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海上的幾次經典戰役進行了詳細的進程描述和客觀的專業點評,可讀性很強,信息量很大。《世紀海戰》選取的海上戰役是被無數次解讀過的經典,但讀起來還是能夠得到很多不同的東西。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紀海戰
- 作者:吳純光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5078725
- 外文名:The Sea Battles of the 20th Century
-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 頁數:300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部反思海上中國之路的醒世力作!
“由於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被擊敗,世界變得更好了。日本和美國的年輕人不再相互殺戮……作為10孩子父親和21個孩子的祖父,我可以表明,我很高興戰爭這樣結束。”
《世紀海戰》由吳純光所著,堅持專業、客觀地講述每段歷史!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01圍殲納粹王牌戰艦
02航母威震塔蘭托
03成功的戰術與失敗的戰略
04馬來亞海戰
05中途島海空大戰
06瓜島的腥風血雨
07航母首次大比拼
08大反攻的序幕
09突破“太平洋的防波堤”
10雷伊泰灣海上大拼捕
11“破門之戰”
參考文獻
序言
海軍是伴隨著海洋貿易和海權爭奪產生的,而海權產生的根源是海洋國家間由貿易開啟的經濟利益衝突。因為以海上貿易興國的國家特別厚愛自己的海上通道,也非常珍視自己的貿易市場和商業利潤。當同一通道上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主人的時候,一種本能的要求便呼之而出——控制海上通道,占領貿易市場,同時阻止他國的控制和占領。這是國家權力的必然要求。
權力屬於政治範疇,而政治是充滿著暴力的。於是,一些商船開始載上軍隊,以保護自己的海上貿易、控制海上通道、占領彼岸市場,從而保證商業利潤的實現。海軍及其主戰裝備——艦艇便由此誕生了。此後,許多海洋國家為了自身經濟、政治利益的實現,不遺餘力地發展海軍,並運用它去控制海洋、拓展海權,從而牟取更大的利益。這就是當今世界海上強國走過的一條共同的發展道路。
最早選擇海上霸權道路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接著是率先走上工業化道路的英國。而且英國後來居上,它以堅船利炮為後盾,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實現了“日不落”帝國之夢想,而當今世界的海上強國美國、前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和日本又紛紛超越了英國,它們的海軍發展壯大之路,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海軍是國家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必不可少的政治工具,也是外交的重要支柱。海軍的天性中就具有高度的戰備狀態和機動性,能於短期內在選定的大洋海區集結起自己的實力。而且,世界上的大洋是各國共享的公海,任何一國的海軍不用害怕違反國際法,也不用擔心遭到他國的譴責,便能調動和集結兵力對他國形成威懾。因此,海軍建設歷來是國際政治鬥爭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海軍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往往成為霸權國家手中揮舞的“大棒”。
已經過去的20世紀是充滿戰火硝煙的百年,特別是法西斯軍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為了爭霸制海權,挑起了一次又一次跨海越洋的海上征戰,給20世紀人類的精神和肉體造成了極大的創傷。認真總結和分析20世紀的百年海上爭戰史,對於我們預測21世紀海上安全形勢,深刻理解和把握近海積極防禦戰略方針,更好地維護祖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履行捍衛國家海洋權益的使命,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啟示意義。
戰爭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怪胎。它在破壞資源,毀滅人類的同時,卻又對歷史的進程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人類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經發生過的戰爭達數萬次。可以這樣說,幾乎沒有哪個時代、哪個地區能避免戰爭的蹂躪,幾乎沒有哪一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烈火的考驗。
20世紀之初爆發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34個國家、占人類67%的人口捲入了戰爭的漩渦,‘7000萬人走上了戰場,3000多萬人傷亡。20年後,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把61個國家、17億人推入了戰爭的火坑,導致5000多萬人喪生。
兩場世界大戰,都是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企圖稱霸世界、稱霸海洋引發的。這兩場戰爭書寫了人類海戰史上最激烈、最殘酷的一頁,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至今想來還令人心悸。
