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2013年7月,株洲提出打造“中國動力谷”的戰略構想:以轉方式、調結構為宗旨,以最先進的機車牽引引擎、最強大的航空動力引擎和最環保的汽車動力引擎為核心助推器,著力打造當今的“中國動力谷”和未來的“世界動力谷”。
2013年8月,株洲市委將打造“中國動力谷”上升為全市發展戰略。
2013年12月,打造“中國動力谷”納入了國家科技部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項目和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範圍,上升為湖南省發展戰略。
2014年8月,株洲以打造“中國動力谷”為核心內容,與長沙、湘潭一起申報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獲得國務院批覆同意,成為繼深圳後又一獲批的全國第五個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8月,中國動力谷自主創新園正式開園,先後申請獲批“湖南省海智計畫工作基地”、“株洲市創業孵化基地”、“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眾創空間”、“國家級眾創空間”、“湖南省雙創示範基地”、“軌道交通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市特色雙創基地”等資質和榮譽。
2016年1月,建設“株洲·中國動力谷”寫入《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株洲成為湖南省動力產業製造主要集聚區。
2016年4月,株洲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正式將“株洲·中國動力谷”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課題研究。
2016年10月,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中國航空研究院、中國經濟時報社的眾多專家齊聚株洲,正式啟動“株洲·中國動力谷”國家戰略課題研究。
2016年11月,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新華社、經濟日報等媒體刊發《株洲:中國動力谷領跑動力裝備製造》、《中國動力谷活力迸發》等專題報導。
2017年6月23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重大工程巡禮”中聚焦株洲,推出《中國動力谷,世界正矚目,電力機車產品市場份額全球第一》專題報導,點讚株洲·中國動力谷。
2017年8月1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報導《中國動力谷,給世界一顆“中國芯”》。
2017年9月30日,中央電視台直播中國動力谷,開啟國慶獻禮專題。
2017年10月25日,“打造株洲·中國動力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暨中國動力谷國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18年6月3日,株洲·中國動力谷國家戰略課題研究結題會在北京召開。評審專家國研中心張軍擴副主任、侯永志部長、馬駿所長、龍海波研究員、國家發改委黃漢權所長、國家科技部劉育新主任、國家工信部姚珺處長,課題組成員國研中心李布、王忠宏、中航工業陳浩、社科院鄧洲、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張長令、中國經濟時報張晉嘉、孟麗娟、王靜宇,株洲市領導毛騰飛書記、何朝暉副市長、高新區周建光書記、市經信委劉海賓主任等參會。
建設情況
五年來,中國動力谷已成為株洲推進高端製造業發展、打造製造強市、實現產業報國的重要抓手,“3+5+2”產業體系發展蹄疾步穩,全產業、全地域、全生態的“中國動力谷”正日漸挺起株洲發展的脊梁骨。
(一)發展機制不斷完善。我市成立了株洲·中國動力谷建設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毛騰飛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任第一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的辦公室、軌道交通產業工作組、汽車產業工作組、航空產業工作組、電子信息產業工作組、新能源產業工作組、新材料產業工作組、生物醫藥產業工作組、節能環保產業工作組、陶瓷產業工作組、服飾產業工作組、人才資源建設工作組等12個機構,由12名市領導牽頭負責;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協調推進株洲·中國動力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涵蓋了四大家主要負責人,規格之高為株洲建市以來之罕見,充分表明了株洲打造株洲·中國動力谷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
(二)發展內涵不斷豐富。自中國動力谷發展戰略提出,株洲在全力推動動力產業加快發展的同時,積極籌辦株洲·中國動力谷國家戰略課題組工作調度會,多次組織赴外學習考察,推動中國動力谷發展的視野不斷開拓、思維不斷開闊。特別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製造強國戰略諮詢委員會、中航研究院航空經濟研究所等國內頂尖智庫的一批專家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建議,給中國動力谷帶來了新的發展內涵。歷經5年多的發展,中國動力谷發展內涵從產業概念,發展成為集產業概念、地域概念、生態概念三位一體的綜合概念、系統概念。
(三)發展速度不斷加快。2017年,中國動力谷“3+5+2”產業實現總產值2207億元,增長11.3%,占規模工業(3167億元)的比重達到70%,同比上升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643家。其中,軌道交通、汽車、航空等動力產業增長11.2%,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增長12.6%,呈現出特色鮮明、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
(四)社會影響不斷擴大。2017年,策劃開展“實體經濟看株洲”、“砥礪奮進的五年”等系列宣傳報導。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新華社、經濟日報等媒體刊發《株洲:中國動力谷領跑動力裝備製造》、《中國動力谷,世界正矚目,電力機車產品市場份額全球第一》、《中國動力谷,給世界一顆“中國芯”》等專題報導,中國動力谷的影響力迅速擴大,與深圳無人機等被視為中國製造“新版圖”,與安徽聲谷、湖北光谷、江西稀金谷、河南冷谷並稱中國腹地新五“谷”豐登。
主要構想
(一)打造中國動力谷新型製造業體系。
一是構建“3+5+2”產業新體系,增加軌道交通、航空、汽車三大動力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五大新興產業。
二是智慧型製造,工業雲和大數據平台的建設,兩化深度融合;智慧型製造服務平台的建設,智慧型化產品的推廣套用,產業的轉型升級。
三是服務型製造,大企業設計服務能力,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發展;信息、科技、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集聚區建設。
四是綠色製造發展,圍繞重點高耗能行業和企業,全面綠色節能改造,使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技術在新興產業套用。
五是質量品牌,質量強市的戰略,工業品牌培育與創建,出現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
六是國際合作水平,搭建了對外工作平台,對外服務體系,擴大對外經營主體,開展對外市場布局。
(二)構建中國動力谷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一是強化企業院所自主創新能力,支持各行業企業帶頭建立工業研究院和協同研發中心,支持科研院建立一批科研平台,實現人才、資金和技術的培增效應。
二是協同創新載體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省級的製造業創新中心,鼓勵建設一批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探索建設一批新型市場化研發機構。
