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人文庫:心的驅動

世界華人文庫:心的驅動

宋曉亮主編的《心的驅動》內容介紹:世上有一種“作家”,是生活“逼”她非要成為“作家”。她如果不寫,對不起那“生活”,對不起那“時代”,對不起自己飽經憂患的血肉之軀。她,需要噴發,需要為春秋作證,需要把揉碎的生命在文字里鍛造風華。就這樣,一個從山東文登走出的女子,從碾作塵泥的暗香中站起,在北美文壇的陡峭懸崖上步步攀登,她,在野火燎原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終於走到了我們面前,她,就是《心的驅動》的作者——宋曉亮!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華人文庫:心的驅動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286頁
  • 開本:32
  • 作者:宋曉亮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34902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宋曉亮主編的《心的驅動》內容介紹:作為一個變革時代的文學思潮,移民文學的路途還將坎坷漫長。但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朵朵奇異而清澈的長河浪花,毫無疑問地正在為中國文學的洪波巨浪提供著一股來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義無遠弗屆。

作者簡介

宋曉亮,山東文登人。1986年10月移民美國。主要作品:長篇小說《湧進新大陸》(山東友誼出版社)、《切割痛苦》(北京華夏出版社)、《夢想與噩夢的撕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中篇寫實小說《無言的吶喊》(《中央日報》副刊連載);短篇小說、時評、影評、隨筆,散見美國華文報刊。

圖書目錄

親情篇
失去母親的季節
父親為何長壽
再回故鄉不見爹
鞋口兒“文化”
用文字讓舅舅活過來
緬懷恩師李慕良
屬虎的四姐
告慰《龍魂》
倆人一天過生日
感恩節時寫外甥
親情讓我筆耕不輟
生活好轉真明顯,一人一張大胖臉
不甜不強扭
兒子的故事
歡樂的貧窮是美事
留住真實
友情篇
紀念張君秋先生逝世十周年
《延安頌》·鄭律成
毛主席的俄文翻譯一李越然叔叔
鐵哥們兒
含淚的笑
她從五歲走來
留住感動
最後一封信
真情擺在地攤上
看人擁抱
熟人和朋友
面對“二華”
哪兒是娘家
深情淡淡
火紅的回饋
到沙漠裡去理解水的價值
秦川大地育“三琳”
情趣篇
感悟園丁
後院特寫
吃花的小兔子
背影更漂亮
好戰的小蜂鳥
讓動物給欺負了
誰怕誰呀
種菜的說頭
挽住夏天
絕對不歧視
嘿!超級碗
母親節里寫自己
婦女節的“反思”
自嘲篇
甩手大掌柜
奇笨是怎樣煉成的
續寫奇笨一二三
說說乾淨
急診
勸我炒股
新版葉公好龍
我也行過賄
寫作與捉“跳蚤”
社會篇
幸會美國醫生
偷餅乾的富婆兒
一嘴的冠冕堂皇
殺人見血的抑鬱症
今昔大陸人
追憶謝晉導演
午夜鈴響嘆經濟
路遇刺青人
感受男女平等
弄給丈夫看
本待將心托明月
文人“趣事”一二三
中文老師不好當
大地任你忙
越洋電話說什麼
學者交流,交流啥?
接軌甚難
大愛無垠
夾在中美兩國間
為何留在美國
我當“紅娘”
誰害死了她?
牙齒美容
孟母三遷不全對
染髮
名人栽跟頭
為了面子丟面子
主流,非主流
出國,回國
因善良而快樂
後記

