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政策史(1921-2013年)》內容有建黨和大革命時期(1921年7月—1927年7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1—1965年)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共產黨"三農"思想政策史
-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 頁數:798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 作者:武力 鄭有貴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914132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一、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性
一、中國共產黨對“三農”問題的認識歷程
三、歷史經驗值得注意
四、徹底解決“三農”問題任重道遠
五、“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編
概論
一、中國傳統農村經濟及其衰落
二、農民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
三、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解決農業凋敝問題
四、中國共產黨成功地進行了鄉村改造
第一章建黨和大革命時期(1921年7月—1927年7月)
第一節黨建立初期對“三農”問題的認識
一、黨對農民問題由不重視到重視的轉變
二、對農村經濟的認識
三、對農村社會階級、階層的認識
四、對農民革命的認識
五、共產黨人對“以農立國”論的批判
第二節“大革命”前期黨對農民問題的認識
一、國共合作後第一年黨對農民認識的全面拓展
二、農民同盟軍思想的提出
三、黨的土地綱領的初步確定
四、“五卅運動”後共產黨人對農民問題的探索
第三節大革命後期對農民問題的認識
一、北伐戰爭與農民運動關係的認識
二、圍繞如何看待農民運動問題的激烈爭論
三、關於農民土地問題的尖銳鬥爭
第二章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
第一節對農村、農民在革命中作用的認識與戰略轉換
一、對大革命後期農村、農民工作的反思與方針轉變
二、毛澤東對農村、農民在民主革命中地位的認識與新道路開闢
三、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對農村、農民在革命中地位的認識與戰略轉換
第二節關於土地改革的認識和政策
一、對土地改革在中國革命中重要地位認識的深化
二、土地改革方針的確定
三、土地改革政策和方法
四、土地改革方針的轉變
第三節關於農民負擔和發展農業生產的認識
一、對農民負擔的認識
二、對發展農業生產的認識
第四節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及對鄉村建設運動的批判
一、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的背景
二、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
三、對鄉村建設運動的批判
第三章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一節關於農民在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認識的深化
一、對農民革命作用認識的深化
二、農民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的地位
三、毛澤東對梁漱溟理論的批評
四、代表農民利益和要求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關於農村民主政權建設的認識與實踐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和推行“三三制”
二、鄉村政權的改造
第三節關於農民負擔問題的認識與實踐
一、在“大仁政”前提下的軍民兼顧、合理負擔政策
二、建立有效合理的農業稅收制度
三、農民負擔攤派過程中的“公平”問題
四、與民主建政相結合的整理鄉村財政
五、戰勤負擔
第四節關於減租減息的認識與實踐
一、減租減息政策的提出和初步實施
二、抗日根據地減租減息運動的興起
三、減租減息政策的完善
四、減租減息的成果及其作用
第五節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和實踐
一、促進農業恢復發展的基本政策
二、自己動手,開展農業大生產運動
三、鼓勵個體農民開展勞動互助合作
四、開展“吳滿有運動”,提倡生產致富
五、鼓勵農民和移民開墾荒地
六、發揮政府作用,興修水利和抗災救災
七、發放農貸和推廣科技
八、農業生產成就
第六節提倡開展農村調查研究及其實踐
一、提倡開展調查研究
二、延安農村調查團的調查情況和結論
三、中共西北局組織的農村調查及其結論
第四章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第一節對土地改革方針政策和步驟的認識
一、對土地改革認識的深化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演變
第二節對土地改革以後“三農”問題的認識
一、對新民主主義社會中農民地位的認識
二、對農業社會主義的批評
三、關於農村的所有制結構
四、關於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的基本方針和政策
五、關於教育農民問題
第三節整頓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建立鄉村民主政權
一、關於整頓黨的農村基層組織
二、關於建立鄉村民主政權
三、關於整頓村財政
第四節對新形勢下城鄉關係的認識
一、黨的工作重心應由農村轉向城市
二、“城鄉互助”思想的提出
第五節關於農民負擔的認識和政策
一、關於農民負擔和“戰爭第一”關係的認識
