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菊賢

丘菊賢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隆文鎮文普村人,國內著名客家學者。1952年考入河南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教過中學,後調入河南大學,從事歷史學教學和史學研究,並任職於《史學月刊》雜誌社和河南大學出版社,喜愛研究中國歷史的他在1988年出版了《中華都城要覽》一書,受到學術界好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丘菊賢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梅州市梅縣區隆文鎮文普村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河南大學
人物歷程
“我開始客家問題的研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那時世界華人、華僑掀起了尋根熱潮,姓氏文化研究、客家問題研究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課題,我自己是客家人,而客家人的主流又來自中原,所以,我在河南首先發起了客家問題研究活動。”從此,丘教授致力於客家問題研究,先後編輯出版了《客家歷史與傳統》、《漂洋過海的客家人》兩本專著,《黃河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源頭》等多篇論文被國內外報刊轉載。
丘教授在客家研究方面的才能與成績,讓河南大學非常重視,開出非常好的條件希望其退休後能繼續留在學校,但丘教授謝絕了。“1989年的時候,梅州市創辦客家聯誼會,特邀我參加,當時梅州市市志辦公室主任、梅州市客聯會會長黃鈺釗跟我說起梅州在客家研究方面人才奇缺,動員我退休後回家鄉參與客家文化研究。”丘教授告訴記者,1992年退休時,他發現梅州客家研究的氣氛很濃,有良好的研究平台,所以他決定舉家回梅定居。
筆耕不輟,十六載成就累累碩果
回梅後,丘教授先後受聘於梅州市志、梅州客家聯誼會、客家研究會、梅州僑辦,先後任《梅州市志》、《客家大觀園》、《梅州市華僑志》副主編,並受聘為中原客家研究會、江夏文化研究會顧問和梅州客聯會客研副會長,全力進行客家研究。
“甘於淡泊,是古今文人之風。物質生活不富裕,就以豐富的精神生活來彌補。人各有志,既然選擇了學術事業,餘生只能拼搏。”在退休後的16年中,丘教授的日常生活圍繞著考察、研究和寫作轉。客家研究不僅要收集資料,還要進行田野調查,對客家人居住的村莊,各姓氏的祠堂進行實地考察,為了研究課題,70多歲的他還親自到西川、江西、福建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考察。查閱考證舊族譜是個很費時的工作,不僅要採訪族譜的知情老人、查閱地方歷史資料,還要認真查看每一頁族譜。老舊發黃的族譜有種“異味”,聞者莫不掩鼻避開,但他卻能連續幾個小時看得津津有味。編寫書籍審核文章責任很大,有時為了一個疑問,需要查閱很多書籍來考證,家裡資料不足,他就騎車到各大圖書館查資料。他不會用電腦,只能用手寫稿,寫得久了手指生痛,但他仍然堅持,直至書稿完工。他還經常為各地報刊寫客家文化論文,2001年,第六屆國際客家學研究會在福建龍巖召開,會議向他約稿,因時間緊迫,他用3天時間撰寫了約萬字的論文交付會務組,論文完成後,他累出了病。
十幾年的筆耕不輟,換來了累累碩果,丘教授不斷有論著、文章在國內外的報刊雜誌發表。最近三年,他每年出一部書,被學術界人士廣為稱讚。1999年出版的《客家綜論》、2000年出版的《梅州客家研究大觀》、2001年出版的《韓素音研究論文集》、2005年編寫的《世界客家》(第2卷),發行國內外,被學術界行家們認為是腳踏實地的論著,此外,他還協助編輯出版了《梅州市志》、《客從何來》、《客家人文》、《梅州華僑志》等,個人傳略收入《中國出版家人名詞典》和《河南社會科學家詞典》等書中。
心力不足,希望客家研究後繼有人
去年12月,丘教授編寫的《中華丘氏古今人物簡傳》出版,因編寫該書時用腦過度,至今身體都不好。為了使他的身體早日康復,家人開始嚴格控制他看書、寫作的時間。丘教授感嘆地說,梅州的客家研究剛剛起步,需要大量的客家研究人才,但如今老一輩的專家學者年事已高,大都已“息耕”,年輕一輩中喜愛並有心致力於客家研究的太少了,形成青黃不接的局面。“我曾與幾位客家學者一起在報刊雜誌中發表文章,呼籲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培養客家研究的接班人。我自己也儘量在歷史系學生中挑選有這方面才能的學生加以培養、鼓勵,希望他們能熱愛客家文化,參與客家文化研究。歷史系研究生撰寫畢業論文時,我也儘可能鼓勵他們以客家文化為選題,並儘量為他們提供寫作資料。”他坦言,自己身體一年比一年差,如今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但還有書稿沒有完成,希望能物色到接班人,完成他沒有完成的論著,為客家研究再盡一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