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套裝1-3卷)

中國佛教史(套裝1-3卷)

《中國佛教史(套裝1-3卷)》是1985年6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繼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佛教史(套裝1-3卷)
  • 作者:任繼俞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0040282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佛教傳入中國近兩千年,對我國思想、文化、藝術、社會生活、政治經濟都曾有過不小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前,雖有人寫過中國佛教史,只是以日本人的著作為藍本。《中國佛教史(套裝1-3卷)》是我國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是中國一部佛教通史。全書共八卷。目前已經出版了三卷。第一卷講佛教的傳入和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第二卷介紹了包括西晉、十六國、東晉的漢族及北方其他各族的佛教。第二卷重點介紹了般若學說,佛圖澄、釋道安等人的活動、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第三卷對我國南北朝時期170年間的中國佛教發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清晰而概括的敘述。作者力圖用一般社會歷史去說明光怪陸離的宗教歷史,特別突出了佛教思想史和佛教哲學的內容,對這一時期重大的佛教事件、佛教典籍、佛教人物、佛教藝術等方面敘述頗詳。

圖書目錄

《中國佛教史1》:
第一章 佛教傳人以前,秦漢時期中國社會上流行的教迷信和方術
第一節 五行、五德、五帝
第二節 秦漢王朝的“五帝”、“太一”的崇拜和祠祀,“五帝”崇拜和祠祀
象徵大一統的“太一”神
第三節 鬼神觀念
第四節 方士和神仙
第五節 卜筮
第六節 占星術
日占
月占
五星占
恆星占
星變譴告
第七節 望氣和風角
望氣
風角
第二章 佛教輸入中國
第一節 關於佛教輸入中國的一些傳說
(一)三代以前已知佛教
(二)周代已傳入佛教
(三)孔子已知佛教
(四)戰國末年傳入佛教
(五)中國在先秦曾有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時有外國僧眾來華
(七)漢武帝時已知佛教
(八)劉向發現佛經
第二節 佛教從印度向西域的傳播
漢與西域的交通
阿育王時期佛教的傳播
印度西北希臘移民的佛教信仰
部派佛教的分布
大月氏的佛教
安息和康居的佛教
龜茲和于闐的佛教
第三節 兩漢之際佛教的輸入
兩漢之際西域與中國內地的往來
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經
楚王英奉佛
關於東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說
第三章 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傳播的社會歷史條件
第二節 東漢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創立
桓帝祠黃老、浮屠
道教的創立和《太平經》
漢譯佛經概況
笮融祠佛招徠民戶
第三節 三國時期的佛教
魏地佛教
吳地佛教
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造像
第四節 《牟子理惑論》及其對佛教的理解
牟子其人與其書
(一)牟子著書的年代
(二)《牟子》原書的形式
《牟子》的佛、道(道家)、儒一致的觀點
(一)佛陀觀
(二)對佛教的基本教義的理解
(三)關於佛教僧侶的修行生活
(四)佛教、儒家的關係
(五)對原始道教的批判
第四章 東漢時期漢譯重要佛經剖析
第一節 安世高所傳佛教小乘禪法
佛教“三科”和“五陰”論
“十二因緣”及其社會意義
“四諦”論
“三十七道品”和“道果”
小乘禪法和“安般守意”
第二節 支婁迦讖及其所傳的大乘般若學
支婁迦讖和“般若”學
般若思想在佛教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一——“緣起”論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二——“本無”論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三——“般若漚恕拘舍羅”
般若波羅蜜與大乘禪法
第五章 三國時期漢譯重要佛經剖析