文摘

36年前的霜寒楓紅時,母親撒手西去了。天地間沒了老娘親,心中的堅岩即大塊大塊地崩塌了……
我是宋家的小不點兒。從能認出自己母親的那天起,她就是個裹著小腳兒,盤著小纂兒,穿著褡襟衣服的老太太。懂事後,就怕母親會離開我。稚嫩的心,被無形的恐懼罩壓著,透不過氣地焦悶著。我不敢對母親說出心裡話,怕提那個字——死。
母親,走了!1971年5月5日清晨,在北京治病的她要回山東老家了。我撲到母親的懷裡,片刻間,那止不住的淚水,把她老人家剛換上的灰布褂洇濕了一大片。三姐夫使勁地扒開我的手:“火車快開了!”母親扯起衣袖給我擦淚:“別哭壞了身子,又不是再也見不到媽媽了。”真的再也見不到母親了!母親臨終前昏迷了三天,在那彌留之際,母親把屋裡所有的人都當成了亮子。爹說,管他也叫亮子。母親沒能瞑目。爹告訴我:“你媽心裡放不下你呀,亮子!”
母親,盛夏為我搖草扇,嚴冬為我焐被窩兒;亮子都要離家進京了,母親還用白面為我做兒時最喜歡的大燕兒背小燕兒……亮子未給母親送終,那份壓沉心魂的無奈,萬言難書。
36個寒暑,近13000個夜與晝,在失去母親的日子裡,我的心時而酸楚,時而絞痛;但更多的時間,是想著母親的微笑,念著母親的語錄,回味著母親的待人接物。
吃苦遭罪是母親那一代人的共同命運,用文字追記,就得幾十萬幾百萬了。在母親的一輩子裡,她經歷了三次大磨難:父親被日寇抓走,母親用那一雙虎口長小腳,撐起了全家的生機;大姐前夫猝然離世。法庭上,母親搶過大姐夫曾用過的那瓶她給的藥,一口吞下,並直言法官:“我若死了,就算給女婿償命了,要是不死,還我個清白。”四姐因遭人威逼而投水自殺,母親決心要與奸賊對簿公堂,然因雙方勢力懸殊而不了了之。這最後一樁,我親眼目睹了。那種剜肉刮骨的痛,在我童真的心靈上留下了滲血的疤痕。
磨難的利爪並沒抓走母親的原本。她遮著千瘡的背,掩著百孔的胸,奉獻給家人,給親朋,給世間的,仍是皺里蘊著坦蕩,紋里含著慈祥的笑臉。
窗外的紅葉在沙沙作響,它告訴我,母親來了。
母親在為大伯煎藥,幫沒了娘的勇宏絮棉襖,給上門討飯的叫花子熱年糕……
母親在餵雞,在掃地,在擇菜,在曬衣。母親捧著一堆兒剛剝好的花生米,母親端著一大碗冒著熱氣的疙瘩湯,母親捏著半拉兒夾著蝦皮的棒子麵粑粑在等我放學回家……
母親,生命長河上的縴夫;母親,終生不拿工資的勤雜工;母親,見甜就讓,見苦就搶;母親,用那一雙虎口長的小腳為兒蹬著世間路……
艷麗的紅葉間,映出了母親的笑臉。就是這不走樣兒的微笑,給我智慧,給我勇敢,給我越過溝坎、撐起生命支點的力量與信念。P3-4

後記

年初,北京一位好友來信要我出散文集和短篇小說集。她說:“在中國大陸很難看到像你這樣的文字。你的文字應該留下來。”
我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山東人的優點:說實話;缺點:說實話;特點:還是說實話。實話實說:在大陸生活時,秉筆著書,夢裡都不曾出現過。移民美國後,稀里糊塗地邁上了寫作之路的起因是看了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形象地說,影片中,胡玉音、秦書田申請登記和結婚的那一幕,就是生活中的我與我夫。不過,現實中我受的苦比她多。她在分娩時還敢把痛喊出來,可我,因小兒胎盤不正,我大出血1500毫升,人都疼得死過去了,愣是一聲都沒吭。當時,值班護士一會兒說我是蓋世無雙的大英雄,一會兒又說我可能是沒長痛神經。我在心裡說:我活得連牲口都不如。後來。我覺得自己在分娩時的“卓越”表現,該能破吉尼斯紀錄了吧?在女人分娩這個項目上。
像我這樣的人。就是用槍頂著太陽穴,也絕不會向任何權力、權利和勢力租借自己的大腦。每每,秉筆伏案,不論是悲痛篇,逗哏篇,或是批判篇,都在接受著心的驅使,曼的託付。
定居美國24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憶。基本上都留在了張張白紙上。用文字留下會說話的歷史,算是不白來地球一遭啦,咱!
感謝文友陳瑞琳女士出面組稿,感謝李峰先生耗時費心為我編輯。感謝為文學付出的真文人,有你們真好!
2010年6月28日於美國印第安納州

