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實證研究:經濟機制與公共政策》是201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琳。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實證研究:經濟機制與公共政策
- 作者:陳琳
- ISBN:978-7-309-10365-6/F.2016
- 頁數:222頁
- 定價:25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首先,本書從測量、機制、影響和政策等方面全面梳理了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經濟學研究架構,並結合中國數據,對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自Becker and Tomes(1979)起,經濟學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研究歷史已經超過了30年,在此期間,《勞動經濟學手冊》分別在1999年和2011年專列章節對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但是其中只涉及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測量和機制分析,忽略了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和政策分析,而本書則給出了相對更全面和細緻的分析框架。
其次,本書從工資性收入的視角,對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整體趨勢、群體差異和確切程度進行了全面分析與測算。最近幾年雖有這方面的類似研究,但是這些探討還未取得一致結論,在數據處理的嚴謹性、收入定義的明確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本書則選取了目前公開可得的中國微觀數據中最為一致的工資性收入作為統計口徑,並從年齡、工作狀況等多個方面對樣本進行了細緻篩選。在此基礎上,本書對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時間趨勢和群體差異進行了全面分析,並在詳細證明導致代際收入彈性估計誤差的原因和性質的基礎上,對不同假設下的估計偏誤進行了直接的模擬測算。分析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5年,我國的代際收入流動性呈現出先提高后降低的整體趨勢,且前期流動性的改善主要來源於低收入者後代相對收入的大幅提高;同時,在糾正了採用單年收入所導致的測量誤差後,我國的代際收入彈性達到了0.6以上,和OECD等已開發國家,以及智利等開發中國家相比,都明顯偏高。阻止代際收入流動狀況的繼續惡化已是當務之急。
再次,本書採用中間變數法,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財富資本的角度探討了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內在機制,並特彆強調了引導人們對子代福利進行合理投資的重要性;同時,通過測算我國的兄妹收入相關性和養父子收入相關性,對基因和收入的相對重要性進行了初步分析。針對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內在機制的分析還很少,而且這些研究主要側重了人力資本和職業的作用,本書則結合我國特殊的經濟社會情況,證明在人力資本之外,社會資本和財富資本也是影響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重要中間變數,而這可能帶來對子代福利的投資扭曲,不利於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同時,兄妹效應為0.87,結契約期代際收入彈性的估計值,可以得出兄妹收入的相似性中大約有80%可以由父代收入解釋;而養父子收入的相關性(0.309)大概是生父子(0.570)的一半。這些結果可能顯示基因和收入的作用在中國都是比較重要的,但是樣本量限制使得對兄妹收入相關性和養父子收入相關性的上述測算只能是初步分析,該結論仍有待於通過更進一步的研究得到驗證。
最後,本書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效率影響和公平意義,及其與公共教育等政策的關係進行了理論梳理和統計計量檢驗。目前針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與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採用理論模型的分析方法,但由於在前提假設、分析方法和側重點方面存在諸多差異,這些研究的思路和結論在目前都還較為零散。本書則對這些理論模型的內線上索和邏輯進行了梳理,同時運用國際截面數據和中國省級混合截面數據,採用統計分析和計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證明較高的代際收入流動性與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收入差距相伴,同時,發現不同階段公共教育的公共財政支出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關係也有不同的表現。
基於上述分析,本書提出了提高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政策建議,主要包括:針對嬰幼兒、青少年和成年等各個不同階段,建立更為完善的公共教育、衛生保健、就業扶持等基本公共品供給體系;在全社會範圍內營造良好的親職教育氛圍和嬰幼兒成長環境;取消戶籍等制度性歧視;打破行業壟斷、職業隔離和體制內外差異等方面的勞動力市場分割;進一步深化市場改革,並完善法制和減少權力尋租等。
總之,本書不僅從測量、機制、影響和政策等方面全面梳理了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經濟學研究架構,更結合中國數據,對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並提出了改善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公共政策體系。然而,受數據限制,本書在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確切內在機制、最優程度與政策構建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更沒有涉及與收入相關的職業、教育等的流動性,而這些內容都將是未來非常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其次,本書從工資性收入的視角,對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整體趨勢、群體差異和確切程度進行了全面分析與測算。最近幾年雖有這方面的類似研究,但是這些探討還未取得一致結論,在數據處理的嚴謹性、收入定義的明確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本書則選取了目前公開可得的中國微觀數據中最為一致的工資性收入作為統計口徑,並從年齡、工作狀況等多個方面對樣本進行了細緻篩選。在此基礎上,本書對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時間趨勢和群體差異進行了全面分析,並在詳細證明導致代際收入彈性估計誤差的原因和性質的基礎上,對不同假設下的估計偏誤進行了直接的模擬測算。分析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5年,我國的代際收入流動性呈現出先提高后降低的整體趨勢,且前期流動性的改善主要來源於低收入者後代相對收入的大幅提高;同時,在糾正了採用單年收入所導致的測量誤差後,我國的代際收入彈性達到了0.6以上,和OECD等已開發國家,以及智利等開發中國家相比,都明顯偏高。阻止代際收入流動狀況的繼續惡化已是當務之急。