二、農業稅制改革
三、規範戰勤負擔
中編
概論
一、農民對中國工業化的貢獻
二、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和水利建設
三、關於農業經營體制的曲折探索
第五章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年10月—1952年)
第一節關於土地改革認識及政策的變化
一、黨對土地改革步驟、法規和辦法的完善
二、黨對富農政策的變化
三、關於城市郊區土地改革的思想和政策
第二節關於鄉村基層政權建設
一、鄉村基層政權的組建
二、改進鄉村政府工作
三、關於鄉村黨組織建設
第三節關於農民負擔問題的認識
一、關於農業稅的認識
二、關於鄉村財政的認識
第四節關於農業合作化的認識
一、新中國成立以前黨領導下的農民合作的特徵
二、關於農業互助合作的兩種不同思路
三、兩種認識的統一
四、鼓勵農民走合作道路的方針政策
五、關於對農村自發資本主義傾向的認識
第五節恢復發展農業政策
一、對農村個體經濟發展的認識
二、對富農的認識及政策變化
三、關於農業科技作用的認識
第六節關於城鄉關係的認識
一、對城鄉關係的認識
二、關於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問題的認識
三、關於城鄉之間人口流動的認識
第六章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1953—1957年)
第一節過渡時期總路線與解決“三農”問題的論述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產生背景
三、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有關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認識
三、毛澤東與梁漱溟的爭論
第二節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逐步開展
一、對農村“自發資本主義勢力”的批判和限制
二、關於農業合作化速度的認識
三、關於農民兩種傾向的認識和合作化的階級路線
四、關於農業合作化的兩種認識:“好得很”與“糟得很”
第三節關於合作社經營管理
一、關於合作社民主管理問題
二、關於合作社的計畫編制問題
三、關於高級社經營及規模的認識
四、“退社”風潮和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第四節統購統銷和農村商業
一、對農副產品統購統銷等問題的認識
二、關於農村自由市場的認識
第五節對農業問題的認識和探索
一、關於農業計畫的編制
二、《農業發展綱要》的提出
三、對農業生產和技術進步的認識
第六節關於工農業關係的認識
~、關於國家從農民提取剩餘的認識
二、八大前後對工農業關係的認識
三、關於城鄉之間人口逆向流動的認識
第七章“大躍進”時期(1958—1960年)
第一節關於農業經濟發展的認識
一、關於農業可以實現“大躍進”的認識
二、提出農業增長高指標
三、關於農業增產措施的認識
四、對農業科技的認識
第二節關於人民公社的認識
一、人民公社構想的提出
二、人民公社決議的形成與貫徹
三、人民公社的兩個“過渡”
四、徐水人民公社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點
五、農村公共食堂的興辦與解散
六、人民公社內部分配機制的調整
七、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理論根源
第三節對發展農村工業和城鄉關係的認識
一、發展農村工業
二、人民公社運動中關於社辦工業的認識與實踐
三、關於社辦工業的經營管理問題
四、“大煉鋼鐵”對農村的波及
五、對城鄉人口流動的認識
第八章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1—1965年)
第一節農村經濟體制的調整
一、對人民公社體制的再認識
二、關於包產到戶的認識分歧
三、關於自留地的認識
四、關於農村自由市場的認識
五、關於自負盈虧的認識
第二節關於農業地位的認識
一、關於工農業關係的認識
二、關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認識
三、對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的認識
四、關於農產品價格問題的認識
第三節對城鄉之間人口流動的認識
一、對壓縮城市人口的認識
二、再次鼓勵城市青年到農村去
第四節農業學大寨和對階級鬥爭的估計
一、農業學大寨的提出
二、關於農村幹部隊伍建設
三、“階級鬥爭為綱”的提出
四、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五、毛澤東對人民公社領導權的估計
六、關於成立貧下中農協會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和徘徊中前進時期(l966—1978年)
第一節“文化大革命”前夕農業在戰略思想中的地位
一、“三五”計畫指導思想由抓農業轉變為三線建設
二、“備戰備荒為人民”思想和“農業機械化”構想
三、“五七指示”的構想
第二節“左”傾錯誤對農村、農民的政治衝擊
一、“文化大革命”前夕農村混亂的“階級”概念
二、“文化大革命”中農村的政治動亂和少數農民的特殊政治地位
第三節發展農業的三種思路
一、“農業學大寨”的主體思路
二、強調落實政策的務實思路
三、民眾自發產生的“逆流”思路
第四節強制和自發的兩種縮小城鄉經濟差別辦法
一、城裡人務農——“五七幹校”和上山下鄉
二、農民做工——70年代的社隊工業
第五節大力提高農村文教衛生水平
一、“合作醫療制度”和“赤腳醫生”
二、農村教育的畸形發展
三、依附於政治鬥爭的文化生活
第六節對農業發展模式的認識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一、“普及大寨縣”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大農業”的唯一模式
二、“農業學大寨”和“普及大寨縣”模式中的錯誤認識
三、大量進口糧食政策和農業生產力的變化
……
下編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