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

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

《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是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大軍。本書主要認為目前對於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論題的研究總體上還處於缺乏系統性、開創性的狀態,許多問題的論述或語焉不詳,或簡單比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
  • 作者徐大軍
  • ISBN:9787020082841
  • 頁數:579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1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叢書名:博雅文叢
內容簡介,目錄,相關書評,

內容簡介

文章在概述前輩時賢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研究的基礎上,要突破這種狀態,就要改變目前只關注二者成熟形態的比較研究,注意加強二者關係的發生研究,以為二者關係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態的參照。並且要明確二者關係研究的目的在於開拓小說、戲曲研究的視界,為具體的小說研究和戲曲研究提供一種新的參照系和觀察點,從而使此關係研究具有文體學探討的意義,而不是羅列一些異同現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較。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宋前俳優小說與戲弄的混融形態
第一節 俳優小說與戲弄的混融狀態
第二節 俳優小說與戲弄的趨同性特徵
第二章 唐宋之際“說話”伎藝與雜劇關係的新變
第一節 “說話”伎藝敘事宗旨的出現與混融關係的打破
第二節 “說話”伎藝對雜劇敘事宗旨生成、確立的促進
第三節 唐傳奇對雜劇敘事宗旨生成、確立的間接影響
第四節 敘事宗旨在宋金雜劇中出現、確立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 宋金時期小說對戲曲的影響形態
第一節 故事題材的影響
第二節 敘事能力的影響
第三節 演述方式的影響
第四章 元雜劇與小說關係的繼往與開來
第一節 元雜劇受小說故事題材影響的形態
第二節 元雜劇演述體制中的小說因素
第三節 元雜劇演述形態中的依相敘事思維
第四節 元雜劇對小說故事的特色開掘及其意義
第五章 同一故事系統中戲曲對小說故事的累積與開拓
第一節 元明水滸或與水滸小說
第二節 元明三國戲與三國小說
第三節 元明西遊戲與西遊小說
第六章 非同一故事系統中小說利用戲曲的現象
第一節 世代累積型小說匯入戲曲材料的現象
第二節 《金瓶梅詞話》利用戲曲方式的開拓表現
第三節 《紅樓夢》利用戲曲方式的成熟表現
第四節 明清小說利用戲曲現象的關係史意義
第七章 非同一故事系統中小說模擬戲曲的現象
第一節 《水滸傳》、《金瓶梅》對戲曲故事的單面模擬
第二節 才子佳人小說對戲曲故事的多面模擬
第八章 明清白話小說模擬戲曲形制因素的現象
第一節 小說敘述中被動地匯入戲曲形制因素
第二節 小說敘述中有意地引入戲曲形制因素
第三節 小說模擬戲曲形制因素的“擬劇本”現象
第九章 清初“無聲戲”小說觀念的內涵與實踐
第一節 李漁“無聲戲”小說觀念的精神內涵
第二節 李漁“無聲戲”小說觀念的理論淵源
第三節 清初“無聲戲”實踐的“戲曲節錄本現象
第十章 明清時期小說與戲曲關係的主流形態
第一節 稗官為傳奇藍本
第二節 小說式的戲劇
第三節 戲曲歸屬小說範疇的文類觀念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書評

