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農”政策與法制建設研究

本課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試圖全面、系統歸納、總結西北貧困地區改革開放30年來貫徹落實國家“三農”方面的政策和執行國家法律的現狀、實施效果等情況,並重點總結地方性的三農政策與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三農”政策與法制建設研究
  • 作者:潘醒 韓海 尚凌暉
  •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 書號: Y18911
  • 版次:B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開
  • 千字數: 420.0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課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試圖全面、系統歸納、總結西北貧困地區改革開放30年來貫徹落實國家“三農”方面的政策和執行國家法律的現狀、實施效果等情況,並重點總結地方性的三農政策與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經驗。在當前解決“三農”問題法律制度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研究如何把那些已經通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且成熟、穩定而又事關長遠的“三農”政策適時地上升為法律的路徑,同時根據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條件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研究探索有效推動西北貧困地區逐步解決“三農”問題法律制度的一般原則和方法。本課題重點針對西北貧困地區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所面臨的客觀條件,重點研究在國家政策安排及法制統一的前提下,西北貧困地區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國家已有的相關政策與法律資源,如何通過制定地方政策與地方立法切實彌補國家法律制度供給不足的局限,從而研究建立有效破解西北貧困地區“三農”問題,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地方性配套法規與制度框架和具體措施。尤其要重點研究根據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對今後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做出的全面部署,分別研究加強西北貧困地區農村三農法律制度建設的關鍵環節與重點內容。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法學蒸詢您棕研究方法
一、從“主義”到“問題”:“三農”法制研究與問題意識
二、為什麼強調從“主義”到“問題”的法學研究方法的轉變
三、什麼是法學研究中的“問題”和“問題意識”
四、什麼是“以問恥項牛題意識為導向的法學研究方法”
五、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法學研究方法的總體路徑與分析範式
六、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法學研究方法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夜請阿挨節 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文獻檢索與系統分析方法
二、過程分析方法
三、實證分析方法
四、具體方法與路徑
第二章 “三農”法制建設研究基本範式
第一節 中國當前“三農”法制研究現狀與述評
一、關於中國“三農”及其法制問題的巨觀研究與現狀
二、關於中國“三請棄農”及其法制問題的具體研究現狀與評述
第二節 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的“三農”法制建設基本範式
一、統籌城鄉背景下“三農”法制建設的基本範式轉換及意義
二、統籌城鄉背景下“三農”法制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
三、統籌城鄉背景下“三農”法制建設的基本趨勢和重點領域
四、統籌城鄉背景下加強農業法制建設的基本思路和建議
第三章 中國當前“三農”法制建設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第一節 基本現狀、效果與評價
一、“三農”基本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其實施績效評價
二、對中央、國務院及其相關部委發布的相關政策情況與評價
第二節 “三農”法律、法規的制定及其實施績效評價
一、“三農”法律、法規的制定及其實施績效總體情況
二、關於“三農”的中央立法及其評價
三、關於“三農”的地方立法及其評價
四、我國“三農”立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以及法律監督方面的狀況及其績效評價
一、行政執法及其績效評價
二、司法保護及其績效評價
三、法律監督及奔定墓其績效評價
四、銜接與配套:當前“三農”法制建設方面的主要矛盾及其解決思路
第四章 西北貧困地區地方性“三農”政策與法制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第一節 農業方面的政策與法制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一、西北貧困地區農業的基本情況
二、西北貧困地區地方性農業立法
