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紙幣

中國古代紙幣

中國古代紙幣,指中國封建社會的政府發行的紙幣。西漢政府曾於公元前119年採用“白鹿皮幣”,可視為紙幣最早的嘗試。唐代後期出現過具有匯票性質的“飛錢”。真正的紙幣產生於北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紙幣
  • 定義:中國封建社會的政府發行的紙幣
  • 時期:中國封建社會
北宋的交子
誕生原因
北宋時,四川地區農業、手工業都有發展,每年絲蠶米麥將熟的季節,交易特別繁忙,需要大量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而四川是鐵錢流通區,鐵錢形大體重,三、五貫文就難以攜持。於是有些商人就收取鐵錢,開發一種類似存款收據的證券,叫做交子,可以兌現,也可以流通。這就產生了最早的紙幣,從而使中國成為紙幣流通最早的國家。   
使用方式
交子原是商人自發分散發行的,後來逐漸發展為十餘家富商聯合發行。發行交子的富商稱為交子戶或交子鋪。這時的交子已用一色紙張印造,票面印有屋木人物圖案,有鋪戶的印記、密押,成為有統一樣式的票券。天聖元年(1023)交子被收歸官辦,紙幣制度更趨完善,內容包括:①有一定的發行限額,每界為1256340貫。②有一定的流通期限,大抵是三年(實滿二周年)一界,界滿後持舊交子換新交子。③有發行準備金,即所謂本錢。大凡造一界,應備本錢36萬貫,規定可以隨時兌現,為信用貨幣性質。④最初票面金額用時填寫,後來改為印就固定金額。1105年改稱交子為錢引,一度推行於國內許多地區。  
南宋、金、元紙幣
南宋時,不同名目紙幣的發行與行使遍及全國大多數地區。在東南諸路行使的叫行在會子,兩淮地區的叫淮交,兩湖地區的叫湖會。四川交子這時改稱川引。名稱各異,但皆取合券取錢或領錢憑證之意。以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為中心的東南地區,當時經濟最發達,因而在東南諸路行使的行在會子是南宋最主要的貨幣。   
當時北方的金受宋的影響,也曾于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開始印造紙幣,稱為交鈔,並逐漸發展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金人紙幣最初也是分界發行,以七年為一界,但於1189年取消分界,交鈔無限期流通。在金朝覆滅前的20年間,交鈔因嚴重通貨膨脹而崩潰,又不斷改發貞祐寶券等多種名稱的紙幣,其中還包括一種用綾制的元光珍貨。
元朝建立後,於中統元年(1260)開始發行中統元寶交鈔,其後一直行使。政府財政收支和市場交易都以中統鈔計算。至元二十四年(1287)發行至元通行寶鈔,與中統鈔並行。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又改發至正元寶交鈔,即新中統鈔,背面有“至正印造”戳記。以前發行的紙幣,不論其貶值與否,性質還都屬信用貨幣的紙幣化。元初發行“以銀為本”的中統鈔時,仍是信用兌換券性質;但後來停止金銀兌現,並禁止金銀銅錢流通,便從信用貨幣發展為不兌換紙幣。這是最早的純紙幣流通制度,在世界貨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影響深遠。特別是元代版圖遼闊,盛時中國紙幣北窮朔漠,西貫中亞,皆通行無阻。歐人來東方者,大為驚異。馬可·波羅(約1254-1324)說:“大汗國中商人所至之處,用此紙幣以給費用,以購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價,竟與純金無別”(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元代發行紙幣的很多具體做法,為後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 
明、清的紙幣
明洪武八年(1375)發行大明寶鈔,後不斷貶值。政府雖未明令廢止寶鈔,但約在十五六世紀時實際上已不使用,一切支付用白銀和銅錢。清順治年間曾短期發行過少量紙幣,後於鹹豐年間發行戶部官票(銀票)(見彩圖)和大清寶鈔。後二者的發行雖已進入近代,但還未受到西方紙幣的影響,仍屬中國式的舊紙幣,現今人們還常稱紙幣為“鈔票”,即由此而來。
紙幣是一種比較進步的貨幣制度,但歷代封建政府總是藉助紙幣發行以填補日益巨大的財政赤字,因而最後都毫無例外地走上惡性通貨膨脹的道路,使人民遭受巨大的損失。 相關詞條 交子 閱讀歷史 中國古代紙幣 中國古代首飾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一) 中國古代的文物保護 中國古代帶具 中國古代碑刻 1北宋的交子 2南宋、金、元的紙幣 3明、清的紙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