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服飾》是2015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服飾
- 作者:李楠
- 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1日
- 頁數:181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4485922
《中國古代服飾》是2015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古代的殷商時期開始有了文字,那時的文字絕大多數是象形字,甚至是圖畫。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衣、履、黃裳、帶、袂等反映服飾著裝的字樣。從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環、耳墜、項飾、笄、梳,以及絲綢、麻布和銅飾,分辨...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上溯至原始社會。《鑒略·三皇紀》:“襲葉為衣裳 ”,《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始衣皮”,記載有巢氏最早教民用樹葉、毛皮做成衣服。中國服飾可以看作由此發端。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衣冠、衣裳、漢裝。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中國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髮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黃能馥《中國服裝史》:“河南安陽小屯、侯家莊商墓許多人頭骨頂部有骨笄,髻有單個和雙個的,用笄數量也...
歷史介紹 中國漢族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戰國所撰《呂覽》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余、黃帝製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
唐裝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發展歷史 唐裝即唐制服飾,其種類多樣。一種是傳統的襦,...
作為中國傳統命婦禮服體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的霞帔,對古代封建王朝的服飾文化和禮儀制度等方面均產生了深厚的影響,有些觀念習俗甚至在現代中式婚禮中還能看到影子。霞帔從最初的萌芽階段到明代,經歷一個由大眾服飾變為專制統治專屬服飾,由...
民族服飾 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絢麗多彩,精美絕倫,各具特色。它是各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製作從原料、紡織工藝,以至樣式、裝飾都保持著鮮明的民族和地區特色。以捕角為主要經濟生活的赫哲族早年曾以魚皮...
中國傳統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
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古...
圓領袍,唐宋時稱為“上領”、明朝則稱為“團領”、“盤領”或“圓領”,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常見款式之一,。圓領袍流行於隋唐,宋朝以後,圓領袍成為官員們的正式服裝之一,在後來的明朝也被大量運用,明朝的圓領袍、配上補,成為了...
琉球 琉球國在14世紀開始向明朝朝貢,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係密切,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學生在福州長期生活後,也把福建的民間習俗帶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飾式樣仿製福建當時的服飾。
滿清入關以後,廢除中國傳統的漢服制度,實行剃髮易服政策,袞龍袍與其他漢服一道,成為了歷史的記憶。滿清皇帝所穿的龍袍為滿族服飾改制,配以漢族傳統的紋、章。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徵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權力“如天地之...
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是服飾史發展的一顆明珠,其特點是修身適體。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著直領, 對襟的一種服飾,出土實物有福州南宋黃升墓 、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
”一方面說明當時女性服飾的常態不是“襲服冠冕”,另一方面說明女性已有戴冠趨勢。宋代女子戴冠之風很盛,有白角冠、團冠、等肩冠等。宋代服制中的鳳冠即在團冠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由唐到宋世風的幾大轉變以及鳳凰作為冠飾自身的演進...
發展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
歷史記載 明代 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髮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
是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中,以華夏文明為基礎,通過不斷融合發展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中華民族文化和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國家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同時各朝各代“易服令”造就了中國服飾形制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中國是多民族大融合國家...
帔的服裝造型,雖然仍屬於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主流(寬袍大袖式),但它顯然有別於“不壯不麗無以重威”的禮服---蟒袍。比起蟒來,它突破了“全封閉式”服裝造型,以“對襟”造成自由開合的寬鬆感,以各下的兩垂直線給人以流暢修...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漢唐相似。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服飾特點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
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歷史上很早便有出現,但一直到隋唐才開始盛行,成為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 、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裹幞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
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 “漢服”一詞的文物記載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 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3]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東漢蔡邕的《獨斷》:“通天冠:天子...
披肩從狹而長的披子演變而來,後來逐漸成為披之於雙臂,舞之於前後的飄帶,這是中國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飾,在盛唐及五代最為盛行。下裙面料以絲織品為主,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此時裙色鮮艷,多為深紅、絳紫、月青、草綠等,其中...
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幞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
龍袍的做工有刺繡、緙絲之分,其中緙絲工藝相對複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宋代時多用於其他裝飾之上,到清代多用於服飾,後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所以多用於龍袍之上。各朝龍袍 隋唐 隋唐時期的士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