三、西北貧困地疊汗諒區農業立法的意義
四、西北貧困地區農業法制實踐
第二節 農村社區建設方面的政策與法制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一、農村社區建設的時代背景
二、城鄉統籌發展的三種模式:珠三角模式、成渝模式和雲浮模式
三、從村落到社區:西部貧困地區“三農”法律體系重構的歷史契機
第三節 關於農民的政策與法制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一、西北貧困地區農民問題的基本情況
二、發展西北貧困地區農民政策的主要措施
三、西北貧困地區農民問題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村落社區化進程中的村民自治及其前景
一、村落社區化與農村社區建設
二、村落社區化:一種歷史趨勢
三、從村落到社區:“共同體”的屬性轉變
四、從自治到治理:村民自治的“邊際創新”
五、餘論:再論局部實驗與中國經驗
第五章 扶貧開發、城鄉統籌婚榜奔和法制建設的互動與銜接
第一節 西北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制度建設概述
第二節 南疆墾區:扶貧開發、統籌城鄉和法制建設的相互銜接與契合
一、南疆墾區的主體功能區定位
二、主體功能區定位對南疆墾區發展的影響
三、南疆墾區扶貧開發目標
四、南疆墾區相關法制建設情況
五、南疆墾區:扶貧開發、城鄉統籌和法制建設“銜接度”評價
第三節 六盤山區:扶貧開發、統籌城鄉和法制建設的相互銜接與契合
一、六盤山區的主體功能區定位
二、主體功能區定位對六盤山區發展的影響
三、六盤山區連片特困區扶貧開發目標
四、六盤山區相關法制建設情況
五、六盤山區:扶貧開發、城鄉統籌和法制建設“銜接度”評價
第四節 甘青藏區:扶貧開發、統籌城鄉和法制建設的相互銜接與契合
一、甘青藏區的主體功能區定位
二、主體功能定位對甘青藏區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甘青藏區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目標
四、甘青藏區相關法制建設情況
五、甘青藏區:扶貧開發、城鄉統籌和法制建設“銜接度”評價
第五節 其他重點扶貧縣:扶貧開發、統籌城鄉和法制建設的相互銜接與契合
一、全國主體功能區中的定位(以甘肅榆中縣為例)
二、扶貧開發的目標
三、相關法制建設情況
四、“銜接度”(時間、空間和內容三個“指標”)評價
第六章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權利實現的“差序格局”
第一節 各省(自治區)比較研究
一、關於受教育權實現方面的地區差異
二、關於物質幫助權實現方面的地區差異
三、關於醫療保障權實現方面的地區差異
第二節 城鄉之間比較研究
一、關於受教育權平等實現方面的城鄉差距
二、關於社會保障等權利平等實現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關於經濟勞動權利平等實現方面的城鄉差距
四、關於選舉權和參政權平等實現方面的城鄉差距
第三節 省(自治區)內部比較研究
一、民族地區與民族地區、漢族地區與民族地區的比較——以甘肅省為例
二、山區與川區的比較——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
三、男女比較——以土地承包權的實現狀況為例
第四節 聚居區與混居區的比較研究
第七章 遊牧民社區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第一節 遊牧民定居社區建設的動力來源
一、遊牧民定居社區建設基本情況
二、緣何從遊牧走向定居
三、為什麼要選擇“遊牧”
四、為什麼要建立“社區”
五、藏區牧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第二節 牧區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試驗
一、青海省H村(社區)的基本情況
二、什麼是生態畜牧業合作社
三、為什麼要在牧區建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
四、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建立
五、運行與成效
六、基本經驗與發展方向
第八章 國土規劃與農村集體土地制度
第一節 國土規劃中的“法律理性”
一、追認和完善地區發展成果
二、防範和化解國家政治風險
三、規制和約束政府尋租行為
四、科學規劃國“土”資源的合理布局
第二節 完善農村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建設
一、農村土地所有權改革和法律制度設計相關理論的評價
二、完善我國農村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三、我國農村土地管理立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完善我國農村土地管理的基本內容和立法建議
第九章 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戶籍制度改革
第一節 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與政策調整
一、當前西北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三、城鄉一體化發展條件下新農村建設路徑和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
一、戶籍制度改革對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三、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及立法建議
第十章 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政策引導和法制建設
一、“良性違法”,還是法制保障?
