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

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

《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是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新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
  • 作 者:鄧新華 著
  •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4860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作 者:鄧新華 著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4860
出版時間:2012-03-01
版 次:1
頁 數:344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學 > 文學史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以西方現代接受美學為參照,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和中西文化與文論對話的雙重視閾下,對中國古典文論所蘊含的豐富的有關讀者文學接受反應的材料進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闡發,勾勒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揭示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獨具的理論內容和理論特徵,彰顯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民族特色和世界意義,為建設有民族特色的當代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提供有益的理論借鑑。

作者簡介

鄧新華,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三峽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三峽大學湖北省重點學科——文藝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理事,湖北省文藝學學會副會長,宜昌市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學術月刊》、《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中國傳統文論的現代觀照》、《古代文論的多維透視》、《中國古代文學解釋學研究》等。

圖書目錄

緒論
一、重建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可能性
二、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研究對象和範圍
三、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基本特點
四、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分期
五、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研究原則和方法
六、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的現代意義
第一篇 先秦: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早熟期
引言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詩歌接受活動與接受詩學的濫觴
第一節 關於“獻詩”、“采詩”、“引詩”和“賦詩”
第二節 關於“論詩”
第二章 “詩言志”與“賦比興”的詩歌接受理論
第一節 “詩言志”的詩歌接受理論
第二節 “賦、比、興”的詩歌接受理論
第三章 先秦時期文學接受的三種方式
第一節 “觀詩”——偏於鑑賞的接受
第二節 “用詩”——偏於實際的運用
第三節 “說詩”——偏於意義的闡釋
結語
第二篇 兩漢: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異化期
引言
第四章 從漢儒說《詩》看兩漢接受詩學的異化
第一節 漢儒說《詩》的政教接受取向
第二節 漢儒說《詩》的“美”、“刺”理解模式
第三節 漢儒說《詩》的“比”、“興”釋義方法
第五章 從漢儒評《騷》看兩漢接受詩學的異化
第一節 尊《騷》為經,將屈騷評論納入經學的軌道
第二節 依經立義,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原則作為屈騷評價的根本準則
第三節 以經評《騷》,對屈騷藝術特色的遮蔽與消解
第六章 從漢儒論賦看兩漢接受詩學的異化
第一節 依傍《詩經》以抬高賦體文學的地位
第二節 片面強調賦體文學的諷諫作用
第三節 儒家功利主義的賦體文學接受準則
結語
第三篇 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自覺期
引言
第七章 葛洪的文學接受理論
第一節 “華章藻蔚,非朦瞍所玩”——關於文學接受的能力
第二節 “觀聽殊好,愛憎難同”——關於文學接受的差異性
第三節 “廚錦麗而且堅,未可謂之減於蓑衣”——關於文學接受的價值取向
第八章 劉勰“知音”的文學接受理論
第一節 學術界關於《知音》篇理論性質的三種界定
第二節 《知音》篇是中國古代的文學接受論
……
第四篇 唐、宋: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深化期
第五篇 明、清:中國古代接受詩學的拓展期
第六篇 餘論:中國古代的文學接受方式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發表與本書相論文目錄輯覽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