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坐落於北京西南盧溝橋畔,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為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素有“陸戰之王的搖籃”美稱,是全軍重點建設院校和全軍首批教學優秀單位。

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1961年,該系從哈爾濱整體遷址西安,組建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1969年,學院從西安遷址北京;2017年,陸軍裝甲兵學院以原裝甲兵工程學院、原裝甲兵學院、原裝甲兵技術學院為基礎重建,轄院本部、蚌埠校區和士官學校,裝甲兵學院、裝甲兵技術學院前身分別為1950年成立的坦克學校和1951年組建的第三戰車編練基地。

學院是培養裝甲兵指揮、參謀、技術保障軍官和指揮管理、維修保障士官的綜合性高等教育院校,主要承擔裝甲兵生長軍官高等教育、生長軍官任職培訓、現職軍官任職培訓、現職軍官輪訓、士官培訓、研究生教育、文職人員培訓和外軍留學生培訓等培訓任務,同時承擔陸軍武器裝備科研任務,是裝甲兵指技俱精主戰人才培養基地、軍事理論和技術創新基地、新裝備新戰法新訓法研究與試驗基地,為全軍裝甲機械化部隊提供技術服務,為軍委和陸軍機關決策提供業務諮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
  • 創辦時間:1950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類型:軍事
  • 屬性:軍隊2110工程(十一五期間入選)
  • 主管部門: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 專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 本科專業:18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8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
  •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杜家坎21號裝甲兵工程學院
  • 院校代碼:91006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院系概況,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對外交流,文化傳統,學校標識,文化活動,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
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裝甲兵學院
1961年,按照中央軍委部署,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從哈爾濱整體遷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
1969年,遷址北京與第二坦克學校合併成立坦克技術學校,後來又先後更名擴建為裝甲兵技術學校、裝甲兵技術學院。
1976年,更名為裝甲兵技術學校。
1978年,更名為裝甲兵技術學院。
1982年,學院開始研究生教育,1986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6年,復名為裝甲兵工程學院。
1998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9年5月,根據全軍院校體制編制調整,學院由總參謀部轉隸總裝備部
2004年,裝甲兵技術研究所併入裝甲兵工程學院。
2015年12月17日,學院整體轉隸陸軍。
2017年,陸軍裝甲兵學院以原裝甲兵工程學院、原裝甲兵學院、原裝甲兵技術學院為基礎重建,轄院本部(原裝甲兵工程學院)、蚌埠校區和士官學校,裝甲兵學院、裝甲兵技術學院前身分別為1950年成立的坦克學校和1951年組建的第三戰車編練基地。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6月,學院有工程院院士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3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2人、“求是獎”獲得者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6人、國家和軍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軍隊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2人、軍隊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8人,以及全國、全軍優秀教師4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29人。
院士
姓名院士類別備註
中國工程院院士
專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專職
備註:資料來源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徐濱士等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馬曉軍等
全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臧克茂等
軍隊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郭齊勝等

院系概況

截至2017年6月,學院設有基礎部、機械工程系、控制工程系、指揮管理系、技術保障工程、信息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外訓系等8個系部共30多個教研室,設有18個本科專業。
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裝甲兵學院
本科專業: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武器系統與工程、裝甲車輛工程、作戰指揮、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無人系統工程、指揮信息系統工程、仿真工程等

教學建設

  • 學院本部課程設定
學員在校期間主要學習四個方面的知識。第一個方面是大學教育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
第二個方面是軍政素質訓練,主要包括軍事理論、軍事技能、政治理論等,軍政素質訓練不僅僅局限於課堂上,是直接關係到學員的升降級和畢業,貫穿於學員培養的始終。
第三個方面是相關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該校的專業課與地方重點大學相應的學科專業所學知識是一致的。比如學員學的是機械工程專業,那該學員就要學習機械設計、工程製圖、流體力學、液壓傳動這些機械類的課程知識;如果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該學員就要學習軟體基礎、作業系統、電腦程式設計語言等計算機類的課程知識。
第四個方面是著眼將來崗位任職的需要,與裝甲裝備密切相關的理論與技能。比如坦克車輛的構造、使用和維修等原理,以及坦克駕駛、坦克射擊和坦克通信的專業技能。這個也是該校的特色課程。
以上四個方面是學員在校期間主要學習的知識,此外,還有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識,學院本部每周三都舉辦名家大講堂活動,先後邀請過于丹二月河等專家學者和多名院士來學院進行授課交流。
  • 德育工程
學院本部於1994年在全軍院校首創了全員、全程、全方位、全時空的系統化德育工程,為新形勢下複合型軍事人才培養奠定了思想根基。具體實施內容為:
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裝甲兵學院
第一學年,在幫助學員實現從地方青年到革命軍人、從高中生到軍校學員的“兩個轉變”上“奠基”;第二學年,在扭住學員人生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個“總開關”上“培基”;第三學年,在提高學員政治鑑別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的“兩個能力”上“強基”;第四學年在倡導學員到邊疆、到艱苦地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和自覺服從組織分配的“三到一服從”上“固基”。
  • 質量工程
截至2015年5月,學院建有現代化教學訓練場館10餘個,7個大型專業訓練場(軍體訓練中心、裝甲車輛綜合訓練場、戰術訓練場、射擊場、光電測試中心、模擬訓練中心、水上軍事訓練中心);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近10項,軍隊級教學成果獎60項;該校有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機械設計原理與套用、電子技術基礎、機械加工基礎)。
截至2017年6月,學院擁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裝備表面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其它各類實驗室、專業教室379個,場地(館)41個;十八大期間,該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8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22項。

