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隸屬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與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e (IMI)
  • 成立時間:2009年12月20日
  • 性質: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
  • 隸屬: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等
機構簡介,機構任務,

機構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秉承“大金融”學科框架和思維範式,以“融貫中西、傳承學脈、咨政啟民、實事求是”為宗旨,走國際化、專業化和特色化發展道路,在科學研究、國際交流、咨政啟民以及培養“能夠在東西方兩個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國際金融人才等方面卓有成效。

機構任務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出任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包括廣東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原副省長陳雲賢,交通銀行總行原行長、中國銀行原監事長李軍,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行長李若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揚,中國金融會計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馬德倫,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蘇寧,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上海市政府黨組成員吳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務院參事夏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宣昌能等11位著名經濟學家或政策領導人;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Edward C. Prescott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包括賁聖林、曹彤、陳衛東、陳信健、丁劍平、丁志傑、鄂志寰、范希文、馮博、關偉、管清友、郭建偉、郭慶旺、胡學好、黃金老、紀志宏、焦瑾璞、金煜、李文紅、劉珺、劉青松、陸磊、苗雨峰、瞿強、史彬、孫魯軍、譚松濤、塗永紅、汪昌雲、王廣宇、王國剛、王毅、王永利、魏本華、魏革軍、向松祚、肖耿、閆先東、楊濤、楊再平、張成思、張傑、張曉朴、張之驤、趙昌文、趙海英、趙錫軍、周阿定、周道許、周廣文、周月秋、莊恩岳、莊毓敏等53位來自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著名專家學者;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obert A. Mundell和IMI執行所長、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分別出任國際委員會主任和聯席主任,韓國前總理、國際金融論壇(IFF)聯合主席、第56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韓升洙擔任首席國際顧問,委員包括Edmond Alphandery、Yaseen Anwar、Lord Neil Davidson、Robert Elsen、Tomotuki Fukumoto、Fariborz Ghadar、Thorsten Giehler、Yuksel Gormez、Steve H. Hanke、Jaya Josie、Rainer Klump、Kees Koedijk、Wolfgang Koenig、Iikka Korhonen、Il Houng Lee、David Marsh、Juan Carlos Martinez Oliva、Jukka Pihlman、Herbert Poenisch、Alain Raes、任志剛、Alfred Schipke、Anoop Singh、魏本華、Nout Wellink、曾頌華、張岳鵬、張之驤等28位來自歐、美、亞、非的專家學者。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張傑、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分別擔任所長和聯席所長,中國農業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中國人民大學塗永紅教授、宋科博士擔任副所長。
研究所長期將科研視角聚焦於國際金融、巨觀經濟、金融科技、財富管理、金融監管、金融國際化、兩岸金融等領域,逐步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年輕化、專業化的研究團隊(特約研究員25人、研究員54人、副研究員10人),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中國財富管理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巨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金融科技二十講》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學術和政策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其中,研究所自2012年開始每年定期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重點探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與政策問題。報告因其獨立性、客觀性和決策參考性,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門的高度關注。同時,報告還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並在北京、香港、紐約、法蘭克福、倫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圖等地發布,引起國內外理論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
研究所長期致力於搭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平台,先後與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學院(KIEP)、南非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HSRC)、蒙特維迪亞大學商業研究與經濟學院(FCEE)、芬蘭央行轉型經濟研究所(BOFIT)簽署合作備忘錄,在課題研究、學術會議、人才交流、信息交換等方面展開長期合作,並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中德金融經濟中心(SGC)、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國際金融論壇(IFF)、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盧森堡大學、蒂爾堡大學、東協與中日韓巨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CLS集團、摩根大通銀行、香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台灣永豐金控等20餘個歐、美、亞、非國際組織或科研機構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迄今為止,研究所共舉辦重大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近50餘次,中小型學術會議百餘次,形成了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燕山論壇、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等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其中,大金融思想沙龍立足中國實踐、緊跟國際前沿,為推動新時期“大金融”學科建設,深入開展“大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搭建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式的學術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學理上源於黃達教授所倡導的宏微觀金融理論相結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於金融和實體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系統思維。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大金融論綱》中系統論證了“大金融”命題的基本內涵和方法論思想,為全面構建有利於促進長期經濟成長和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大金融”體系框架奠定了理論和實證基礎。
研究所以“金桐全球英才計畫”為依託,長期專注於培養“能夠在東西方兩個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高端國際金融英才。“金桐全球英才計畫”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和北京金桐網投資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是面向全球高等學校的國際金融青年領袖人才培養項目。該計畫以培養“睿智堅毅的學術研究精英、開拓創新的業界明日之星、貫通中西的國際金融人才”為目標,以“一對一導師計畫”、“十門精選課計畫”、“實習推薦計畫”、“寒暑假遊學計畫”、“可持續發展計畫”為亮點,採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組織形式、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模式、全面與個性相結合的培養方案以及國內與國外相結合的交流方式等特色做法,嘗試打造一個全方位、專業化、可持續性的金融人才培養通道。
研究所積極為國家和各級政府建言獻策,為推動新時期我國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八年來,研究所不定期將各類內刊擇要以內參的形式報送至國家領導人、一行三會等相關領導,多次得到領導批示。研究所成員參與省部級以上決策諮詢和授課20餘次,先後15餘人擔任分別擔任中國金融學會、中國財政學會等國家級學術組織的副會長、常務理事,以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等重要職務。研究所發起設立了跨境金融50人論壇、中國資產證券化百人會論壇以及全球金融科技實驗室三個智庫平台,旨在為相關決策與研究提供理論與實務經驗參考,為產業創新發展與最佳化升級提供思想動力和技術源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