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綜合多學科的學術著作。著者以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為背景,再輔以法學、經濟學、考古學等理論與資料,由古至今貫穿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企圖探討人權在中國地區發展的情況。 近年來,本人從事於中國人權史之研究,因為人權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核心問題,而一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其最終目的即在增進人類幸福,使人類有尊嚴地生活,而所有的學術也可以說是達成人權的手段與過程,亦即人權乃是一切學術最終的目標。完備的學術領域研究,可以加速並完整地改善人權,因此研究人權必須綜合各種有關學術領域之成果,才能完整地明了人權之全貌。全書包含六篇論文:自然環境與生存權、生命定位與生存權、生產條件與生存權、生產關係與生存權、財富分配與生存權,以及敦煌、吐魯番居民生存權之個案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人權史:生存權篇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27頁
- ISBN:756336126X
- 作者:毛漢光
- 出版日期:2006年9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綜合多學科的學術著作。著者以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為背景,再輔以法學、經濟學、考古學等理論與資料,由古至今貫穿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企圖探討人權在中國地區發展的情況。
作者簡介
一九三七年生於浙江江山,一九六0年畢業於台大歷史系,法學博士、曾任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三十年,並擔任中正大學教授兼歷史所長、系主任、文學院長、歷史文化中心主任,著有《唐代墓志銘彙編附考》、《中國中古社會史淪》、《中國中古政治史淪》、《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及其他專淪五十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敘論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生存權
第三章 生命定位與生存權
第四章 生產條件與生存權
第五章 生產關係與生存權
第六章 財富分配與生存權
第七章 敦煌、吐魯番居民生存權之個案研究
第八章 餘論
參考書目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生存權
第三章 生命定位與生存權
第四章 生產條件與生存權
第五章 生產關係與生存權
第六章 財富分配與生存權
第七章 敦煌、吐魯番居民生存權之個案研究
第八章 餘論
參考書目
文摘
書摘
中國域內的氣候、山川河流、草原及可耕地卻都有一些變化,這種相對於冰河時期的變化,若以之來看對人類之影響,這些小幅度變化,卻已足以影響到生產方式的改變、與人群之遷徙等人文現象。這是5000年來,中國域內土地的自然條件,我們且把5000年來生長在這塊中國領土以內的人泛稱為“中國人”。土地的自然環境當然影響到中國人,那么中國人在這5000年內是否完全由自然條件決定其生產方式呢?
顯然不是的,這5000年來中國人以其人為努力,改變許多自然環境,使它更適合於人的生存,這便是中國文明的形成,這些改變相對於今日,或許有人認為改進得不夠、太緩慢,但不可諱言地,在同一個時期,相對於其他地區的人群而言,傳統時期的中國人所創造出的文明,至少可列為偉大文明地區之一。中國人如何面對自然環境,以求其族群的生存呢?
在上古時期,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順應自然,這與其他生物很類似,什麼地方有食物就遷移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有水喝就搬到那裡去,避嚴寒熱暑,中國人亦如此,所以氣候溫和又有自然產物之地便十分受到各族群喜愛,盤庚以前的殷商,很可能尚未定居,夏朝(或先商時期)更可能隨時遷移。
如果傳說可以參考,則更早的黃帝時期,應該是部落社會,僅在戰爭時聯合在一起。其聯盟方式到底緊密到何種程度,我們無法斷定,但是在平原、在高原、在山谷、在草原一帶,在統一國家沒有形成以前,存在著無數大小不等的部落,乃是人類社會進化史上習見的過程,黃帝可能是與其相近族群部落共推的領袖,他們居住在黃河流域或黃河支流一帶的流域。
四五千年前左右,黃河流域屬溫帶,最適合人類居住,植被豐富,黃河主支流一帶水量不缺,這樣好的地區,當然也會引起其他四方族群的喜愛,來自南方的三苗勢力逐漸迫近黃河流域,終於發生傳說中的第一次中原爭奪戰,兩造的一方是三苗部落的首領蚩尤,另一方是黃河流域漢人部落黃帝,黃帝大勝,自此以後苗族節節敗退至中國南方。
P11
中國域內的氣候、山川河流、草原及可耕地卻都有一些變化,這種相對於冰河時期的變化,若以之來看對人類之影響,這些小幅度變化,卻已足以影響到生產方式的改變、與人群之遷徙等人文現象。這是5000年來,中國域內土地的自然條件,我們且把5000年來生長在這塊中國領土以內的人泛稱為“中國人”。土地的自然環境當然影響到中國人,那么中國人在這5000年內是否完全由自然條件決定其生產方式呢?
顯然不是的,這5000年來中國人以其人為努力,改變許多自然環境,使它更適合於人的生存,這便是中國文明的形成,這些改變相對於今日,或許有人認為改進得不夠、太緩慢,但不可諱言地,在同一個時期,相對於其他地區的人群而言,傳統時期的中國人所創造出的文明,至少可列為偉大文明地區之一。中國人如何面對自然環境,以求其族群的生存呢?
在上古時期,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順應自然,這與其他生物很類似,什麼地方有食物就遷移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有水喝就搬到那裡去,避嚴寒熱暑,中國人亦如此,所以氣候溫和又有自然產物之地便十分受到各族群喜愛,盤庚以前的殷商,很可能尚未定居,夏朝(或先商時期)更可能隨時遷移。
如果傳說可以參考,則更早的黃帝時期,應該是部落社會,僅在戰爭時聯合在一起。其聯盟方式到底緊密到何種程度,我們無法斷定,但是在平原、在高原、在山谷、在草原一帶,在統一國家沒有形成以前,存在著無數大小不等的部落,乃是人類社會進化史上習見的過程,黃帝可能是與其相近族群部落共推的領袖,他們居住在黃河流域或黃河支流一帶的流域。
四五千年前左右,黃河流域屬溫帶,最適合人類居住,植被豐富,黃河主支流一帶水量不缺,這樣好的地區,當然也會引起其他四方族群的喜愛,來自南方的三苗勢力逐漸迫近黃河流域,終於發生傳說中的第一次中原爭奪戰,兩造的一方是三苗部落的首領蚩尤,另一方是黃河流域漢人部落黃帝,黃帝大勝,自此以後苗族節節敗退至中國南方。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