第一節 為適應門閥地主階級需要的佛教理論——支謙的譯述
支謙譯經中的“佛身”思想
《了本生死經》的內外“緣起”論
第二節 《維摩詰經》的思想剖析
維摩詰其人
“佛國”論
如來種
不二入法門
無言與有言
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忍世界”的社會意義
第三節 康僧會的佛教仁道說
第四節 彌陀淨土信仰的傳人——《大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
關子彌陀經典的翻譯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說
附錄一:東漢三國譯經目錄
附錄二:歷代佛教經錄所載漢三國譯經卷數
附錄三:中國佛教史大事年表(漢、三國)
附錄四:印度佛教哲學
索引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中國佛教史2》:
緒言
第一章 西晉的佛教
第一節 西晉的社會和佛教
西晉社會
魏晉玄學的盛行
佛教概況和般若學者
佛教的社會普及和信仰情況
第二節 西晉的佛經翻譯(一)
竺法護
聶承遠和聶道真
第三節 西晉的佛經翻譯(二)
竺叔蘭和無叉羅
帛法祖
附:法祚
疆梁婁至和安法欽
法立、法炬
支法度和若羅嚴
第四節 竺法護譯籍剖析
(一)譯經概況
(二)佛的法身論
(三)佛的“色身”論
(四)“心本清淨”與“客塵所蔽
(五)”有想“和”無想
(六)“汝即是道
(七)大乘菩薩行之一——四等六度
(八)大乘菩薩行之二——植眾德本
(九)大乘菩薩行之三——菩薩十地
第五節 佛教《般若經》思想與玄學
(一)無和空
(二)”虛靜“、”返本“與”諸法不動
(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諦
第二章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方社會和佛教
第一節 後趙政權和佛圖澄
石勒、石虎與後趙政權
佛圖澄及其傳教活動
佛圖澄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二節 釋道安
(一)釋道安生活的時代
(二)家世和出家修學佛法(在今河北境內——公元312一約348年之前)
(三)遊學、避難和早期傳教活動(在今河北、山西和河南一帶地方——約公元348年之前一365年)
(四)在襄陽的傳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
與官僚士大夫的交往
《般若經》的宣講和佛教著述
整理佛典和《綜理眾經目錄》
僧團和戒規
(五)在前秦國都長安的參政和譯經活動
(公元379-385年)
苻堅的最高政治顧問
組織翻譯佛經
(1)《大品般若經》的補譯——《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五卷和“五失本,三不易
(2)翻譯小乘佛經
(3)翻譯戒律
(六)釋道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三節 佛圖澄、釋道安的弟子及其傳教活動
竺僧朗
竺法雅和”格義
竺法汰
曇翼
法遇
曇徽
道立和曇戒
第四節 六家七宗
(一)兩晉之際般若學的興起和學派的分化
(二)本無宗
(三)心無宗
(四)即色宗
第五節 鳩摩羅什及其譯經
龜茲的佛教
鳩摩羅什的家世和學歷
後涼政權的軍政顧問
後秦王姚興與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的譯經
鳩摩羅什的著作
鳩摩羅什的主要弟子
鳩摩羅什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六節 早期佛教基本經典《阿含經》的傳譯
關於《阿含經》的起源
《阿含經》的翻譯
《阿含經》的內容
1.“初轉法輪”的中心內容——四諦、八正道
2.以人生為對象的緣生說——十二因緣論
3.早期佛教的哲學理論基礎——五蘊論
4.“四姓平等”及其社會意義
第七節 鳩摩羅什所譯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
(一)詳經概況
(二)對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
(三)關於中觀學派對《大品般若經》中“十八空”的論釋
(四)“八不緣起”論
(五)所說皆是可破
(六)五眼與三智
(七)實相即是涅檠
(八)從“五力”、“四悉檀”到“二諦”和“中道
第八節 《法華經》剖析
(一)會三歸一和籍權現實
(二)開佛知見與諸法實相
(三)從佛菩薩崇拜到法師供養
(四)四安樂行與頓漸
第九節 鳩摩羅什的門徒和僧毅、僧肇
(一)鳩摩羅什的門徒及其一般特點
(二)僧觳
(三)僧肇
1.《物不遷論》
2.《不真空論》
……
第三章 東晉時期南方的佛教
附錄
《中國佛教史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