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玻璃

中國的玻璃發展歷史已有兩千多年,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對它有不同的稱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玻璃
  • 戰國時代:璆琳
  • 稱謂: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對它不同
  • 歷史:兩千多年
中國古代玻璃
主要有:
1.“璆琳”--出現在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中。璆琳本意為美玉,古人借其稱呼似的玻璃。
2.“琉璃”--最早出現在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而璧玉珊瑚、琉璃成為國之寶。”琉璃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明代。有些地區現在還在使用。而今“琉璃”一詞多用於建築琉璃瓦及瓦頂琉璃飾件。
3.“藥玉”--出現於《穆天子傳》中,晉代郭璞的注釋為“今外國人所鑄器者亦皆石類也。按此所言,殆今藥玉、藥琉璃之類”。“藥玉”,顧名思義,即如熬藥般燒煉出來的象玉一樣的玻璃。
4.“瓘玉”--根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元代設瓘玉局,為宮廷監製玻璃器的機構,故而瓘玉局製造的玻璃稱為瓘玉。
5.“罐子玉”--根據明·曹昭格古要論》記載:“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藥於罐子內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可見是將玻璃稱為“罐子玉”。
6.“”--明清時期北京流行的稱謂。大概因為北京不產玻璃,需從外地購買玻璃料,之後再加工成器,故而將玻璃稱為“料”,相沿成習,至今仍有這種稱呼。
(材料由東籬小菊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