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比特的勝利

丘比特的勝利

卡拉瓦喬的這件作品是應義大利貴族休斯迪尼亞尼侯爵的委託而創作。這件作品的主人翁怎么看都是一位普通人家的頑皮小孩,他全身赤裸,嬉皮笑臉。作者運用很強的光把丘比特突出出來,使小男孩的形體顯得極為真實。特殊的明暗光影法把多餘的東西隱進陰影之中,使構圖變得簡潔、單純。這種強調明暗對比的畫法,是卡拉瓦喬獨創的技法,對後世的繪畫具有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丘比特的勝利
  • 國家:義大利
  • 作者:卡拉瓦橋
  • 性質:遊記
  • 年份:1590
作品介紹,作者介紹,

作品介紹

《丘比特的勝利》又名“愛戰勝一切”,畫於1602年,買主是德爾?蒙泰圈子裡的溫琴佐·朱斯蒂尼亞尼。在那個精神被禁錮的年代,這幅畫一完成就被認為是一幅大逆不道的作品,以至於收藏它的人不得不將它藏在自己臥室的暗牆裡,不敢拿給別人看。然而,卡拉瓦喬帶來的激進的自然主義,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確的觀察和生動甚至充滿戲劇性的明暗對照畫法,卻像是鴉片,讓人沉溺、愛不釋手。在卡拉瓦喬看來,這種風格是達到真實性和靈性的工具。
《丘比特的勝利》是一幅非宗教作品。畫面中的丘比特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小少年模樣,他的左腿搭在台邊,左手背在身後,右手握著箭,快樂地肆無忌憚地壞笑著。在少年右腳旁的地上,滿是被他破壞掉的物品:各種樂器、樂譜、曲尺、書本等等。畫面中場景的布置,一如畫作標題所示,充滿象徵的意味。作家仿佛通過它在告訴人們,人類只需要服從於自身的欲望,而不必遵守任何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約束。在畫家看來,愛是人的一種肉體需求,雖然它是世俗的,但卻有強大的征服力,它的能量遠高於那些虛偽與繁瑣的所謂知識。
《丘比特的勝利》構圖簡潔,色彩亮而明快。近似於天光的光線從左側投射進來,畫中少年的形象在強烈的明暗對比中越發凸顯。強光下所產生的對比效果,可以將不必要的細節隱匿於暗影之中,從而突出所表現的主題。畫中除了少年的身體,其他物品(包括少年身後的一對翅膀)幾乎都是無色彩的明暗色階。這樣的處理手法,更強調了畫面的象徵寓意:與人自身的單純的欲望對比,其他事物都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畫中的丘比特顯得極為真實而活潑,形態自然清新,處處洋溢著一種親切感。但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個身體全裸,隨意微笑著,腳踩戰爭與和平的象徵物的少年,完全顛覆了愛神的形象,因此難以接受。
17世紀早期的一本回憶錄里,提到《丘比特的勝利》中的模特被稱為“切科”,這是“弗朗西斯科”這一名字的暱稱。由此推斷,丘比特的模特可能是弗朗西斯科?伯內利,他在1610年至1625年間,被看作藝術積極分子,人以稱“卡拉瓦喬的切科”。
人們很難接受《丘比特的勝利》的原因,除了畫中表達的戲謔,還有作品強烈而又曖昧的現實性。畫布上的天使背著像舞台道具一樣的翅膀,於是“丘比特”同時又讓人不得不聯想到切科,懷疑這是一幅人物肖像畫。其實這種戲謔在卡拉瓦喬之前的作品中已有觸及,他筆下的聖母既是基督之母,又是做模特的羅馬高級妓女。愛神丘比特在卡拉瓦喬筆下只是一個調皮的少年,而聖母馬利亞在他筆下同樣能變成一位“粗野的自然人”,這種明顯缺乏美化的手法自然受到很多人的攻擊。
對藝術的異類靈感和對自己信仰的堅持,讓性格倔強的卡拉瓦喬和他的異己們開始了不停的決鬥。

