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
- 前身:國民黨滇系第60軍
- 首任軍長:曾澤生
- 首任政委:徐文烈
簡介
戰鬥序列
第442團 第443團 第444團 ;第445團 第446團 第447團;第448團 第449團 第450團.
1950年10月25日,作為第一批入朝部隊參戰,參加了抗美援朝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戰役。
1951年3月15日,第50軍回國休整。
1955年4月,第50軍從朝鮮撤軍回國。
奉命入朝
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剛經過精簡整編,由5.8萬餘人銳減至3.3萬餘人不久的第50軍,於9月下旬,緊急收攏分散在湖北等地執行水利、生產、剿匪等任務的部隊,乘火車倉促北上,撥歸新成立的“東北邊防軍”建制。
第50軍抵達東北後,按照東北軍區的指示,部隊當年不參戰,準備成建制地改為炮兵。豈知,先期到達的部隊剛把現有裝備交上去,10月24日晚10點,軍政委徐文烈接到東北軍區政委高崗的電話,命令第50軍馬上恢復原裝備,即刻乘已經派來的火車向中朝邊境緊急開進。第一列火車剛到輯安,部隊在沒有地圖,沒有翻譯沒有作戰動員,一切供給都沒有的準備情況下,又接到上級的命令:立刻過江,參加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25至26日,第50軍全部渡過鴨綠江。
初試鋒芒
1950年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動了企圖在聖誕節前結束韓戰的“最後攻勢”。1950年11月25日黃昏,鑒於西線敵軍已被誘至我預設戰場,志願軍發起戰役反擊。按照志願軍首長的決心,第50軍命令第148師(欠第443團)切斷泰(川)博(川)公路,阻敵西援;第149師加強第450團向竄踞定州、納清亭之美24師的一個團進攻。由於遭敵阻擊、行動遲緩和兵力不集中等原因,部隊連續三夜撲空。
整頓思想
針對存在的問題,第二次戰役結束後,軍黨委決定:利用作戰間隙,全軍上下普遍開展為期一周的思想整頓,通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批判右傾思想”,檢查“戰鬥意志和戰鬥積極性”,總結作戰的經驗教訓。同時,調整了個別“思想右傾”的團以下帶兵主官。
低估戰鬥力
第50軍北上中朝邊境前,部隊分散在湖北、河南等地執行水利、生產、剿匪、營房建設等任務,其中多數部隊在湖北江漢平原洪泛區從事築堤防洪及開荒生產,完全沒有參加韓戰的戰前準備:
兵員銳減——全軍剛剛經過精簡整編,由5.8萬餘人減至3.3萬餘人。
幹部缺編——部隊1948年10月起義不久,多數軍官和一部分士兵共2490人被送往東北軍政大學學習,編為東北軍大第11期第5團。1949年9月下旬,起義學員畢業後,分配方案臨時改變,只有575名學員分回第50軍工作,其餘畢業學員分配到第四野戰軍其他10個軍。雖然,東北軍區為這支起義部隊分批調來幾百名老部隊的幹部,但多數是政治工作幹部,軍事指揮員缺額很大,機關特別是各級司令部缺額更多。部隊入朝時,軍部缺副軍長和副政委,3個步兵師缺2個師長、2個副政委、3個司令部副參謀長、2個政治部副主任、2個供給部長,團以下就更不用說了。還有,相當一部分基層軍事指揮員是從起義士兵中剛剛提拔起來的,缺少指揮經驗。
第50軍到達東北後,“是當時東北地區5個軍中唯一沒有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建制序列的部隊。而是直接接受東北軍區指揮,……甚至到1950年10月21日誌願軍13兵團首長要求調一個軍至安東地區維護後方交通線安全並作為志願軍預備隊時,中央軍委從千里之外的天津把正在從事生產的66軍匆忙調來沒,也沒有動用鴨綠江邊的50軍”。
第50軍於1950年10月上旬抵達吉林西豐、遼源、海龍、磐石地區集結後,按照東北軍區最初的指示,部隊當年不參戰,準備成建制地改為炮兵。豈知,部隊剛把現有裝備交上去,1950年10月24日晚10點,軍政委徐文烈突然接到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的電話,命令第50軍迅速恢復原裝備,即刻乘已經派來的火車向中朝邊境緊急開進。
