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

《中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是盧作孚所著作品,出自於《盧作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
  • 作者:盧作孚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盧作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人們的生活費都知道“衣”“食”“住”是必要的,近來又知道“行”是必要的,現在還須知道“用”是必要的。我們從起床到睡覺,需要用的物品是與生活程度的全部比高的。中國人大多數在農村,他們的生活程度卻是低到衣、食、住、行、用都不成問題,以我們敝縣合川而論,人口總數六十萬以上,在市場上的人口卻在十萬以下。農村中,佃農占絕對多數,而且窮人占絕對多數。
他們的用品,除了簡單而廉價的鐵器和木器是買一次可用若干年外,很多更簡單的竹製、草制用品都是自己製造,“用”是不成問題的。他們每間幾天到附近的市場趕集一次,距離不過幾里或十數里,耕地就在房屋的周圍,早出暮歸,憑著兩腿,便可解決,“行”是不成問題的。他們的房屋一向住幾戶人家,一戶人家的客堂、寢室、飯廳、廚房,又每每都在一間屋子裡,“住”是不成問題的。他們的衣服,是結婚時縫製的,每每穿到老死。哥哥穿過的,弟弟還要穿,前一輩穿過的,後一輩還要穿。四川七千萬人,每年棉花進口最多不過十四萬包,值銀四千餘萬圓,平均每年每人穿的棉紗,不過值銀六七角,“衣”是不成問題的。過年、過節、生期、喜期,才有肉吃。肉類不成問題。早午晚餐都是鹹菜,以其鹹也,為量甚少,菜蔬不成問題。夏天出了玉米,冬天出了甘薯,便是他們主要的糧食,米亦不成問題;總而言之,“食”是不成問題的。【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盧作孚(1893—1952),重慶合川人,近代中國社會革命代表人物之一。幼入私塾,後入學堂;國小畢業後,赴蓉自習新知。早年輾轉於內陸、沿海二十餘年,歷經革命、教育、實業救國的艱苦求索,逐步形成了“局部改造以模範全局”這一自下而上的社會革命理想。他臨危受命,兩次參與楊森新政,興辦民眾教育;掌劉湘川江航務管理處,收回川江部分利權;掌四川建設廳,奠定近代四川工農業格局;擔任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全國糧食管理局局長,為抗戰做出重大貢獻。他人品高潔,善於經營,創建的民生公司是民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民營公司之一;開創的北碚鄉村建設事業,以鄉村經濟建設見長,開拓出一種突破近代城鄉矛盾,農、工、商、學、兵一體建設,統籌發展的地方建設模式。民生公司和北碚建設,都承載著其“存天下於一方”的平生志業,都體現了突破現代性邊界、融古今中外有利因素於一體的發展理念。編者簡介王果,男,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歷史系聯合培養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18世紀以來中國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