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兩種模式

在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思想建構了獨特的國家經濟利益認知:糧食是國家財富本身,農業是國家財富的唯一來源,商業必須加以抑制。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利益認知與體系結構分析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王青著
導師
楚樹龍指導
學科專業
公共管理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清華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對外關係 外交政策 古代
館藏號
D829
館藏目錄
2010\D829\5

內容簡介

在古代中國,共有包括秦、漢在內的9個王朝實現了文化中心區的統一,歷時1499年。本文運用比較研究、案例研究及統計實證的方法,論證了歷代大一統中央王朝在不同區域內同時推行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外關係模式。
在東南方向的朝貢體系中,這些王朝普遍推行一種非擴張性的和平主義對外關係模式:儘管中國在物質力量(軍事力量)上處於單極地位,卻沒有追求一種以消滅或徹底控制朝貢國為目的、最終實現霸權的對外政策,戰爭在彼此關係中不居於主導地位,和平共存成為常態。
而面對西北方向的遊牧民族政權,這些王朝則共同推行一種典型的現實主義對外關係模式:將對方視為敵人和對手;最終目標是消滅或徹底控制對方;進攻成為優先考慮的手段,戰和之間,實力對比是決定因素。任何以單一模式概括中國傳統對外關係行為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錯誤。為了分析這兩種模式背後的根源,本文首先建立了理解國家對外關係行為的理論框架,即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受兩類基本因素驅動和制約:國家對自身利益的認知(主要包括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及其所處的國際體系結構(物質力量分布、共有觀念分布)。
依據這一理論框架,本文論證後得出結論:在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思想建構了獨特的國家經濟利益認知:糧食是國家財富本身,農業是國家財富的唯一來源,商業必須加以抑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