進入20世紀以來,占地球總面積不到30%的陸地逐漸被瓜分完畢,陸地資源逐步趨向枯竭。所以,一些已開發國家都把注意力轉向海洋,並企圖利用各沿海開發中國家科技落後、生產力低下、海軍兵力鞭長莫及之機,通過其高技術優勢和強大的海上力量來加速掠奪、開發和利用海洋,以實現其經濟騰飛的戰略目標。
海洋的開發熱使世界進入了海洋權益鬥爭的新時期,海洋已經成為國際經濟、政治、軍事鬥爭的重要場所和空間。國與國之間的陸上疆界之爭一般屬於雙邊之爭,而海洋之爭往往涉及多國多邊的爭吵與衝突。因此,海洋權益的爭奪往往更容易演化成全球性的危機。對3海里領海線的國際法則提出疑問後的第18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23年後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雅爾達協定的簽署、聯合國的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出現,表明世界強國之間對海洋權益的爭奪一刻也沒有停止。已開發國家利用其高科技優勢,率先向海洋進軍,頻繁爭占、搶奪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海洋島嶼和資源,由此引發的戰爭時刻威脅著人類的安全。
1945年,美國總統杜魯門以法律的形式公布美國聯邦《大陸架公告》,宣布:“處於公海下、但毗連美國海岸的大陸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資源屬於美國。”接著歐洲、拉美、亞太各國都仿效美國的做法,將250海里的海底資源置於本國的主權範圍。到1958年的聯合國第一次國際海洋法會議,有35個國家宣布了自己的大陸架,還有一些國家提出將自己的領海主權範圍擴大到200海里。
1982年4月召開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以130票贊成、17票棄權、4票反對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首次以國際法的形式,對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等作了具體規定。領海,是指沿海一國的海岸或內水、受國家主權支配和管轄的一定範圍海域。國家主權不僅及於此海域,而且還及於此海域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條指出:“每一個國家有權確定其領海的寬度,直至從按照本公約確定的基線量起不超過12海里的界限為止。”這就明確規定了領海的最大寬度為12海里。毗連區,是指毗連領海並由沿海國家行使海關、財稅、移民和衛生等管轄權的一定寬度的海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3條規定:“毗連區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得超過24海里。”也就是說,沿海國家對12海里領海以外的12海里,仍然擁有行使海關、財稅、移民和衛生等管轄權。專屬經濟區,是指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區域。其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不超過200海里。沿海國對此海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享有主權。上述種種規定,將地球上36%的公海變成了沿海各國的專屬經濟區,使世界公海縮小了1.3億平方公里。
從理論上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出台,以國際法的形式界定了沿海國家的海洋權益,將大大有利於世界海洋爭端的和平解決。然而,讓人不可理解的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出現,並沒有平息海上爭端和海上爭戰。因為,隨著科學的發展,海洋開發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使沿海國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去理解有關條文,通過不同的測算方法儘可能擴大自己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
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義大利、印度、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認為,可以按照海洋法公約將200海里大陸架自然延伸到350海里,這樣它們的經濟區就達到了350海里。美國由此獲得的海洋國土管轄權比它的本土還要大40萬平方公里,其陸海總和的國土面積達到了1900萬平方公里。但那些大陸架較短的國家,和鄰國隔海較近的國家,它們的專屬經濟區交叉重疊,有的還不足200海里。
一些國家精明地鑽國際海洋法中有關群島制度的空子,占據、加固遠海荒島就等於擁有15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它們舉著島嶼同陸地領土同樣重要的牌子,先入為主,占為己有。
以美國為代表的英、法、日、德、意等已開發國家,以強大的海軍實力為後盾,在全球的海域內跑馬占地,在各戰略要地部署海空重兵,準備隨時控制重要海區和他國經濟命脈。某些國家公然掠奪他國的海洋資源、侵占鄰國的海洋島嶼,有的甚至不惜以戰略威脅、軍事衝突甚至局部海上戰爭為代價,達到爭得海洋權益的優先和主動地位。據統計,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有關海域劃分的糾紛大概有370多處,複雜得使任何國際組織都難以協調和控制。
