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依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觀,結合學校優勢學科生態學、環境科學和林業生態經濟與管理,以及林業經濟管理、農村與區域發展等強勢學科,形成了“生態哲學與經濟理論及實踐”、“生態文化與環境治理”、“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等3個明確、穩定的研究方向。中心研究隊伍力量較厚、梯隊結構合理,研究成果豐碩,具有鮮明的研究特色和明顯的學科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 主管部門: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價值體系。生態發展道路歸根到底是以人為本、以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公正公平保護所有人的生態權益、環境權益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堅決摒棄唯GDP至上的發展方式,追求綠色生產與消費、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相處,實現發展向人的回歸。

發展歷史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成立於2017年,研究所掛靠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所負責人為傅曉華教授。

科研條件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設立,一校巨觀定位的需要。我校是中南地區以林為主高等院校,無論是從學科優勢還是歷史傳統,無論是面向國家層面還是立足區域服務,應該是以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為中心的定位。也只有準確定位了,我們才有更好的生存空間,這就就是我校的“生態位”。二是學校微觀發展需要。學校優勢學科(如生態學、生物學、林學、風景園林、環境學等)及其實踐,基本上沒有離開我們的歷史財富——林學(木材),這些優勢學科,從社會層面是為“生態文明”添磚增瓦,從自然層面是在“保護環境”和“治理環境”。三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生存和發展需要。一直以來,馬克思主義學院一直局限和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和僵化,也造成學院沒有任何特色,沒有學位點。任何高校,學院間協同發展相互依託才是硬道理,所以馬克思主義學院設立該科研平台,就是依託學校特色,發展自己服務學校。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的生態模式。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論述,是他系列講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問題時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關於“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論述,創造性地回答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深刻把握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破解人與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銳矛盾。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主要研究如何使林業建設發揮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用、使林業生態系統經營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還包括森林保護區建設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參與式管理研究;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的RRA\PRA監測評價與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資金、質量管理模式的研究等。

科研成就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主要成員先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軟科學項目、省社科基金項目金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出版學術著作(教材)10餘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將繼續發揮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觀、生態經濟與管理學科的特色與優勢,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繼續深化改革,強化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打造學科團隊,擴大社會影響,爭取將本研究所建設成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社科研究研究所,努力為湖南省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較大貢獻。

人才培養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文化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有專兼職研究人員16人,其中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含在讀)的研究人員10人。高學歷、高職稱的研究人員占總人數的80%左右,每年邀請1-3名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學校講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