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是現代方立天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方立天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系作者在為高等院校哲學原理教師講授“中國占代哲學問題”講義的基礎上加工增訂而成的,是一部以問題為綱敘述中國哲學的著作。
作者在紛繁複雜的中國哲學史料中,篩選出I·二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又以吏為序,選擇每一歷史時期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著作的哲學思想,探本求源、提要鉤玄地加以評述。這十二個問題是:(1)宇宙生成論,評述古代哲學家對宇宙萬物的起源、生成和結構的理論探索。(2)本體淪,評述古代哲學家關於世界萬物生成的依據,即本源、本體的學說。(3)時空觀,介紹中國古代學者對時間和空間本質特徵的認識過程和認識成果。(4)常變觀,也就是發展觀,著重闡述古代關於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及其根源、規律的哲學觀點。(5)矛盾觀,評述古代哲學家對事物內部對立諸方面互相依存又互相鬥爭的關係的看法,也就是對事物運動變化根源的看法。(6)形神觀,著重論述占代哲學家關於形神關係的思想。(7)人性淪,就古代哲學家對人的本性,本質的看法進行簡要的回顧和評述。(8)人生理想觀,闡述古代先哲對於人生的意義和理想的基本觀點。(9)6史觀,評介古代先哲對社會歷史演變發展及其規律的種種觀點。(10)名實觀,評述古代學者對於名稱概念和客觀事物關係問題的探討和論述。(11)知行觀,闡述古代哲學家對於認識與實踐關係(包括道德意識與道德實踐的關係)的思想。(12)真理觀,敘述古代哲學家對於真理的形成、真理與謬誤、客觀真理與主觀真理、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以及檢驗真理的方法和標準等問題的看法。以上—,‘二個哲學專題合為三篇:從宇宙生成論至形神觀是自然篇;從人性論至歷史觀是人生社會篇;從名實觀至真理觀是認識篇。評述十二個哲學問題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此外,每章還前有引言後有結語。引言是對每章哲學問題內涵和外延的界定,並對有關討淪、爭論問題作一簡介。結語是對每章所敘述的哲學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和評淪。
本書以問題為綱來敘述中國哲學史的方法,在體裁上,與中國哲學史著作的學案體,即按年代先後選錄重要人物的主要資料並加以評論的體裁不同,也和以人物或學派為綱敘述哲學思想發展過程的通史體不同,是屬於問題解析體。近二三十年,我國以通史體撰寫的中國哲學史已有十餘種,而問題解析體的哲學史著作尚不多見。它的優長,正如當代中國哲學史界泰斗張岱年先生在為本書所撰的序文中所說:“以問題為綱來敘述中國哲學的歷史,較易於體現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選出若干重要理論問題,敘述其源流演變,就可以比較清楚地闡明某一哲學問題的提出、爭論、演變與解決的歷史過程,如此,哲學思想的邏輯發展也就昭然彰顯了,從而許多哲學範疇的創立、分化、融合、發展的軌跡也就隨之厘然瑩澈了。”如第七章“中國古代的人性論”,在引言之後,作者設六節,沿著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明清的歷史順序,從孔子的“性相近”觀點到戴震的“欲、情、知”說,敘述評論了各個歷史時期哲學家關於人性論的基本觀點。各家的異同、爭論,無不躍然紙上。以問題為綱,將龐雜的中國哲學史料井然有序地組織起來,極便於讀者把握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
本書對於先秦儒、墨、道、法、名、陰陽諸家的學說,都能提要鉤玄,作了充分的評述;對於兩漢至明清的哲學,除了論述占正統地位的儒家思想之外,對於魏晉玄學的道家學說、隋唐時代佛教重要宗派的哲學思想,也都作了較詳的說明。取材廣博,是本書的獨到之處。
哲學史就是歷代思想家面對現實,思考宇宙人生,探尋真理的歷程。站在當代科學的高度,以現代認識論的視角,對古代哲學家的思想觀點進行深層的開掘,準確地概括解析,是本書的另一特點。例如,作者在第一章敘述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論後,又準確而深刻地歸納總結出了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論的重要類型:元素淪、道論(絕對觀念論)、原子淪、精氣論、氣論,太極論、虛無論、神創論、象數論和氣神論等。並指出這些類型中多元論是少數,一元論是多數。作者指出中國古代宇宙生成淪的歷史演進特點是:逐步從與宗教神話的聯繫中擺脫出來;從多元的元素淪到單一的實體論;重視探索宇宙萬物的演化過程;重視從總體角度去認識和把握宇宙的整體。這種從現代認識論角度進行的抽繹和解析,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義理的深層發掘。
本書非常重視闡明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價值:作者認為,中國古代哲學源遠流長,學派林立,內容豐富,是世界哲學之林中頗具特色的、影響深遠的一個哲學類型。作者尤其注意挖掘、總結那些具有中華民族氣質的熠熠閃光的思想成果。如,作者在總結古代常變觀時,首先旨定了大多數哲學家都認為運動變化是世界的普遍事實,然後又特別指出“工夫之還揭示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關於古代寸空觀,作者評述唐代唯物主義者柳宗元在《天對》中,以回答屈原《天問務的形式,闡發了豐富而深刻的宇宙空間無限論的思想,指出他的關於天沒有中心的思想,是對空間無限性的十分精彩而深刻的見解。作者評論劉禹錫的時空觀說?劉禹錫講房子“高厚之形”的空間,是依賴於房屋這種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器皿的“規矩之形”的空間,是依賴於器皿這種有形體之物而存在的。這是對空間和物質的不可分割性的卓越探索。本書肯定了中國古代人生哲學“內容相當豐富淵閎”,指出它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心理,性格、信仰等部發生過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本書在充分肯定中國古代有階值的思想的同時,也以嚴肅科學態度指出古代哲學發展過程中的種種謬誤和流弊,例如第五章矛盾觀的第六節中,作者實事求是地肯定宋代理學家邵雍、朱熹都講陰陽相分,講“一分為二”,是一種辯證法的思想因素。同時又指出,他們把對立過分誇大,以致在社會領域否認對立面的轉化,這就導向了形上學。對於古代哲學思想進行理性的審慎分析,肯定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認真地進行分揀,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體現了一種可貴的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縱觀全書,作者總是一方面介紹歷代哲學家有關哲學的基本觀點,重要哲學問題的歷史演變,一方面又重視“清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線索和發展軌跡,並初步作出若干帶有規律性的理論概括”。例如,在論述中國古代本體論時,作者明確概括出其特點:從無形的東西尋找有形萬物的本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大多數哲學家都強調體用統一。作者在注重理論概括的同時,還寸時注意理論思維經驗教訓的總結。如在真理觀一章中,作者說,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的真理觀大體有兩種類型:一是以感性經驗或理性認識為標準;二是以客觀事物、行動和行動的效果為標準。它們的共同進步性是在反對唯心主義認識論的鬥爭中,下從個人感覺、觀念、思想和理論中去尋找真理的標準,而是堅持認識來源於感性,真理反映客觀事物的認識原則。同時又指出,古代唯物主義者在真理標準問題.上最根本的缺陷,是沒有真正懂得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中國占代哲學問題發展史》被學術界認為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哲學史論著,問世以來受到好評。1990年第5期《哲學研究>>、1991年2月13日《光明日報》、1991年第6期《教學與研究》分別發表了評論,日本也發表了有關報導。台灣將出版繁體宇版以供當地高校教材之需。

出版信息

中華節局1990年3月出版,57.9萬宇,795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