第一列火車剛到安東,部隊在沒有地圖,沒有翻譯,沒有作戰動員,一切供給全無準備的情況下,又接到上級的命令:立刻過江,參加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25晚,第50軍148師和149師分別由輯安、安東跨過鴨綠江,隨後,軍部及第150師也從安東跨過鴨綠江,倉促參加抗美援朝。
漢江阻擊戰
被部署在西線敵軍進攻的主要方向上”的第50軍,“對手是敵一線5個作戰集團中實力最強的美1軍,可謂是‘重點中的重點’”。
迎擊超強的對手,第50軍面臨的困難的巨大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彈藥攜行量不足。
炮彈,更少得出奇。修理山,是志願軍第50軍在漢江南岸一線陣地中的三個主要防禦要點之一。在這個美軍戰史稱之為“血嶺”地段,第50軍148師444團最初的任務是守7天。面對美1軍25師一個整師號稱“修理山決戰”的“閃電攻勢”,第444團實際堅守了10天,至2月4日2時將修理山陣地移交給前來接防的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第8師第1聯隊後,才奉命撤出。據當年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四八師炮兵戰鬥總結》,這期間,第444團配屬了師炮兵營的美式山炮第2連後,總共才只有山炮炮彈116枚、八二迫擊炮彈124枚、七○炮彈32枚,平均每門炮只有15枚炮彈,且全在1月27日至30日期間打光了。這4天,平均每門炮每天打4枚炮彈,在一線作戰的步兵營每天只能得到30來枚炮彈的火力支援。
彈藥補給更少。在漢江南岸半個來月的阻擊戰中,上級給全師補給彈藥,只有3次:
第一次,在戰役打響第7天即1950年1月31日晚上,軍後勤送來手榴彈、反坦克手雷、地雷和六○炮彈4000餘枚。師里見補給的彈藥太少,只好命令機關和二線部隊只留三分之一的手榴彈、子彈,其餘的一律收上來,送往一線部隊。
第二次,在1950年2月1日,師里終於得到上級補充子彈2.9萬餘發(若平攤到全師指戰員頭上,人均只有三四發)。師里隨即將其中2.3萬發子彈補充到一線的第444團和第443團,將3000發子彈補充給二線的第442團,師里只留3000發子彈作機動。
第三次,在1950年2月2日,軍後勤又給全師補充六○炮彈350枚、地雷67枚、手榴彈610枚。
有些情況現說起來,恐怕不少人都不信。“大寒”節氣,數九嚴冬,風雪交加,參戰指戰員露宿陣地,甚至棉鞋都穿不上。有的同志硬是凍得站不起來了,抬下戰場就被鋸掉了雙腳。
糧食也奇缺。為保證一線作戰分隊的口糧,政治機關主動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早晨一頓吃稀飯,晚上要去運送傷員,抬擔架往返五六十里路,所以吃乾飯。
雖然,第50軍陣地防禦艱危困苦到如此程度,即使美軍裝甲分隊幾次打到師、團一級指揮系統所在地,整個防禦體系始終穩如泰山。
感動統帥
第四次戰役結束後,第50軍曾澤生軍長曾動情地對彭德懷司令員說:“我們能在兄弟部隊面前抬頭了!”
高度評價第50軍戰績的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告訴曾澤生軍長:“有我彭德懷在,50軍不但不會編散,而且優先換新裝備!”
曾任志願軍第149師和148師供給部副部長的尹俊山記得,第四次戰役結束後,軍參謀長舒行回國參加志願軍後勤工作會議,其間,周恩來總理在會議上一次又一次地反覆表揚第50軍,把舒行參謀長表揚得都不好意思了:在座的,還有那么多的老部隊,不能老表揚我們啊!
後來,毛澤東主席在兩次召見曾澤生軍長時,也對第50軍的戰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你們50軍在朝鮮戰場打得還是蠻不錯嘛!”。
直到1964年,當葉劍英元帥準備前往第50軍視察“大比武”時,朱德元帥依然惦記著這支來自敵對營壘的新部隊,他特意叮囑:“50軍是起義部隊的一面旗幟,一定要把這支部隊建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