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偃師抗日救亡活動的開展,1933年,劉子翰在官莊國小建立了黨的外圍組織——“中國反帝大同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反帝大同盟舊址
- 時間:1933年
- 目的:推動偃師抗日救亡活動的開展
- 建立者:劉子翰
加入同盟,同盟文化,同盟活動,
加入同盟
入盟要舉行入盟儀式,宣讀誓詞“予誓以至誠,加入中國反帝大同盟,遵守紀律,嚴守秘密,守革命氣節”。名義上以“讀書會”的形式存在,依託“讀書會”的活動,發展進步青年學生為反帝大同盟的盟員。參加的教師有郭也聲(郭葉聲、戈葉聲)、戴葉零(戴林生)、段伯鸞;學生有劉健先、韋少融、林進鐸、楊秀怡、陶霓瑞、姬金聲、韋紹先、劉萬良等。
同盟文化
“中國反帝大同盟”舉辦了兩個壁報,一個是“火炬”,象徵著革命的烈火燃燒,必然焚毀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一個是“蓓蕾”,預示中國新生的力量必將發展壯大,結出豐碩的革命成果。
“中國反帝大同盟”還辦了只在盟員中間傳閱的秘密刊物,刊物由郭也聲起草、刻蠟板,夜間印刷。主要內容是揭露國民黨殘酷壓榨勞苦大眾的事實及只反共不抗日的罪行,宣傳蘇區人民革命鬥爭的情況和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號召人們回響共產黨的號召,團結起來一致抗日。
同盟活動
“中國反帝大同盟”利用“九·一八”事變的紀念活動,組織盟員學習了田漢的文章《戰友》。隨後,把《戰友》改編成話劇,由盟員郭也聲、段伯鸞擔任主要角色。話劇宣傳了抗日將士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揭露批判了國民黨賣國求榮的可恥罪行。
“反帝大同盟”的另一項重要活動是把觸角伸向廣大受苦的勞動民眾。在農村開辦夜校,藉機和農民廣泛接觸。劉子翰還帶領學生到地頭和農民座談。通過算帳的方式,分析農民吃不飽、穿不暖的原因是什麼,啟發農民的覺悟,教育農民只有起來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封、官三座大山,才能翻身得解放。通過夜校講課、田間地頭談心,劉子翰等結識了大批農民朋友,同時也開拓了偃師革命力量發展的途徑,壯大了革命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