作者介紹

【義大利】卡拉瓦橋
卡拉瓦喬是盛名卓著的義大利畫家,同時也是個充滿叛逆精神的藝術家。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如千年佳釀一般讓後人沉醉。1590年,他隻身來到羅馬尋找自己的藝術夢想。此後10年間他一直默默無聞。1600年,27歲的卡拉瓦喬突然在羅馬藝術圈中名聲大噪,他度過了人生較為穩定的幾年,創作出一系列成功作品,其中就包括《丘比特的勝利》。
這位盛名卓著的義大利畫家,從1593年到1610年,足跡遍布於羅馬、那不勒斯、馬爾他和西西里等眾多地方或國家。他的一生充滿神秘,其危險而豐富的經歷如千年佳釀一般讓後人沉醉。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羅馬貴族們在這幾十年里從沒間斷過巨大教堂和宏偉宮殿的建造。為了對宗教改革派的勢力進行削弱和回擊,反對派們必須尋找更多的正統的宗教藝術來作為他們思想上的利器。在前一個世紀,主導著羅馬藝術節的是不追求平衡只講究形象張力的風格主義。但這時,戲謔的風格主義明顯地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他們需要的是一種激進卻帶有傳統色彩的新風格,而卡拉瓦橋尊重物理觀察和擅長明暗對照的畫法正中下懷。
1590年,他隻身來到羅馬尋找自己的藝術夢想,此後十年間一直默默無聞。1600年,27歲的卡拉瓦橋突然於羅馬藝術圈中名聲大噪,開始一直是貴人相助,不愁佣金和資助。開始的兩年,他在這裡度過了人生較為穩定的幾年,創作出一些列成功作品,其中就包括這幅油畫《丘比特的勝利》:它大約作於1601年左右,長為154厘米,寬為110厘米。畫面中的丘比特顯得極為真實而活潑,形態自然清新,處處洋溢著一種毫不生疏的親切感。丘比特手拿弓箭,腳下踩踏著象徵著戰爭與和平的藝術象徵物。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個身體裸體、隨意微笑的少年完全顛覆了愛神的形象,因此很難接受。然而對於一幅藝術品來說,這樣的結果反而是一個好的兆頭。相傳,這幅非宗教作品裡的模特就是“卡拉瓦橋的切科”,他全名叫弗蘭西斯科·伯內利,是當時的一個藝術積極分子。
愛神丘比特在卡拉瓦橋筆下只是一個調皮的少年,而聖母瑪利亞在他筆下同樣能變成一位“粗野的自然人”,這種明顯缺乏美化的手法自然受到很多人的攻擊和嘲弄,於是性格倔強的卡拉瓦喬和他的異己們開始了不停的決鬥。
1606年,在爭鬥中卡拉瓦橋殺死了一個極有身份地位的年輕人,面對死者家屬重金懸賞兇手的舉動,他隻身匆匆逃離羅馬,前往那不勒斯。在這裡,他受到了科隆納家族的保護,並接到了教會多次的重要委託,由此誕生了《聖母玫瑰經》和《仁慈七行》兩幅巨作。
雖然在那不勒斯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羅馬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帶罪潛逃的陰影始終讓他不能安寧。於是1608年,他決定去往馬爾他,渴望得到騎士團首領阿羅夫·德·維格納科特的賞識和庇護,並能因此得到羅馬方面對殺人一罪的赦免。維格納科特很欣賞卡拉瓦橋,不但吸納他為騎士團團員,還讓他兼騎士團官方畫家一職。在這裡,卡拉瓦橋完成了巨幅的《正被砍頭的施洗聖約翰》(他惟一簽名的作品)和《阿羅夫·德·維格納科特及侍從的畫像》以及其他騎士團首領的畫像等作品。
在顛沛流離中,卡拉瓦橋的繪畫水平層層提高,一步步地與當代畫家拉開了距離。但是,他暴躁的性格卻絲毫沒有改變。1608年末,他不僅羞辱了一位騎士,並與之發生了正面衝突,結果導致這名騎士身受重傷,而這位名聲顯赫的繪畫大師被以“可憎、墮落”的罪名逐出了騎士團。
卡拉瓦橋又回到了那不勒斯,此時的他覺得科隆納家族的保護才是最最安全的,他接連畫了《聖彼得的否認》、《施洗約翰》、《聖烏爾蘇拉殉難》、《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和《聖烏爾蘇拉殉難》。他的風格繼續朝著未知的方向前進,但他的生命卻在朝著末日逼近。在那不勒斯,卡拉瓦橋遭遇了一群陌生人的襲擊,頭部受了重傷。在這幅《施洗約翰》中 ,畫中盛在盤子裡的頭顱正是卡拉瓦橋自己的,這似乎是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不久之後的結束。
為了求的羅馬紅衣教主的原諒,卡拉瓦橋不得不將《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一畫送給紅衣主教的侄子、狂熱的藝術愛好者希皮奧內·博爾蓋塞。1610年夏天,羅馬當庭頒發了給這位“羅馬最著名畫家”的赦免狀。7月份,卡拉瓦橋給紅衣主教希皮奧內帶了三幅畫作為禮物乘船接受赦免狀。然而這次出行,他再也沒能回來。既沒回到他一生鐘愛的羅馬,也沒回到能給予他安全的那不勒斯。7月18日,卡拉瓦橋在托斯卡尼區格羅塞圖附近的埃爾科萊港死於一場熱病。他苦難的一生結束了,年僅31歲。
卡拉瓦橋的藝術生命並沒有因一場熱病而隨之結束。在他去世後,他的繪畫風格形成一個龐大的卡拉瓦橋流派。無論是同時代的畫家喬瓦尼·巴廖內、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還是下一代的卡洛·薩拉切尼、巴爾托洛梅奧·曼弗雷迪和奧拉齊奧·博爾詹尼,都深受其影響,並成為卡拉瓦橋流派的代表人物。甚至,連卡拉瓦橋做過短暫停留的那不勒斯,也出現了著名的那不勒斯卡拉瓦喬畫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