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佛山

中原佛山

中原佛山,位於鞏義市小關鎮水道口境內,從漢代至今曾更名過伏兒山、夫人山、今行政地域名字為佛山,因地處中原稱為“中原佛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原佛山
  • 地理位置:河南鞏義
  • 著名景點:左娘娘廟 
簡介,景觀,歷史,文化活動,

簡介

中原佛山,位於鞏義市小關鎮水道口村境內,距新中原西路2公里,距310國道3公里,據新規劃的310國道0.5公里,交通位置便利,環境優美,景區內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豐富多彩!

景觀

佛山,從漢代至今曾更名過伏兒山、夫人山、雲夢山,伏山,雲蒙山,夫婦山,今行政地域名字為佛山。全山山頂為紅石,山腰為青石,山腳周圍為黃土質。佛山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676米,分為主峰【佛頂】,頭道山【佛肩】,二道山【佛身】,山腳【佛足】。是鞏義東部的最高的山峰。
佛山,主峰坐西北,面朝向東南,成懷抱型走勢。轄七嶺為:瑞福嶺,如意嶺,佛抱嶺,龍頭嶺,龍眼嶺,龍身嶺,龍尾嶺。八道溝為:鳳仙溝,水源溝,福報溝,泉水溝,龍吟溝,臥龍谷,狀元谷,富水谷。一條小河從山腳發源,匯入小關主河道,多年以來當地人一直叫嗲河,不知何故,可能與當地的口音有關。
佛山,主峰【佛頂】山頂,占地約5000M2,具明嘉靖《鞏縣誌》曰:“佛山山頂鐘鼓樓,早晚奏響,傳800里”,當地人一直相傳原來山頂有口大鐘,文化大革命年間被毀,山頂現存泥土中,還可隱約看見精美的青磚綠瓦殘片,足可見正當年鐘鼓樓的氣勢雄偉。據記載山頂原來的鐘鼓樓最早建於明嘉清年間,清康熙三十五年重修。山上現存有明清時修築的紅石寨牆,稱佛山平安寨。現存為近年又重修的廟宇,為神師廟和文昌閣。

歷史

佛山,據記載和傳說,得名於漢武帝劉秀當年為感恩左夫人在雲蒙山救命之恩,封此山為佛山,封左夫人為娘娘。舊縣誌載:“佛山在縣(老城)東南三十里,傳說漢光武經此納左氏夫人,後左氏夫人終於此山,”故名。明嘉靖《鞏縣誌》曰:“夫人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漢光武帝經此納左氏夫人,後左氏夫人終於此山,稱為佛山,故名。”清乾隆十年《鞏縣誌》載:“漢相項董二墓、漢將岑彭墓俱在。”
傳說,在東漢時期,劉秀平定莽亂,率軍途經伏山(現在的中原佛山)前往洛陽,由於數月征戰,人困馬乏,飲水糧食都很匱乏。就在這生死存亡之時,附近村莊一左氏女,攔住行軍隊伍,劉秀戰馬受驚馬蹄猛踹,竟然踏出了一眼泉水,左氏女還拿來麥仁粥等飯食贈與劉秀,救了這位未來的皇帝。
後來劉秀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盛世,稱帝之後,劉秀仍然念念不忘左氏女的救命之恩,要迎娶左氏為妻,但沒想到左氏女生性善良,並不因自己曾經救過皇帝就居功自傲,反而隱居不出。前往迎娶的大臣心急之下,放火燒山,希望逼左氏下山,誰知誤將左氏燒死在山中,劉秀得知訊息後,痛心不已,下令封左氏為左娘娘,封賜伏山為佛山,在山上修建娘娘廟祭奠左氏。警示後人要懷感恩之情,把感恩文化傳遞下去。

文化活動

當地原舉辦中原佛山文化廟會,簡稱中原佛山會,由左娘娘廟會傳承演變而來,已有近千年歷史,在過去中原佛山會是河洛大地一個重要的物資交流平台,也是周邊市縣百姓聚會的一個重要集會。近年來隨著鄉村游,民俗游,休閒遊,近郊遊的流行以及現代人傳統生活觀念的改變,在水道口村委的精心組織下,中原佛山廟會煥發了新的生機,形成了獨具感恩文化特色的中原佛山文化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