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領機構,由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任期自1927年5月至1928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又選出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李維漢瞿秋白周恩來等10餘人為委員或候補委員組成中央政治局,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 性質: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機關
  • 成員:陳獨秀 等40餘人
  • 任期:1927年5月—1928年7月
  • 駐地武漢上海
產生過程,組成人員,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屆中央政治局,中央臨時政治局,駐地變遷,

產生過程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是由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任期自1927年5月至1928年7月。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大會通過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了由31(一說29)名正式委員和14名候補委員組成的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隨後舉行的五屆一中全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燾、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征張太雷等為政治局候補委員;選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為總書記。
1927年8月7日,根據共產國際指示和黨內同志的要求,中共中央在漢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現為鄱陽街139號)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會議選舉蘇兆征、向忠發、瞿秋白、羅亦農顧順章王荷波、李維漢、彭湃任弼時為委員,鄧中夏、周恩來、毛澤東彭公達、張太雷、張國燾、李立三為候補委員的中央臨時政治局;會後,中央臨時政治局選舉瞿秋白、李維漢、蘇兆征為政治局常委。

組成人員

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會委員
陳獨秀、李維漢、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鄧中夏、蘇兆征、項英、向忠發、張國燾(1927年5月—11月)、羅亦農(1927年5月—1928年4月)、趙世炎(1927年5月—7月)、張太雷(1927年5月—12月)、陳延年(1927年5月—7月)、譚平山(1927年5月—11月)、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惲代英、彭湃、夏曦、賀昌、易禮容(1927年5月—1928年3月)、彭述之(1927年5月—1928年4月)、楊之華(女)、羅珠、羅章龍、李滌生、顧順章、楊其珊、陳喬年(1927年5月—1928年5月)、彭公達(1927年8月—11月)、羅登賢(1928年5月—7月)
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毛澤東、郭亮(1927年5月—1928年3月)、黃平、吳雨銘、陸沉(1927年5月—11月)、劉伯莊(1927年5月—1928年6月)、袁達時(1927年5月—1928年6月)、毛科文、陳潭秋、薛六、林育南、莊文恭(1927年5月—1928年5月)、李震瀛、王亞璋(女)

第五屆中央政治局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陳獨秀(1927年5月—7月)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1927年5月—7月)
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瞿秋白(1927年6月)、譚平山(1927年6月—7月)、周恩來(代理,1927年5月—6月)
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1927年7月—8月)
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
中央政治局委員(1927年5月—8月)
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燾、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27年5月—8月)
蘇兆征、周恩來(1927年5月)、張太雷

中央臨時政治局

主席:瞿秋白
常務委員:瞿秋白、蘇兆征、李維漢、周恩來(1927年11月—1928年7月)、羅亦農(1927年11月—1928年4月)、項英(1928年2月—7月)、羅登賢(1928年5月—7月)、任弼時(1928年5月—7月)
委員:蘇兆征、向忠發、瞿秋白、羅亦農(1927年8月—1928年4月)、顧順章、王荷波(1927年8月—10月)、李維漢、彭湃、任弼時、周恩來(1927年11月—1928年7月)、羅登賢(1928年5月—7月)、項英(1928年2月—7月)
候補委員:鄧中夏、周恩來(1927年8月—11月)、毛澤東(1927年8月—11月)、彭公達(1927年8月—11月)、張太雷(1927年8月—12月)、張國燾(1927年8月—11月)、李立三

駐地變遷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駐地開始在武漢,後來在上海。1927年4月,為了適應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需要,便於就近領導兩湖工農運動,中共中央機關從上海遷往武漢,並在武漢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但時隔不久,武漢發生了汪精衛“七一五”分共,由周恩來、李維漢、李立三、張太雷等人組成的中央臨時政治局開始醞釀從武漢撤離。八七會議後,鑒於武漢地區形勢險峻,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於1927年9月底至10月初陸續遷回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