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人思想》是2015年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作者是侯建良,劉玉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用人思想
- 作者:侯建良,劉玉華
- ISBN:978-7-5099-0629-3
- 類別:其他社科類作品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
《中國古代用人思想》是2015年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作者是侯建良,劉玉華。
《中國古代用人思想》是2015年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作者是侯建良,劉玉華。內容簡介本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從人才的意義、標準以及如何選拔、任用、管理、培育人才等方面闡述古代用人思想,寓道理於故事之中,啟發性強...
《中國用人思想史》是1997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苗楓林。作品目錄 序 言 自 序 緒 論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用人思想 ――衝擊任用親舊的時代嘗試 第一節 春秋時期桓管的用人思想 第二節 孔子和儒家的用人思想 第三節 墨子的用人思想 第四節 道家的用人思想 第五節 法家的用人思想 第六節 戰國四公子...
第一節 唐太宗李世民的選人用人之道 第二節 劉知幾及其《史通》論史學專才 第三節 韓愈論人才識別、選拔與任用 第四節 柳宗元人才素質學說與知賢選材方法 第五節 唐末五代人才流動及其歷史影響 第五章 宋元時期人才思想的理學闡釋 第一節 兩宋功利思想傳統及其人才觀:從李覯到陳亮、葉適 第二節 北宋張載與...
《中國古代用人智慧》是2013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柯美成、胡抗美。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用人智慧》是一本薈萃前人用人智慧大成之書。它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考察歷史,把一個個嚴肅的鏡頭對準現實,目的在於以史為鑑,“鑒往而知來”。本書摘選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關於用人的最主要的代表作,著錄了...
從中國古代典籍中摘選了如何識人、用人、評價人的精彩論述,梳理歸納了前人關於知人善任的思想精髓,輯為一冊語錄格言體讀本,作為做好選人用人工作的工具書,供各級組織工作者或檢索引用或啟迪思考。同時,也可作為其他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需。目錄 組工幹部要努力提高 知人善任的能力和素質(代序)侯長安 第一章...
這完全符合現代用人原則,即"用最合適的人"。著名學者蘇東水先生將中國管理文化之精華概括為:"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人為為人。"墨子重視修身,注重德行,強調為人、利他、利國,可以說,墨子是將中國管理思想之要義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所以,對於墨子的管理思想不能不予以高度的重視。尚同控制 三、尚同控制 《...
雖然中國古代沒有發生用人唯賢還是用人唯親的理論爭論,但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卻充滿用人唯賢與用人唯親的鬥爭。針對用人唯親的政治現象,中國歷史上進步的思想家、政治家發表了大量的用人唯賢的論述。《尚書》提出“明明揚側陋”(提拔那些地位卑賤,但卻賢能的人)的原則,孔丘則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
《韓非子·用人》是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韓非子》。作者簡介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即韓非,為韓國國君之子,戰國末期韓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韓非子》一書。原...
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選士、養士制,歷經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的九品中正制,定型為隋唐及後期的科舉制。它直接影響了當時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及考試方法。人才選拔制度 選舉意義重大 選官用人是國之大事,為了保證人才選拔,國家一方面大力發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和完善選官制度。 “...
第二章 孔子及《論語》中的領導思想述評 一、孔子與《論語》二、孔子的領導思想 (一)“為政以德”:重德治的領導思想 (二)“禮讓為國”:重禮治的領導思想 (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孔子的法治思想 (四)“先富後教”:民德歸厚 (五)“為政在人”:孔子的用人思想 第三章 ...
宮惠珉(原名宮惠民),管理學者,財經作家。著有《用人大師》、《與龍共舞》等著作;《用人大師》一書已在中國內地出版中史簡體字版,住中國香港出版中文繁體字版(中華書局),即將住韓國出版朝鮮文版。另有管理新著即將出版。研究領域:“中國式用人”,中國古代用人思想,領導藝術,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跨國...
