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觀點犀利的日本年輕歷史學家輿那霸潤以“中國化”為核心概念,重述日中文明牽扯不斷的一千年史,從中探尋如何應對今後的中國社會的契機和認識中日文明關係的新思路。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
- ISBN:978-7-5495-3351-0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5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日)輿那霸潤著;何曉毅譯
頁數:336頁
價格:32.00元
內容簡介
“日本化”曾是代表日本製造業水平高超的標誌性辭彙,是指美歐陷於疲態的製造業競相採用日本式品質管理方法來生產經營。令人遺憾的是,如今日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經濟長期停滯,“日本化”的意義已改變,完全成了消極意義的辭彙。而“中國化”一詞近來廣為人們熱議。
10世紀宋朝時期,中國社會結構發生巨變。當時中國早已設立相當於高級公務員考試的科舉制度,不能世襲權勢地位的國民可通過自己的實力來獲得地位和權力。市場經濟滲透整個社會,人們不再受到土地和職業限制,官員也被派往外地。儘管皇帝獨攬大權,經濟活動卻是自由的。
從這點看,這種體制確實與如今中國的統治體系很相似。日本從隋唐起效仿中國統治體系。到了宋代,日本開始採用與此對立的貴族世襲制度,由“中國化”變成“江戶時代化”——按家族世襲來固定身份,居住地也受到限制。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雖一度採用“中國化”,但最終回到“江戶時代化”體制。當今,世界已開始“中國化”,既得利益群體將被觸動,最終國家統治也不再依賴堅守自身利益的地方團體。
如今,大阪市市長橋下徹提出建議,要推翻日本“江戶時代化”的僵化體系,推行“中國化”體制。這是否意味著日本將放棄目前消極的“日本化”而走“中國化”道路呢?
這不是一部譁眾取寵的書,這是與那霸潤在史學界常識的基礎上寫給普通讀者的。誠如作者所說,這是思考中國模式,解決日本復興的問題。
目錄
致中國讀者
序言“中國化”:一種新的歷史觀
變化的日本,變動的歷史認識
為何不能是“中國化”?
“中國化”到底是什麼?
本書的成分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