學科建設

學院擁有以工學和軍事學為主體、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學科體系,形成了覆蓋裝甲兵作戰指揮、偵察情報、兵種戰術,以及陸軍主戰裝備機械、控制、信息、武器等全技術系統和裝備論證、研製、試驗、使用、維修到再製造全壽命過程的學科專業布局。
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裝甲兵學院
截至2017年6月,學院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在5個一級學科和1個二級學科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有19個博士點,在6個一級學科、3個二級學科和9個專業學位碩士領域取得碩士學位授權、有50個碩士點,可在工學、管理學、軍事學和理學4個學科門類授予學位和培養研究生;此外,學院擁有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9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
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材料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車輛工程、軍用材料工程、仿真工程、指揮自動化工程、軍用控制工程等
北京市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車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軍事裝備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學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軍事裝備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博士二級學科授權點:導航~制導與控制
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軍事裝備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
碩士二級學科授權點:數學、軍隊指揮學、控制科學與工程
專業學位碩士領域:材料工程、車輛工程、動力工程、光學工程、電氣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兵器工程、軍事碩士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6月,學院擁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2個(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等)、全軍重點實驗室3個(全軍裝備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機械產品再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裝備保障研修中心、裝甲兵研究所、裝備動力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
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裝甲兵學院

科研成果

學院主要承擔陸軍數位化部隊建設、“高新工程”裝備培訓、集團軍信息系統裝備綜合集成建設培訓;學院自主研製的“坦克訓練模擬器”作為陸軍唯一的大型實裝模擬器參加了“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建軍80周年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先後承辦了全軍“基地化、網路化、模擬化”軍事訓練成果展示、陸軍輕型高機動部隊裝備展示、民營企業高科技成果展覽暨軍民融合高層論壇、再製造國際論壇等重大活動。
中共十八大期間,學院先後獲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項、二等獎69項、三等獎186項,獲專利授權217項。
在國家“七五”計畫中,學院本部共取得4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181項。
由學院本部與杭州工商聯會員企業浙江美科斯叉車有限公司、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共同完成的“全方位移動平台關鍵技術研究與系列化產品研發”項目,被評為2014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5月,學院本部圖書館藏書近50萬冊,擁有50TB數字圖書文獻資源,並建有電子閱覽室,與國家圖書館、總裝備部科技情報所、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大型圖書館、資料中心建立了在線上檢索。
  • 學術期刊
學院本部《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創刊於1987年4月,2005年2月,《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被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批准為全軍軍事學重點建設學術期刊。該刊是以反映裝甲兵裝備工程技術、軍事理論等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裝甲車輛工程、兵器系統及運用工程、裝備表面工程與材料、車輛電子控制工程、信息工程、坦克武器工程、指揮自動化工程、軍事指揮與戰場勤務、裝備綜合保障、車輛仿真工程研究,以及與此相關的基礎研究、開發套用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曾先後獲得總參第一屆優秀期刊獎、全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評比三等獎、北京市高校系統自然科學學報評比一等獎。先後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英國“科學文摘(INSPEC)”等中國國內外知名期刊源與資料庫收錄。

對外交流

學院是全軍首批對外開放單位,截至2017年6月,學院先後為5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外軍留學生2400餘名,接待了70多個國家300餘批次軍事代表團;先後圓滿完成了美國國防部長、駐華武官團參訪和“中外記者進軍營”等重要外事活動,也完成了北京奧運安保、國慶60周年防爆安檢及抗戰勝利日閱兵大合唱等國家和軍隊的重大政治任務。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 校徽
學院本部·裝甲兵工程學院院徽學院本部·裝甲兵工程學院院徽
  • 校訓
信念、求實、獻身

文化活動

截至2015年5月,學院本部成立了包括美術攝影部、音樂舞蹈部、戲劇文學部、科技網路部等在內的38個學員俱樂部,全部由學員自己管理。通過開展各類競技體育比賽,組織各種文娛活動等,豐富學員的課餘生活。該校跆拳道隊在學院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跆拳道錦標賽中,與75所高校對抗,獲得4金5銀和團體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攀岩隊應邀赴澳門參加第七屆全國大學生攀岩錦標賽,面對來自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共43所中國國內外高校的強手,摘得2項冠軍;龍舟隊參加北京市龍舟大賽,連續多年蟬聯冠軍。此外,該校還有長跑隊、登山隊、鑼鼓隊、游泳隊、定向越野隊等等一大批特色隊伍。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
政委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