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產業分工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中國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產業分工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是一篇博士論文,論文的作者是孫占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產業分工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 作者:孫占芳
  • 導師:陳漓高
  • 學科專業:世界經濟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孫占芳著
導師
陳漓高指導
學科專業
世界經濟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南開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區域經濟一體化 分工 東亞
館藏號
F114.46
館藏目錄
2009\F114.46\3

中文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潮流,並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東亞國家和地區在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也融入了更開放的全球體系,吸引來自全球的資金、技術、廠商,在原先雁行分工模式下相對封閉的外部環境大為改觀。中國是東亞國家和地區的一個大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演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動帶來了影響,同樣,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演化也給周邊國家和地區帶來深刻影響。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分工和貿易結構呈現“雁行形態”的發展趨勢,東亞經濟形成了一個產業轉移和傳遞的“雁陣模式”。在“雁陣模式”產業次第轉移和調整中,東亞各個經濟體的經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一系列“雁陣模式”賴以存在的內外部因素的變化,導致“雁行形態”發生了改變。本文通過對其賴以存在條件的變化的計量驗證,指出東亞國家和地區雁行形態正在一步步走向瓦解,並逐漸形成綜合交叉型的新型發展模式。 本文以東亞經濟一體化理論和東亞產業分工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對東亞發展的雁陣模式逐漸式微進行了分析,對中國貿易和產業結構狀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中國參與東亞一體化給其它東亞國家的福利影響進行了測算,提出了東亞未來產業分工發展將以綜合交叉型取代雁陣模式的新發展模式。本文採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理論分析加以驗證,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戰略建議。 首先本文在導論中介紹了該論題的選題背景和意義,在第二章中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以此作為本文進一步進行分析的基礎。第三章中列出同東亞經濟一體化及產業分工形態有關的理論,首先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以及決定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理論,詳細介紹了東亞雁陣模式與雁行產業發展形態。第四章論述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必然性,探討了東亞經濟合作的現狀和特點,分析了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形成的內外部原因,從而得出“東亞經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五章是本章的重點,對中國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及產業協調分工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對中國對外貿易情況和產業結構進行分析,多角度地剖析了東亞主要國家的競爭性和互補性及中國參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福利效果,對雁陣模式逐漸式微進行了計量驗證。在以上五章的基礎上,第六章描述了東亞一體化條件下的產業發展趨勢,提出了由於東亞經濟合作日益密切,“雁陣模式”將逐漸不符合對東亞產業分工體系的描述並提出綜合交叉型發展模式。最後,本文根據以上的理論和實證分析提出中國參與產業分工的政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