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南方局統戰史論

中共中央南方局統戰史論

《中共中央南方局統戰史論》是2008年10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大牛。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共中央南方局統戰史論
  • 作者:胡大牛
  • ISBN:9787010074191
  • 頁數:407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版次:第1版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胡大牛,1956年11月生,重慶市渝中區人。1978年入四川大學歷史系,先後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現任中共重慶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中共思想史及人物研究。已公開出版獨著或主編的專著《中國革命史話》(第10卷)、《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與重慶》、《紅岩精神讀本》、《國際法教程》(與人合著)等多部,參與編寫《重慶通史》等多部,發表專業論文近50篇。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和省部級科研成果·、二、三等獎多項,是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黨校系統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重慶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市毛澤東思想研究會秘書長。

內容簡介

《中共中央南方局統戰史論》包括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治理論與統一戰線實踐在南方局之前的演變、南方局與中共統戰重點的開始變化、南方局堅持抗爭爭取民主的統戰工作全面展開、南方局應對皖南事變危局與中間黨派走向聯合等九章內容。

目錄

緒論
一、民主的一般觀念和統戰理論淵源
二、中共統戰理論與實踐在南方局之前的演進
三、南方局統戰工作的歷程
四、南方局統戰成績的評價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治理論與統一戰線實踐在南方局之前的演變
第一節 大革命時期的聯合戰線與國民會議制度
一、民主政治與統一戰線
二、國民黨、青年黨的政治思想
三、國共合作的聯合戰線與國民會議制度
第二節 土地革命時期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與蘇維埃制度
一、兩種對立的國家政權
二、統戰和民主的轉型
三、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努力
第三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特區制度和抗日民主政府
一、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二、長江局的統戰工作
三、中共對抗戰以來統戰和民主問題的初步認識
第二章 南方局與中共統戰重點的開始變化
第一節 南方局的成立和統戰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一、相持階段到來時的新形勢
二、南方局的成立
第二節 南方局統戰實踐的新變化
一、對國民黨當局以鬥爭維護團結抗戰
二、中間黨派及其政治主張
三、重視爭取中間勢力
四、大規模民眾性統戰工作的餘緒
五、團結華僑抗戰,爭取國際支援
第三節 南方局提出統戰工作新思路
一、周恩來在1939年8月政治局會議上的報告
二、周恩來報告與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南方局統戰宣傳新內容的提出
第三章 南方局堅持抗戰爭取民主的統戰工作全面展開
第一節 對國民黨當局以鬥爭求團結
一、抗戰形勢的進一步惡化與南方局內部機構的調整
二、繼續反對妥協投降
三、爭取中共的發展條件
第二節 以爭取中間勢力為核心全面開展統戰工作
一、爭取中間勢力反摩擦
二、開展以文化工作為中心的民眾統戰工作
三、普遍推動全民抗戰和國際統戰
第三節 南方局與憲政運動
一、毛澤東、周恩來對在抗戰中發展民主政治的構想
二、國民參政會:開展統戰、爭取民主的新平台
三、中共及其南方局與憲政運動
第四章 南方局應對皖南事變危局與中間黨派走向聯合
第一節 新四軍北移問題與秘密統戰工作
一、抗戰局勢變化中的新四軍
二、中共中央關於時局判斷對新四軍北移的影響
三、北移過程中的策略方針與秘密統戰工作
第二節 南方局化解“皖南事變”的不利因素
一、突破輿論封鎖,公布事變真相
二、義正詞嚴,圍繞國民參政會的鬥爭
三、堅毅果敢,沉著應對
第三節 南方局擴大皖南事變的積極因素
一、爭取中間黨派的支持與支持中間黨派的聯合
二、國共關係的重新調整
三、廣泛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
第五章 皖南事變後南方局對國民黨當局及各派系的統戰工作
第一節 堅持國共合作,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談判鬥爭
一、宣傳八路軍戰績,破除國民黨頑固派反共謠言
二、重開國共談判,緩和國共關係
三、配合陝甘寧邊區武裝自衛,制止第三次反共高潮
四、談判桌上的再度鬥爭
第二節 團結和爭取國民黨內的抗戰民主人士
一、團結國民黨民主派,堅持抗戰爭取民主
二、支持國民黨民主派建立組織
三、建立中國民主革命同盟,加強統一戰線工作
第三節 團結爭取地方實力派堅持抗戰反對獨裁
一、對川康地區地方實力派的爭取工作
二、對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爭取工作
三、對桂系的統戰工作
第六章 皖南事變後南方局深入發展進步勢力與爭取中間勢力
第七章 實行“聯合政府”新戰略,推動民主政治運動新高漲
第八章 重慶談判、政協會議與民主政治的新程式模式
第九章 南方局統戰成果與新中國民主政治格局
附: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