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圖像演變的歷史來看,中世紀就是一個斷裂地帶,古希臘羅馬藝術中的寫實消失了,無論是拜占庭的鑲嵌畫還是中世紀的手抄本都因其裝飾性而變得風格化。東方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和蠻族文化共同培育了中世紀基督教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世紀繪畫
- 外文名:Medieval painting
- 信仰:基督教
- 領導的運動:加洛林文藝復興
偶像崇拜一直是各類宗教頗有爭執的一個問題。早期的基督教徒認為,如果以偶像來代表上帝,無疑會將剛剛擺脫蒙昧而信奉上帝的異教徒再次引入信仰的歧途,公元7世紀在拜占庭還發生了大型的“破壞偶像”運動。而公元6世紀末的格列高里大教皇卻說:“文字對識字的人能起什麼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起什麼作用。”於是繪畫走上了服務於宗教的發展方向,其自身的發展當然受到了限制。
公元6世紀義大利拉文納的教堂鑲嵌畫圖解了福音書的一個故事:基督用五個餅和兩條魚讓五千人吃了一頓飽飯。莊嚴站立的基督左右各站了兩個使徒,基督攤開雙手,一邊是餅,一邊是魚,沒有多餘的奢華細節,沒有古希臘人那樣戲劇性的描繪,畫面構圖單純,一切都是象徵性的圖像符號。這幅拜占庭鑲嵌畫與其說在向教徒講述聖經故事,不如說更為了體現和張揚基督的永恆力量。畫面上除了基督和使徒外,並沒有畫盡享福澤的人民,但基督威嚴的目光直透畫外,讓觀畫的人在單純肅穆的圖像中感受無邊的威力。中世紀繪畫的微言大義正體現於此。
鑲嵌畫是以彩色玻璃和石子鑲嵌而成的建築裝飾畫,是教堂內部的主要裝飾。拜占庭鑲嵌畫和哥德式教堂的彩色玻璃鑲嵌共同營造了中世紀教堂聖靈神秘的氛圍。除了前述的那幅作品外,義大利拉文納的聖維他爾教堂鑲嵌畫《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和《皇后提奧多拉和女官》也是拜占庭鑲嵌畫的代表作品。畫面上沒有動作和變化的人物,比例被故意地拉長,而莊嚴肅穆的氣氛也在這兩列人群的靜立中傳達出來。相比古希臘或古埃及的藝術家,中世紀藝術家更力圖將他所感受的信仰的力量傳達給觀者。哥德式教堂內部的彩色玻璃鑲嵌是以鉛條分割構圖,以小塊彩色玻璃鑲嵌其中,將抽象的圖案和人物形象結合在一起產生奇異的光色效果。由於哥德式教堂的空間高而深,光線幽暗,透光的彩色玻璃鑲嵌不但有效地解決了光線問題,而且其班駁迷離的光色效果更加強了信徒們對神啟光芒的體驗。
除了早期基督教繪畫以及鑲嵌畫,來自蠻族藝術傳統的精緻的手抄本插圖也是中世紀繪畫的重要形式。所謂蠻族指那些從北方入侵的民族,包括哥特人、汪達爾人、薩克森人、丹麥人、維金人。北方蠻族的入侵給歐洲藝術帶來了嶄新的發展源泉。公元八世紀,當年的蠻族已成為橫掃歐洲大陸的封建領主,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者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希圖在文化上恢復羅馬的傳統,因而領導了“加洛林文藝復興”。加洛林文藝復興的整理古籍,著述立說促進了書籍插圖藝術的發展。圖示的兩幅名為《聖馬太》的插圖都出自此期。《查理曼福音書》插圖的《聖馬太》表現手法嚴謹而寫實,風格接近古羅馬龐貝壁畫。而《艾伯大主教聖經》插圖《聖馬太》則在前者的基礎上拓展了構圖的表現力和線條的流動感。聖馬太的形象被裹挾在如風的線條中,仿佛在瞬間體悟於聖靈的引導。雖沒有查理曼福音書的寫實,但畫面的感染力卻勝於前者。加洛林文藝復興將北歐的日爾曼精神和地中海的古羅馬文明成功地融為一體,蠻族的裝飾圖案給西方中世紀藝術發展以新的啟迪。諾森伯里亞著名的《林迪斯法恩福音書》中精妙的插頁讓人嘆為觀止。十字架纏繞著龍蛇構成的繁複花邊,盤繞糾結的形狀讓人眼花繚亂,但各種圖案卻呼應一致,設計和色彩相互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