序言

當今世界,東西方的文化融合己成為21世紀的主旋律。縱觀全球,正是因為移民浪潮的歸去來兮,一個民族才得以迅速吐故納新,在交流與磨合中不斷強大。
中國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為艱難而曲折,更伴有恥辱的血淚。追溯華語移民文學的歷史,以北美為例,最早有書面文字記載的是19世紀中葉的詩歌和民謠,代表作為張維屏的《金山篇》(1848—1852)和黃遵憲的《逐客篇》(1882—1885)。前者描述了早期華人美好的美國夢,後者表達的卻是美國夢在現實中的幻滅。到了20世紀初,人們認為庚子賠款中旅美小留學生容閎寫的《西學東漸記》為最早的華語留學生文學。再後來,出現關於海外華工的文字記錄是1905年由上海集成圖書公司出版,作者化名為溯石生的《苦生活》,被稱為是“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另一部晚清域外題材的小說《黃金世界》,1907年刊登在《小說林》雜誌上,描寫的是旅美女工的慘狀。再後來,便有吳研人的《劫與灰》,寫的是“賣豬仔”到國外又回到家鄉的慘痛經歷。以後人們在美國“天使島”的牢房牆上發現了許多用中文寫下的詩文,成為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發。
“五四”運動之後,雖然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移民文學,但當時的國內文壇卻已有相關的域外題材的優秀作品問世,如詩人聞一多的《洗衣歌》,老舍先生的《二馬》,蔣夢麟的《西潮》以及郁迭夫的留日小說等等(20世紀40年代又有錢鐘書寫的《圍城》)。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大規模的海外留學浪潮。當年留學歐洲的作家有:徐志摩、老舍、巴金、林徽因、蘇雪林、凌叔華、陳西瀅、戴望舒、許地山、錢鐘書等,他們不僅在海外有精彩創作,而且從歐洲帶回了寫實主義、浪漫主義和人道主叉。當年留美的作家則有:胡適、林語堂、粱實秋、冰心、曹禺、聞一多等。胡適從西方拿來的新文化,正感應著“五四”時代“民主”與“科學”的呼喚,他的哲學和文學思想整整影響了一個世紀。構成現代文學的另一批重要作家就是當年的留日學生,他們是魯迅、郭沫若、周作人、郁達夫等,海外生涯及創作時於他們的意義無疑是討論中國現代文學精神源頭的重要起點。
海外的華文文學創作,直到20世紀中葉才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規模和聲音。以北美地區為代表,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不少從中國出來的留學生,學有專長卻家國如夢,筆力雄健且思慮沉重,當時由林太乙主編的《天風》雜誌上發表了不少留學生的作品,主題多徘徊在“去”和“留”的掙扎,可說是海外“留學生文學”的初試啼聲。
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國台灣掀起“出國潮”,湧出一批年輕而成熟的作家,於是有了以於梨華、白先勇、歐陽子等為代表的“紐約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現出留學生文學所具有的基本特質:在“無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與抗拒”的文化衝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同時在事業、國家、愛情、婚姻的漩渦中走到了移民文學的前沿,並創造了海外華語文學的第一個高峰。
與此同時,以舊金山“天使島詩文”為發軔而形成波瀾的“草根文學”也成為美華文學的重要一支。其特質就是表現幾代海外華人特別是底層的華人在美國的拼搏中所經歷的血淚悲歡,以黃運基為代表的“金山作家群”的創作,既與60年代勃興的台灣“留學生文學”浪潮中所描寫的中國知識分子漂流異域的那種“離根的鄉愁”有精神內涵上不同,也與後來80年代興起的新一代移民文學中“自我放逐”的文化挑戰迥然有異。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海外“新移民文學”逐漸成長壯大,尤以北美文壇陣容最為強大,被譽為是“美華文學的第三次浪潮”。據統計,從1978年到2007年底,中國大陸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迭121.17萬人,可謂百萬大軍乘桴于海,移植在異國他鄉。他們帶著自己紛繁各異的經歷和滄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撲入這全新的國度,其感覺之敏銳可謂紛紜複雜、跌宕起伏,或許是時代的變化,或許是|心智的成熟,比諸上一代作家,在洶湧而來的美國文化面前,他們顯得更敏感更熱情,同時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辯精神。他們減卻了漫長的痛苦蛻變過程,增進了先天的適應力與平衡感;他們濃縮了兩種文化的隔膜期與對抗期,在東方文明的堅守中瀟灑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們中很快就湧現出一批有實力、有創建的作家和寫作人。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聞到東西融合的氣息,也能觀覽到“地球人”的視野與感覺。