再次,本書採用中間變數法,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財富資本的角度探討了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內在機制,並特彆強調了引導人們對子代福利進行合理投資的重要性;同時,通過測算我國的兄妹收入相關性和養父子收入相關性,對基因和收入的相對重要性進行了初步分析。針對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內在機制的分析還很少,而且這些研究主要側重了人力資本和職業的作用,本書則結合我國特殊的經濟社會情況,證明在人力資本之外,社會資本和財富資本也是影響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重要中間變數,而這可能帶來對子代福利的投資扭曲,不利於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同時,兄妹效應為0.87,結契約期代際收入彈性的估計值,可以得出兄妹收入的相似性中大約有80%可以由父代收入解釋;而養父子收入的相關性(0.309)大概是生父子(0.570)的一半。這些結果可能顯示基因和收入的作用在中國都是比較重要的,但是樣本量限制使得對兄妹收入相關性和養父子收入相關性的上述測算只能是初步分析,該結論仍有待於通過更進一步的研究得到驗證。
最後,本書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效率影響和公平意義,及其與公共教育等政策的關係進行了理論梳理和統計計量檢驗。目前針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與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採用理論模型的分析方法,但由於在前提假設、分析方法和側重點方面存在諸多差異,這些研究的思路和結論在目前都還較為零散。本書則對這些理論模型的內線上索和邏輯進行了梳理,同時運用國際截面數據和中國省級混合截面數據,採用統計分析和計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證明較高的代際收入流動性與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收入差距相伴,同時,發現不同階段公共教育的公共財政支出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關係也有不同的表現。
基於上述分析,本書提出了提高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政策建議,主要包括:針對嬰幼兒、青少年和成年等各個不同階段,建立更為完善的公共教育、衛生保健、就業扶持等基本公共品供給體系;在全社會範圍內營造良好的親職教育氛圍和嬰幼兒成長環境;取消戶籍等制度性歧視;打破行業壟斷、職業隔離和體制內外差異等方面的勞動力市場分割;進一步深化市場改革,並完善法制和減少權力尋租等。
總之,本書不僅從測量、機制、影響和政策等方面全面梳理了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經濟學研究架構,更結合中國數據,對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並提出了改善我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公共政策體系。然而,受數據限制,本書在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確切內在機制、最優程度與政策構建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更沒有涉及與收入相關的職業、教育等的流動性,而這些內容都將是未來非常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導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1.代際收入流動性與效率、增長
2.代際收入流動性與公平、正義
3.代際收入流動性與中國經濟轉型
二、研究思路與內容
1.核心概念
2.研究思路
3.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
1.研究方法
2.數據來源
四、創新之處與貢獻
第2章 相關文獻述評
一、代際流動性研究的起源、發展與現狀
1.代際流動性研究的起源
2.代際流動性研究的興起
3.代際流動性研究的繁榮
二、代際流動性的測算與多學科研究
1.代際流動性程度的測量方法
2.代際流動性的多學科研究
三、針對中國代際流動性的現有研究
1.歷史上的中國代際流動性
2.社會學領域的現有相關
3.經濟學領域的現有相關研究
四、本章小結
第3章 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測算(1988— 2005)
一、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基本經濟學理論框架
二、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總體趨勢
1.方法與數據
2.收入變數
3.實證結果
三、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群體差異
1.城鄉差異
2.性別差異
3.部門差異
4.地域差異
5.分位回歸
四、本章小結
第4章 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測量誤差與國際比較
一、代際收入流動性測量誤差的來源和性質
1.測量誤差的理論性質
2.現有的相關實證分析
二、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測量誤差與糾正
1.模型與數據
2.實證結果
三、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國際比較
1.各國代際收入彈性估值的比較
2.各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差異原因
四、本章小結
第5章 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內在機制
一、父代收入如何影響子代收入:內在機制的理論分析
二、基因與收入誰更重要:內在機制的實證檢驗方法
1.兄妹收入相關性與基因、環境之爭
2.外生衝擊與收入本身的重要性
3.中間變數法
三、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機制分解
1.中間變數的選取
2.模型與數據
3.實證結果
4.對財富資本的進一步討論
四、基因在中國的重要性:基於兄妹和養父子的分析
1.估計兄妹與社區效應的一般方法
2.中國兄妹和養父子收入相關性的初步估計
五、本章小結
第6章 代際收入流動性與經濟效率和收入公平
一、代際收入流動性與經濟效率
1.代際收入流動性與經濟效率:理論機制
2.代際收入流動性與經濟效率:實證檢驗
二、代際收入流動性與收入差距
1.代際收入流動性與收入差距:理論機制
2.代際收入流動性與收入差距:實證檢驗
三、代際收入流動性與機會均等
1.代際收入流動性與機會均等:理論機制
2.代際收入流動性與機會均等:實證檢驗
四、本章小結
第7章 提高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公共政策分析
一、公共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
1.公共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理論機制
2.公共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性:實證檢驗方法
3.公共教育支出和代際收入彈性:微觀證據
二、中國公共教育改革與代際收入流動性變化
1.中國公共教育改革的基本事件與影響
2.公共教育制度的受益者與回報率簡析
3.改善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公共教育政策
三、改善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公共政策體系
1.完善嬰幼兒教育和成長體系
2.充分、均衡地提供基本公共品
3.取消對不同群體的制度性歧視
4.深化市場改革
5.完善法制
四、本章小結
第8章 結論與進一步的思考
一、主要結論
二、不足與未來研究方向
1.收入指標本身存在的問題
2.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內在機制之謎
3.最優代際收入流動性與政策構建
4.完善的社會流動性分析體系
5.對中國社會流動性的持續關注和理論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