已經送走的20世紀是海上爭奪戰空前激烈、頻繁發生的百年。拋開20世紀前50年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不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50多年的時間內,以爭奪海上霸權和海洋資源為目的的局部的地區衝突和海上戰爭也幾乎從未間斷過。據統計,在此期間,有近百個國家先後捲入到150餘次軍事危機、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之中。這些戰爭的戰火或是直接從海上燒起,或是從陸地引發,接著猛烈地燃燒到海洋。也就是說,在本世紀後50年發生的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中,與海洋有關的、有海軍參加的戰爭與衝突占有很大的比例。廣闊的海洋上一度戰機轟鳴,艦炮怒吼,飛彈橫飛……
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把“不戰而屈人之兵”看做是戰略的最高境界,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軍事威懾。海軍無疑是具備這種世界性的軍事威懾力量的。一支強大的陸軍只能保持對鄰國的威懾力,因為陸軍不能隨便越過別國領土去攻擊另一個國家。而海軍艦船能在附近沒有基地的情況下發揮遠洋作戰功能,也就是說,海軍可以遠離本土越洋去攻擊他國。在和平時期,海軍艦隊可以通過國際性互訪、聯合演習等非戰爭形式開展國際間友好往來,以顯示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進而達到保衛海洋權益免受侵犯、海洋資源免遭掠奪、海上通道免受騷擾的目的。
由於海軍的機動性強,具有遠洋航行和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比如當年荷蘭、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海上強國都是依賴強大海軍開拓海外殖民地的。20世紀90年代海上強國發動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也進一步證明了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
仔細觀察中國的版圖可以發現,除北方外,四周均受到高山和大海的特殊保護。在沒有軍艦和飛機的古代,太平洋、喜馬拉雅山、崑崙山便是入侵者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或許正因為如此,中國自古就沒有像英國那樣重視發展海軍,致使在鴉片戰爭前尚未建成一支國防意義上的海軍。這種天然的安全環境,使中國古代的國防失去了海防的功能。當西方的炮來到中國東大門時,中國人卻不能在海上同侵略者交戰,等待我們的只能是喪權辱國的命運。
在21世紀的戰場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將不是一國陸軍的數量及其傳統作戰能力,而是該國的海軍及其所擁有的現代作戰能力。建立在衛星監控技術基礎上的海上遠距離飛彈精確打擊和準確攔截技術,是現代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擁有強大海軍和高科技作戰手段的美國,不就是通過遠距離的海上立體戰爭襲擊利比亞、教訓伊拉克、轟炸南聯盟的嗎?這一切難道不是最好的例證嗎?
我國是瀕海大國。海洋維繫著我們民族的安全與發展。歷史上,因為海防薄弱,我們曾經備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辱。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核心的毛澤東雄才大略,他通過對中國百年來備受帝國主義侵略凌辱的歷史總結,深刻認識到侵略者大都是“從海上來”,於是他在建國之初就提出“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他還反覆強調,要根據工業發展的情況和財政情況,有計畫地逐步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並對海軍的各項建設給予了很大支持,使我們在一個不長的時期內就形成了從海上到空中、從水面到水下、從海島到海岸的較為完整的防禦體系,為海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海軍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重要指示,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支“精幹、頂用”的海軍,規定了海軍的防禦性戰略,對海軍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應當說,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和建設,我們的海軍同過去相比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按照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捍衛國家統一、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使命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同世界強國的海上力量相比,則差距更大。
進入21世紀,中國若不能建立起海上和空中進而達到外層空間的相對優勢,就難以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正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筆者通過對20世紀海上爭戰歷史的簡要回顧,對百年來世界海上強國崛起的歷史及其經驗進行思考,其目的就是讓我們從中探索為我國長期穩定發展創造安全環境的基本道路,以避免重蹈被動挨打的歷史覆轍。正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就是筆者編寫《世紀海戰》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