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藝術

中亞藝術

中亞藝術(Central Asian Art, Inner Asian Art) 世界對中亞這一廣大地區之文學、表演與視覺藝術之總稱。此地區包括幾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國家(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土庫曼)、亞塞拜然、阿富汗、蒙古、尼泊爾、俄羅斯的一部分及中國等地。地形的不同使各地區孤立,與外界隔絕,因此發展出截然不同的藝術,這些藝術通常與各地種族文化不同的人民及其宗教信仰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亞藝術
  • 外文名:Central Asian Art, Inner Asian Art
  • 學科分類:考古學
藝術品方面,視覺方面的分類,建築方面,

藝術品方面

突厥遊牧民族的藝術品反映出草原精神,但也和佛教傳入前的西藏一樣,帶有黃教的神秘氣息。西藏和蒙古的文學發展深受佛教的影響。西藏在7世紀時就已地充體翻譯印度佛經,但蒙古卻在將近1,000年後才引入佛經,民俗文學非常稀少。西藏擁有中亞唯一的音樂曲目,並早已有宗教聖歌之類的書寫樂譜。在西藏黃教的儀式以僧侶的舞蹈和戲劇表達。現在用來臘章祝表達佛教教義的僧侶舞,最初用意是在抵擋惡魔和安撫保護神。至今,它仍保存向靈邀寵的作用。華麗的服裝和面具象徵可怕的魔鬼、骷髏、印度教師匪霉檔束和佛教神祇中的保護神。在敘述佛教歷史與民間傳說的戲劇中,繁複的布景、服裝和面具,以及固定的對白,都是典型表現,神話似的主題也和印度戲劇非常接近。在尼泊爾,宗教戲劇完全來自梵文戲劇。

視覺方面的分類

在視覺藝術方面,可就風格和影響力區分為三大類。8世紀時從印度傳入的大乘佛經,刺激了西藏和尼泊爾的藝術;18世紀時,又由改信喇嘛教的教徒傳入蒙古。對西方人而言,中亞民族共同擁有一種西徐亞-阿爾泰(Scythia-Altai)遊牧式的藝術,偏好動物和狩獵的主題,這種風格之殘餘有時也成為安息、土耳其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定居民族形象藝術的基礎。與希臘-羅馬世界、印度捉喇、伊朗和中國的接觸,都在中亞藝術中留下痕跡。希臘文化的影響在大夏最顯著,到了犍陀羅的貴霜風格(Kushan style)達於頂點;瑣羅亞斯德教的亡命徒亦將其宗教帶至波斯和粟特(Sogdiana);但回教未創前最普遍的信仰卻是佛教——包括大、小乘。佛經提供了種種藝術題材,例如貝克蘭(Begram)的象牙雕像、阿富汗巴米安(Bamian)懸崖面的兩個大佛、及犍陀羅藝術家的浮雕。北極區的愛斯基摩人保存了以狩獵和黃教為基礎的史前文化︰平臉的《歐克維克女人像》(Okvik Madonna,西元前2世紀~西元2世紀)是他們典型的海象牙雕刻藝術。分布甚廣的西徐亞文化之最佳代表是前6世紀帕米爾高原的薩卡族(Saka)金飾——腰帶、馬具和首飾。至於從西阿爾泰山冰葬地點挖出來的金質和銅質腰帶及馬飾,都具有西徐亞動物主題的風格。

建築方面

尼泊爾的佛教建築與印度的大致雷同,但是尼泊爾印度寺廟細緻的外形與櫛次鱗比的傾斜屋瓦,卻是印度難望其項背的。催櫻巴印度教的眾神以繁複的雕刻表現出來,造型的豐富與變化和西藏寺廟簡陋的外表形成對比。西藏的宗教建築採用當地蘭妹晚奔堅固的石材,尤以拉薩的布達拉寺為代表,寺內的華麗雕刻帶有濃厚的印度和尼泊爾色彩。尼泊爾雕刻的流動線條產生的優美形式,由8~18世紀採用鍍銅而更加精進。11世紀孟加拉的棕櫚葉畫風,至13世紀時,被更具活力與創意的尼泊爾捲軸畫所取代。所有匪糠龍西藏藝術皆具實用目的,可由其製造精巧的儀式用金屬製品與家庭用具看出。欣賞西藏藝術必須先能抓住其象徵意義與哲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