2910.2萬枚 | 54毫米×40毫米 | 戴宏海 |
(4-2)T | 智激孫權 | 30分 | 2890.7萬枚 | 40毫米×54毫米 | 戴宏海 |
(4-3)T | 蔣乾盜書 | 50分 | 2865.7萬枚 | 40毫米×54毫米 | 戴宏海 |
(4-4)T | 草船借箭 | 160分 | 2979.2萬枚 | 54毫米×40毫米 | 戴宏海 |
參考資料: |
票面圖案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第三組)〉》全套4枚。舌戰群儒(4-1)T的圖案選自《三國演義》第43回,描繪了
諸葛亮說服東吳一班文臣抗曹的情景;智激孫權(4-2)T的圖案選自《三國演義》第43回和第44回,描繪了諸葛亮採用激將法說服
孫權抗曹的情景;蔣乾盜書(4-3)T的圖案選自《三國演義》第45回,描繪了
蔣乾中了反間計,夜晚正在偷看
周瑜桌上文書的情景;草船借箭(4-4)T的圖案選自《三國演義》第45回,描繪了諸葛亮設計
草船借箭的情景。
郵票賞析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第三組)〉》的4枚圖案,採用中國工筆重彩畫形式,在仿古絹上繪製而成,能夠給人一種深遠的歷史感;中文國銘“中國郵政”採用
篆體,與工筆重彩的畫面相和情,創造出了古色古香的韻味。
舌戰群儒(4-1)T:在這枚郵票圖案上,人物被設計成對比的兩個陣營,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一班文臣在右邊,畫得很密,而且呈各式各樣的爐尬相;諸葛亮一人站立在左邊,高大挺立,手執羽毛扇佩佩陳詞,與那班文臣們形成鮮明對照,以一種正義的氣勢壓倒了對手,突出展現出了諸葛亮那種特有的儒雅、機智、雄辯、多謀略的風度,構圖十分精巧。
智激孫權(4-2)T:這枚郵票圖案以屏風上的龍紋和打扇的侍女為背景,生動地展現出了孫權”物然變色,拂衣而起”的瞬間形態,既刻畫出了孫權“眼策”的外貌特徵,又據示出了他面臨曹軍壓境時在戰與降問題上患得患失的內在氣質;而諸葛亮為達到聯吳抗曹的政治目的,對孫權的物然大怒和魯肅的動阻都伴裝視而不見,抓住孫權的情緒變化時機像慨陳詞,生動地表現出了將法所產生的理想效果。孫權紅色衣袖的大幅度拂起,既給畫面增添了動感,又與諸葛亮穩坐釣魚台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動、靜對比,諸葛亮雖然端坐在畫面的底部一角,卻引導著孫權的思想情感按照他的意感發展變化,生動地展現出了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能夠給觀賞者身臨其境之感。
蔣乾盜書(4-3)T:在這枚郎票圖案上,佯醉和衣裝睡的周瑜,雖仰臥於床上,但依然不失大將的氣質;正在偷偷翻看周瑜文書的蔣乾,心懷鬼胎,唯恐驚醒周瑜,畏畏縮縮,形象顯得十分渺小,特別是他身上的那件藍色黑鎮邊長抱,更增添了一種陰森森的色彩;設計者簡明地畫出了車帳、旌旗、寶劍、盾牌、象徵性的兵防圖及遠處的戰船,巧妙地交代了地點和環境,使得寂寞的氣氛中,透示著一種神秘感,耐人尋味。
草船借箭(4-4)T:在這枚郵票圖案上,設計者採用白描線條表現霧氣,雖然沒有著色,但創造出了一種生動的氣韻;畫面上歷歷可數的箭支仍然給人以“雨點”般的感覺,幾兒東稻草卻不失“草船”"的風貌,只露一個船頭一個船尾也能讓人想像出一列船隊,真正達到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秉性純厚、以誠待人的魯肅所表現出的驚恐神態,與諸葛亮的鎮定自若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地烘託了諸葛孔明非凡的智慧和軍事才能。整個畫面籠罩在瀰漫的雲霧和飛動的箭矢之中,既洋溢著緊張的氣氛,又透著戲劇性的趣味,生動而深刻。
收錄情況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第三組)〉》被收錄進以下集郵書籍中:
國家 | 書名 | 頁碼 | 編號 | 參考資料 |
---|
中國 | | 64 | —— | |
中國 | | 87 | 2527-2530 | |
德國 | 《MICHEL-China Katalog 2011/2012 Ubersee·Band 9.1》 (即《 米歇爾郵票目錄》) | 398 | 2436-2439
|
|
外界評價
福建省集郵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謝宇《新中國專題郵票藝術鑑賞——文學、生肖卷》:“赤壁之戰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描繪精彩的一次戰役,也是魏、蜀、吳三分天下,確立鼎足之勢的一個基礎。這次發行的《三國演義》第三組4枚郵票,比較概括地反映了赤壁鏖兵的整個醞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