第二章 孔子及《論語》中的領導思想述評 一、孔子與《論語》二、孔子的領導思想 (一)“為政以德”:重德治的領導思想 (二)“禮讓為國”:重禮治的領導思想 (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孔子的法治思想 (四)“先富後教”:民德歸厚 (五)“為政在人”:孔子的用人思想...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化規律 古代選官和用人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社會興衰。因此,選官制度是保證和鞏固統治者統治的重要舉措;歷代選官制度在執行初期都主要起到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但這些制度在執行的後期,逐漸影響和阻礙社會的發展;選官制度的主要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標準...
二、“驗諸事,折諸理”的“正法”思想 三、南宋“無神論”思想的特點及其對明清科技進步的影響 第五章 伎藝之學中的天人相分思想 第一節 《武經總要》與“制勝決於人事,參以天變”的天人相分思想 一、“伎能局力之所以異”的用人思想 二、“伐謀制變”的軍事辯證法與“大將察理而諭於心先”的能動意識...
人學是指以整體的人為研究對象的科學。主要研究人的本質、人的形成和進化、人的存在和發展、人的現代圖景和未來等問題。人學思想在歷史上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反對將天與人相互敵對,講求天與人的統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論,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孟子主張性善說,荀子主張性...
所以儒家非常反對用人來統治國家,孔子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政治思想 主張依靠道德高尚的聖賢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儒家重視人治,主張為政在仁;法固然不可缺,但執政者“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
古往今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人之所以很少,就是因為始終堅持“疑人不用”有時使英才埋沒;若始終堅持“用人不疑”有時又給自己釀成大禍。第五特性 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渴望有一定的自由,都渴望自由表達意願,都渴望得到平等的待遇,都渴望得到同類的尊重。自由表達意願是所有動物的共同本性,每一...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幹,也不會被選用。孔子的這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時是一大進步。“任人唯賢”的思想,在當前仍不失其珍貴的價值。2.20【原文...
《知人善任述論輯要》是2010年6月1日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從中國古代典籍中摘選了如何識人、用人、評價人的精彩論述,梳理歸納了前人關於知人善任的思想精髓,輯為一冊語錄格言體讀本,作為做好選人用人工作的工具書,供各級組織工作者或檢索引用或啟迪思考。同時,也可作為其他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
關於用人,他說用“天下之賢人”,量才授官。最後,董仲舒提出,要推“孔子之術”,對其他各家“皆絕其道”。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略。這篇對策,武帝聽了非常信服,就定董仲舒為第,任為江都相。到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又詔舉賢良,董仲舒提出以各郡人口多寡定舉人之數,以及“四科”之制,...
中國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二是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的終身制;三是完善幹部交流制度和培訓制度;四是加強幹部的監督檢查,建立完善考核制度;五是實行收入分配巨觀管理,建立國家統一的公務員工資制;六是全面推行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改革;七是加快人事立法進程。新看點 北京:...
�� 用人卷�� 在中國古代,出現了不少的用人故事和有關的用人思想。其中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
的要求,到西周對人才“六德、六行、六藝”的教育主張,司馬光對“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朱元璋對“材德俱優者,上也;材不及德者,其次也;材有餘而德不足,又其次也;苟兩者俱無,此不足論矣”、康熙對“國家用人,當以德器為本”的人才觀,都無不體現了中國古代統治者和思想家們所...
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韓非也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故明主之治國也,適其時事以致財物,論其稅賦以均貧富,厚其爵祿以盡賢能,重其刑罰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過受罪,以功致賞,而不念...
經學家所言的“寡”是土地和人民的寡少,而其不均則是政治的不平均,是君臣之間的不能各安其分,違背了禮之大法。這是中國古代解釋孔子語最正統的一條思維路徑。他們使用的是訓詁學的方法,其思想方法儘可能忠實於孔子的思想原意,對照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語言背景。政治家、歷史學...
在管理上,儒商崇尚的是“賢主勞於求賢,逸於治事”的用人思想,“聖人治吏不治民”的指揮思想,“人君崇明不貴察”的控制思想等等,此皆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如日立公司的經營信條是“事業即人”,豐田的口號是“既要造車,也要造人”,松下主張“造物之前先造人”。人本管理思想來源於“仁者愛人”的儒家...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軍讖》曰:“軍井未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