二、“三農”問題與政策回應
三、解決“三農”問題的兩種制度路徑
四、西北貧困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三農”法制建設的現實選擇
第十一章 延伸與討論:農民的命運與前途
一、關於農民前途問題的兩種思潮
二、“老加圖主義”的觀點:回歸田園
三、馬克思主義的預見:農民消亡
四、城鄉統籌發展與當代中國農民的前途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二節 “三農”法律、法規的制定及其實施績效評價
一、“三農”法律、法規的制定及其實施績效總體情況
二、關於“三農”的中央立法及其評價
三、關於“三農”的地方立法及其評價
四、我國“三農”立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以及法律監督方面的狀況及其績效評價
一、行政執法及其績效評價
二、司法保護及其績效評價
三、法律監督及其績效評價
四、銜接與配套:當前“三農”法制建設方面的主要矛盾及其解決思路
第四章 西北貧困地區地方性“三農”政策與法制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第一節 農業方面的政策與法制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一、西北貧困地區農業的基本情況
二、西北貧困地區地方性農業立法
三、西北貧困地區農業立法的意義
四、西北貧困地區農業法制實踐
第二節 農村社區建設方面的政策與法制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一、農村社區建設的時代背景
二、城鄉統籌發展的三種模式:珠三角模式、成渝模式和雲浮模式
三、從村落到社區:西部貧困地區“三農”法律體系重構的歷史契機
第三節 關於農民的政策與法制現狀、實施效果及評價
一、西北貧困地區農民問題的基本情況
二、發展西北貧困地區農民政策的主要措施
三、西北貧困地區農民問題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村落社區化進程中的村民自治及其前景
一、村落社區化與農村社區建設
二、村落社區化:一種歷史趨勢
三、從村落到社區:“共同體”的屬性轉變
四、從自治到治理:村民自治的“邊際創新”
五、餘論:再論局部實驗與中國經驗
第五章 扶貧開發、城鄉統籌和法制建設的互動與銜接
第一節 西北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制度建設概述
第二節 南疆墾區:扶貧開發、統籌城鄉和法制建設的相互銜接與契合
一、南疆墾區的主體功能區定位
二、主體功能區定位對南疆墾區發展的影響
三、南疆墾區扶貧開發目標
四、南疆墾區相關法制建設情況
五、南疆墾區:扶貧開發、城鄉統籌和法制建設“銜接度”評價
第三節 六盤山區:扶貧開發、統籌城鄉和法制建設的相互銜接與契合
一、六盤山區的主體功能區定位
二、主體功能區定位對六盤山區發展的影響
三、六盤山區連片特困區扶貧開發目標
四、六盤山區相關法制建設情況
五、六盤山區:扶貧開發、城鄉統籌和法制建設“銜接度”評價
第四節 甘青藏區:扶貧開發、統籌城鄉和法制建設的相互銜接與契合
一、甘青藏區的主體功能區定位
二、主體功能定位對甘青藏區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甘青藏區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目標
四、甘青藏區相關法制建設情況
五、甘青藏區:扶貧開發、城鄉統籌和法制建設“銜接度”評價
第五節 其他重點扶貧縣:扶貧開發、統籌城鄉和法制建設的相互銜接與契合
一、全國主體功能區中的定位(以甘肅榆中縣為例)
二、扶貧開發的目標
三、相關法制建設情況
四、“銜接度”(時間、空間和內容三個“指標”)評價
第六章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權利實現的“差序格局”
第一節 各省(自治區)比較研究
一、關於受教育權實現方面的地區差異
二、關於物質幫助權實現方面的地區差異
三、關於醫療保障權實現方面的地區差異
第二節 城鄉之間比較研究
一、關於受教育權平等實現方面的城鄉差距
二、關於社會保障等權利平等實現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關於經濟勞動權利平等實現方面的城鄉差距
四、關於選舉權和參政權平等實現方面的城鄉差距
第三節 省(自治區)內部比較研究
一、民族地區與民族地區、漢族地區與民族地區的比較——以甘肅省為例
二、山區與川區的比較——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
三、男女比較——以土地承包權的實現狀況為例
第四節 聚居區與混居區的比較研究
第七章 遊牧民社區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第一節 遊牧民定居社區建設的動力來源
一、遊牧民定居社區建設基本情況
二、緣何從遊牧走向定居
三、為什麼要選擇“遊牧”
四、為什麼要建立“社區”
五、藏區牧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第二節 牧區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試驗
一、青海省H村(社區)的基本情況
二、什麼是生態畜牧業合作社
三、為什麼要在牧區建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
四、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建立
五、運行與成效
六、基本經驗與發展方向
第八章 國土規劃與農村集體土地制度
第一節 國土規劃中的“法律理性”
一、追認和完善地區發展成果
二、防範和化解國家政治風險
三、規制和約束政府尋租行為
四、科學規劃國“土”資源的合理布局
第二節 完善農村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建設
一、農村土地所有權改革和法律制度設計相關理論的評價
二、完善我國農村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三、我國農村土地管理立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完善我國農村土地管理的基本內容和立法建議
第九章 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戶籍制度改革
第一節 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新農村建設的路徑選擇與政策調整
一、當前西北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三、城鄉一體化發展條件下新農村建設路徑和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
一、戶籍制度改革對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三、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戶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及立法建議
第十章 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政策引導和法制建設
一、“良性違法”,還是法制保障?
二、“三農”問題與政策回應
三、解決“三農”問題的兩種制度路徑
四、西北貧困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三農”法制建設的現實選擇
第十一章 延伸與討論:農民的命運與前途
一、關於農民前途問題的兩種思潮
二、“老加圖主義”的觀點:回歸田園
三、馬克思主義的預見:農民消亡
四、城鄉統籌發展與當代中國農民的前途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