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風光游

中原風光游

《中原風光游》是2005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原風光游
  • ISBN:7534931541,9787534931543
  • 頁數:261頁
  •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4月1日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因此中原之旅成為“尋根問祖”之旅。本書從行、游、風俗文化、購物與飲食四個方面介紹了中原風光。又從交通行程、景區景點特色、民風習俗、名點佳肴、工藝特產等方面具體說明,並制定了多條旅遊路線供讀者參考,是觀光旅遊、休閒度假、運動探險、文化考察等廣大旅遊愛好者的帖心小秘書。
本書介紹了瀏覽河南的六條旅遊線路和中原大地美麗的風光,包括鄭州、開封、洛陽、安陽四大古都以及嵩山、少林寺、龍門、小浪底、王屋山、雲台山、白雲山、雞公山、石人山、重渡溝、龍峪灣等著名風景名勝區的特色和風土人情等。主要內容包括行、旅遊、風俗文化、購物與飲食等四個部分,從交通行程、景區景點特色、民風習俗、名點佳肴、工藝特產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供讀者和遊人在選擇線路時參考。本書適於觀光旅遊、休閒度假、運動探險、文化考察的廣大旅遊愛好者閱讀和參考。

目錄

一、行
(一)鄭州、嵩山少林寺、龍門、洛陽、三門峽、小浪底、王屋山、鄭州環紅游
(二)鄭州、開封、商丘、永城、淮陽、許昌、鄭州環線游
(三)鄭州、新鄉、濬縣、濮陽、安陽、林州、雲夢山、百泉山、雲台山、焦作、鄭州環線游
(四)鄭州、嵩山少林寺、汝州、白雲山、西峽、丹江、南陽、桐柏、信陽、雞公山、駐馬店、漯河、新鄭、鄭州環線游
(五)假日避署專線游
(六)鄭州、洛陽、開封、安陽游
二、游
(一)鄭州、嵩山風景名勝區
(二)洛陽、三門峽風景名勝區
(三)安陽、濬縣風景名勝區
(四)開封、商丘風景名勝區
(五)南陽、信陽風景名勝區
三、風俗文化
(一)中原文化
(二)武術文化
(三)民間文化
(四)洛陽牧丹花會
(五)傳統民間節會
(六)戲曲文化
(七)河南傳統習俗
(八)文字博物館
四、購物與飲食
(一)鄭州景區
(二)洛陽、三門峽景區
(三)開封、商丘景區
(四)安得、浚陽景區
(五)南陽、信陽景區
(六)友好提示

文摘

書摘
白馬寺 位於洛陽老城東12千米的白馬寺鎮北部,創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36年的歷史,是佛教傳人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南鄰洛水,北望邙山,寶塔高聳,殿閣崢嶸,翠柏森森,紅牆巍峨,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與“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相傳,東漢明帝劉莊夜夢金神,從西而來,飛繞殿庭,遂派18人出使西域,求佛法。使者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得見佛經佛像。永平十年,使者梵僧邀請攝摩騰、竺法蘭一同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洛陽,翌年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故名白馬寺。
唐代時白馬寺規模宏大,香火鼎盛。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重修時,大體奠定了今日的規模與格局。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台、毗盧閣等。白馬寺主要景觀有:
石馬,位於山門前左右兩側的兩匹石刻白馬。據傳為宋人所作,後人在宋陵古墓中挖出來後移放在此以意會白馬寺。石馬長鬃短耳,雙瞳若鏡,作嘶鳴狀,神態昂揚。遊人常以其為背景攝影留念,馬身也被遊人撫摸成光滑的深色。
山門,是一門三洞,又叫廟門。門楣上“白馬寺”三字,是東漢遺物,也是白馬寺現存最早的遺物,彌足珍貴。
天王殿,殿正中坐著笑容可掬的彌勒佛,佛後的韋馱持劍而立,是占印度神話中的八神將之一,專門護法。大殿東西兩廂分別有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是他的教化工具,分管飛天;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傘,主管害人之鬼;西方廣目天王,手持絹索,主管眾龍;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主管夜叉。在佛經學裡,稱他們為護世四王。
大佛殿,殿正中供佛祖釋迦牟尼。東側站立的是迦葉,跏趺而坐的是文殊菩薩;西側站立的是阿難,跏趺而坐的是普賢菩薩。最邊上的是供養天人,體態嬌娜,貌似仙女。釋迦牟尼背後。面北而坐的是觀世音菩薩。唐代為避李世民的“世”字,只稱觀音菩薩。
明代大鐘,位於大佛殿內東南角,懸有大鐘一口,重2500多千克,造型古樸大方。白馬寺曾有僧眾千餘名,每日早晚按時上殿誦經。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擊磐撞鐘誦佛,鐘聲悠揚,遠播達數里之外。此鐘與當時洛陽東大街鐘樓的一口大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東大街鐘聲也撞響了。民間流傳“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馬寺鐘聲”歷來是洛陽八景之一。
大雄寶殿,元代重建,明代重修,是白馬寺最大殿字。大雄即是說大世英雄,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於世獨尊,一切無畏。正中供釋迦牟尼,左側是藥師佛,醫治眾生疾苦;右側是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二天將是韋馱天將(武將裝束,面容卻文雅)和韋力天將(左手托塔,右手執戟,勇猛暴烈)。東西兩側的十八羅漢,個個性格鮮明,神情奇特,栩栩如生。殿內塑像為元、明時期的作品,屬塑像珍品。
接引殿,“接引”按佛教解釋是教徒修行到了最後階段,可以由阿彌陀佛迎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殿內供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佛二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清涼台,位於寺院後部,是磚砌高台。相傳為東漢明帝避暑讀書處。印度二位高僧來寺後,在此禪居,譯經傳教。台高6米,東西長43米,南北寬33米,幽雅清靜,雄渾古樸,蔚為壯觀。台上高樓重閣,丹桂常青,兩棵古柏巍然屹立,400餘年來,依然綠葉黃花,十分美麗。白東漢以來,白馬寺歷代都是藏經之處,稱為中國佛教的搖籃。
毗盧殿,又名毗盧閣,聳立於清涼台之上,是白馬寺最後的一座殿,巍峨峭拔,幽雅別致,是一座極具民族特色的古建築。殿內神龕中供奉毗盧、文殊、普賢三佛,合稱“華嚴三聖”。傳說毗盧、釋迦牟尼、盧舍那同為一佛,即一佛三身。毗盧是法身像,盧舍那是極身像,釋迦牟尼是應身像。
齊雲塔,位於白馬寺東100米,是一長方形塔院,“齊雲塔院”四字為趙朴初所題。塔前有宋、金、明碑記三通、小亭一座。齊雲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建為磚塔,並定名為齊雲塔。塔呈方形,13層,高約25米,底寬7.8米。中間粗,兩端細,整體結構嚴謹,塔型別致,古樸秀麗。它是中國第一古塔,也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整箇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彌足珍貴。P57-5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