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事教育思想

中國古代軍事教育思想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關於軍事教育的理性認識。中華民族自古有尚武的傳統。夏商周三代,於戰爭間隙和冬閒季節舉行“狩田”(狩獵練兵)、 “大閱”(校閱);並舉辦“校”、“庠”、“序”、“辟雍”、“泮宮” 等學校,教授射、御。這些可謂最早的軍事訓練和軍事教育。春秋戰國時期, 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軍隊建設的發展,湧現出孫武、吳起、孫臏等軍事家, 出現《孫子兵法》、《司馬法》、《六韜》等一大批軍事著作,形成豐富的軍事教育思想。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吳子·治兵》)和“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吳子·圖國》)的主張,把軍事教育看作治軍和提高全民軍事素質的根本。提出“明恥教戰”(《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和“令民與上同意”(《孫子兵法·計篇》)的思想教育,要將士知忠盡義,思想行動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樹立“愛民”、“愛兵”觀念,將校對士兵進行管理教育,要“察眾心,施百務”(《三略·上略》)。此外,信賞明罰、嚴格紀律,亦是進行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軍事訓練提倡教得其法,“教戰”要少而精和切合實戰,做到武藝精、陣法熟。秦漢以後,上述思想有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唐宋以後,實行武舉,開辦武學,以《武經七書》為正式教材,使軍事教育趨向正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