三是創新平台公共服務能力,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構建集展示、交易、服務、合作一體的科技大市場;爭取國家部委支持,組建國家專利審查協作分中心、國家技術轉移中部分中心等。
四是創新創業培育平台,支持企業開放式專業眾創空間,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新型孵化器建設,實現統一的“網際網路+雙創”公共服務雲平台。
五是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智慧財產權行政執法、重大項目智慧財產權審議等制度,強化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使智慧財產權服務業能力和水平加強。
六是強化服務保障體系,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非上市股份轉讓、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完善和落實股權激勵等政策及其配套措施。
(三)強化中國動力谷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產業金融服務能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優勢產業和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發展產業鏈金融,發展融資租賃,加強企業“走出去”發展的金融服務。
二是科技金融創新水平,加快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台的建設,完善科技擔保貸款,專利質押貸款等科技投融資體系,開展科技型企業“投、貸、債、保”業務試點。
三是綠色金融發展,建立綠色貸款補貼機制,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債、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
四是發展普惠金融,加快構建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再擔保體系,推廣應收賬款、稅金貸、流水貸、信用保證保險等金融產品,最佳化中小微企業轉貸應急機制。
五是對接資本市場,支持各類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及境外上市,鼓勵上市公司整合國內外行業優勢資源做大做強,支持企業或項目引進保險資金。
六是財政資金引導,加大信貸獎勵、信貸風險補償等投入,參股各類產業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PPP模式支持園區的發展。
(四)健全中國動力穀人才支撐體系。
一是加快集聚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重點培養和引進一批具有兩院院士潛力的人才,遴選和引進一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
二是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深入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探索“飛地式”人才引進,鼓勵採取兼職、諮詢、講學等柔性流動方式開展合作。
三是造就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大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支持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和離岸創新基地,推進跨領域的人才研究合作。
四是建設高技藝的技術技能人才,推進研究生培養與實踐基地、專本科學生培養與實訓基地、中外合作辦學創新基地的建設,探索以現代學徒工制度為核心的產教結合模式。
五是壯大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大力倡導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在創新創業中的重要作用,培養一批具有市場開拓意識、管理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強的現代企業家。
六是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開闢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探索建立符合不同人才評價特點的評價方法,建立股權、期權等中長期激勵機制。
(五)完善中國動力谷政策保障體系。
一是市場準入機制,非公有制市場準入機制改革,創新貿易管理和服務體制,建設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的服務體系。
二是市場監管體系,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系,制定失信黑名單企業懲戒聯動辦法,建立協同聯動的綜合執法機制,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嚴懲不正當競爭行為。
三是政府服務效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權責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建立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的清單制度,智慧政務工程,提高政務公開水平。
四是行政效能監察,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監察體系,完善幹部聯繫服務企業制度、企業問題收集處理制度,實行“馬上就辦”,堅決整治政府部門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
五是良好營商環境,行政執法級別管轄制度,堅持執法檢查計畫管理制度,穩定安全公共環境,嚴厲打擊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業賄賂等違法行為。
六是動力谷文化的宣傳,加大對火車頭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宣傳力度,崇尚創新、競相智造、褒獎成功、寬容失敗、尊商親商的氛圍,讓動力谷文化深入人心。
(六)最佳化中國動力谷產業區域體系。
一是產業聚集和產業關聯相結合,以雲龍示範區-田心軌道交通產業聚集區-株洲高新區汽車聚集區-中部城區的現代性服務業聚集區,南北構成產業發展主軸和基本空間,以董家塅通航產業集聚區-服飾產業聚集區-醴陵陶瓷產業集聚區,東西構成產業集中帶,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在空間上形成聚集,關聯產業臨近分布。
二是集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利用各區(縣)具備的產業基礎,發揮優勢,確定區域產業發展特色,產業集聚度,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挖潛土地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
三是產業提質和城市環境最佳化相結合,交通路網、配套環境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資源供應效率,統一城市管理的標準,職住平衡、服務配套和生態宜居的空間組織方式。
主要做法
動能聚變,重構產業新體系。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新動能,著力中國動力谷“3+5+2”產業新體系,新舊動能接續有序、換檔升級。
落後產能加速退出。以“傷筋動骨”的方式實現“脫胎換骨”。
優勢產業優先發展。發展以軌道交通、汽車、航空三大動力產業為主的十大重點產業。
傳統產業升級發展。堅持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主攻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11個產業鏈,實施“引進百家配套企業”和“百項科技成果轉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