為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追溯線脈
——《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評介
顧克勇(浙江理工大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1月1日第19版《書品》
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關係問題是一個在文學史上被長期關注的複雜而重要的現象。早在元末明初時夏庭芝、陶宗儀、朱權就在追溯元雜劇淵源的言論中涉及到二者的關係問題,而清人焦循更是明確把唐人傳奇視為戲曲的淵源,近現代學者如王國維、劉師培、孫楷第、胡士瑩、徐朔方、胡忌等也在小說研究立場或戲曲研究立場上注意到二者的關係問題,汪曾祺還以一個作家的敏思感受到“中國戲曲和小說的血緣關係”(《人民文學》1989年第8期)。
對於這樣一個受到持續關注而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的論題,當下關注者也不在少數,徐大軍即是其中用力最勤者。他致力於此研究多年,在《話本與戲曲關係研究》、《元雜劇與小說關係研究》之後,又推出一部力作《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以求二者關係研究的深化。
突破視界 把握關聯
該書循以史述的思路和語調理析了小說與戲曲間關係的發展、流變脈絡,並在這脈絡中探析一些相關問題和現象。這實際上涉及到兩個思路,一是以二者關係史為考察對象,通過二者間所存在的關係現象勾畫二者關係的發展流變脈絡,二是以二者關係史為考察視角,把小說、戲曲的藝術品性、形態特徵和發展演變放在二者關係生成流變的脈絡上來考察,辨析二者關係的存在、流變對於各自發展的意義。這就是徐著“結語”中所概述的三個研究目標:“一是二者間存在的親緣形態,二是二者關係的流變脈絡,三是二者關係對小說、戲曲的意義。”(第557頁)正因為此書把這兩個思路扭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總體上看到的是二者關係的發展流變狀況,但其中又切實地隱伏著對具體關係問題、關係現象的細緻梳理。
當然,二者關係史的發展是個複雜的過程,至於如何把握、展現這個複雜的過程,最常見的思路是以小說、戲曲的文本形態為據而進行比較研究,但這種比較研究的思路只是關注二者的異同,而二者關係史的研究遠不止此,甚至不只是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形式體制的影響分析,而是要通過小說中的戲曲因素和戲曲中的小說因素,來探究二者關係對於各自生成、發展的影響之力和促進之功,並著眼於二者關係的演變脈流來辨析、認識小說與戲曲各自的藝術品性、形態特徵和發展演變。因此,我們在小說與戲曲關係史這個問題上應該突破文本形態的視界,結合古代小說、戲曲獨特形態和生成淵源,來切實把握二者關係的發展形態與二者各自藝術發展狀況之間的關聯。
理線索 抓現象 探原由
該書在二者關係史研究方面進行了開創,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把二者基於文本形態而表現出的親緣關係,與二者所經由的口傳階段的伎藝形態密切地關聯起來。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都有其特殊的發展形態,即二者都源出於伎藝,二者文本所表現出的形態有其伎藝淵源的印跡,所以,二者文本的關係與伎藝形態的關係直接相承相聯。由於二者文本為基礎的關係是早期伎藝形態時關係的沉澱,所以要充分注意到了二者早期的關係,比如對元雜劇中的小說因素,元雜劇演述體制中的依相敘事思維和格式。
二是把二者關係的發展與各自藝術發展狀況密切地關聯起來。在二者從伎藝形態到文學形態、從口傳階段到書寫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二者在故事表述等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比如敘事宗旨在二者演述形態中的出現時間前後有別,敘事能力在二者演述形態中的發展程度各不一致,二者關係呈現出三種形態:混融形態、影響形態、交流形態。而在具體的關係現象方面,二者中一方的發展形成特性,便對另一方有影響;二者中一方的發展有需求,便對另一方面有借鑑。比如隨著元雜劇的藝術進步和廣泛傳播,它的成就和特色在社會文化和文學藝術上的影響漸深漸廣,吸引了包括小說在內的其他文藝品類的注意和借鑑。
對於這種研究思路,該書作了簡練的總結:“在二者關係的演進中理線索,在二者關係的表現中抓現象,在二者關係的基礎中探原由,簡而言之,就是要理線索,抓現象,探原由。”這一總結不但指出了二者關係史的研究思路,也指出了二者關係史的撰述方式,它或許更有利於把握、展現二者關係的發展狀況。但在小說與戲曲的密切關係這一問題上,更重要的不是要指出二者如何地關係密切,而是要辨析二者為何會如此,為何會發展到如此。正是這樣的追溯線脈的交織才會展示出二者關係的發展流變脈絡。基於這種考慮,我們需要把一些關係現象置放於二者關係史的研究架構上,來探析它們在二者關係脈絡上的前後源流、左右關聯。
“減負”方式有短板
在探討具體問題的基礎上,該書勾畫了二者關係的發展流變。但正如一個人為了更好地通往遠方的目標,而不願負載太多,要捨棄一些東西,徐著為了呈現二者關係的發展流變時,也捨棄了一些東西,由此而影響了對二者關係全貌的展現。其一,徐著為了展現二者關係發展的走向,過多地關注於二者關係的“創變”,這個思路需要建立在全面了解二者關係在某一時期的面貌及其與前後時期面貌的關係的基礎之上。但二者關係史的全貌並非如此的直線發展,在新的關係形態出現之後,舊有的關係形態並不會短時間消失,甚至會伴隨著新的關係形態一直存在。其二,與重點梳理二者關係的“創變”思路有關,徐著對於二者在故事題材上的關係考察也缺失之處,雖然它在故事題材上理析了二者關係的承變之跡,但作為二者關係的重要方面的文本改編、題材類同等並未重點關注。所以,這種流變史的思路只關注於二者關係中的變數,由此在二者關係的全面展現方面就有缺失。當然,這是因為這些方面沒有提供出二者關係的新質,即使它們在明清時期十分普遍,但由於只是題材上的一般承襲變化,所以也就不涉及了。雖然這種普遍的題材交流關係對於具體的作品考察意義顯著,但在二者關係史的整體框架中,也就被捨棄了。
與此相關,該書在關係史的梳理上,並沒有按作品史為綱,涉及到二者關係在每一部作品中的表現,而是以問題為綱梳理二者關係的流變,抓住一些關鍵意義的問題。這在明清時期的關係史梳理上尤其明顯。而在這個問題為綱的關係史的呈現上,是大處把握,小處入手,把一些關係現象、關係形態落實到具體的問題上、具體的作品上,如在探討二者關係的基礎時,即從對戲曲的幾個稱名入手。這種大處把握,小處入手的思路,既體現在整部著述的結構和闡述上,也體現在它的具體問題分析中,比如“緒言”、“結語”中。“緒言”提綱挈領地總結了關係史的流變脈絡和撰述思路,因此,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二者關係史的一篇“綱要”來看。總之,徐著在小說與戲曲關係史的框架中,對於二者關係的諸多問題的巨觀把握和細緻辨析,為我們展示了二者關係史的脈絡和概貌,把二者關係的研究向縱深推進了一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