毫無疑問,經過近30年來的努力,新移民文學的創作在海外的華文文壇已經占據著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這是一群非常奇特的作家:職業各異,貧富不均,不為名利,只為靈魂。從雪山腳下的瑞士小鎮,到鬱金香盛開的荷蘭都城;從北國楓葉的加拿大,到墨西哥灣環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華人打拚的地方就有漢字創造的文學!文學,真正是一種最奇特的生命。有靈魂的地方它就會發芽、生長、結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戰的土壤,文學則更頑強地為歷史與現實留下一叢叢鮮活迷人的奇葩。
縱觀海外新移民文學的創作,先是有上世紀90年代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北京人在紐約》為代表的草創發軔期。90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蘇煒、閏真等為代表的“大陸留學生文學”為先聲,之後有嚴歌苓、張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誕生,海外新移民文學開始向縱深發展。到了21世紀初,無論是生活積累的廣度和深度,還是表現在文學精神的覺醒與升華,海外新移民文學開始具有自己成熟的個性並出現其代表性作家。
除了小說創作上的突出成就,海外的移民散文也收穫甚豐。可以說散文隨筆的創作在海外擁有著最廣泛的作者和讀者群。由於海外生活天地的寬闊和情感的自由,抒寫性靈的文字就尤其精彩紛呈,作家們不拘泥在鄉愁的懷戀和精神上的何去何從,而是在極其縱橫深入的領域表達自己獨特的中西文化的認知和探索。
這套《世界華人文庫》,首批推選的作家以北美文壇為聚焦點。書目包括:王鼎鈞、劉荒田、張宗子合著的《小品接龍》;陳瑞琳編著的《當代海外作家精品選讀》;少君的《人在旅途》;施雨的《歸去來兮》;宋曉亮的《心的驅動》;融融的《感恩情歌》;陳晚的《美國男女》;依娃的《我的鄉村》;冰清的《美味人生》;王威的《紐約手記》等,可說是海外移民生活多方位的呈現。
回首百年滄桑,縱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獨,百年收穫。海外華文文學的歷史長河對外是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戰”、“交融”狀態中遞進成長,對內則繼承了“五四”新文化所開創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貴,首先在於解放心靈,卸下了傳統意識形態的重負,因此能坦然面對外部世界,並冷靜地回首歷史。這些作家,不僅僅是要告別“鄉愁文學”的囹圄,更有對“個體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歷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國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學。
曾幾何時,中國白話文學的發展在歷經了一個世紀的滄桑巨變之後,隨著滾滾分流的炎黃子孫,呈現出色彩絢爛獨特的區域性創作特徵。神州本土文學的發展,在豐厚的人文文化積澱下和歷史反思的風暴里聚合成一股鄉土沉重、都市粗糲的文學主流,海峽對岸的文學創作,半個世紀來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文壇上常常是曇花一現、思潮迭換,物質的迅速豐富使作家的筆端無法沉重,而時空的局限又不能真正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難。當我們再把目光移向“東方之珠”時,又會發現香港的文壇則是大都市的情調配合著商業運作的快餐腳步。歷史的發展真是奇妙,正當神州文壇苦求突破、港台文學茫然無歸的時候,人們卻突然發現:執華文母語寫作的移民作家競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現出一派“風景這邊獨好”的盎然生機。
作為一個變革時代的文學思潮,移民文學的路途還將坎坷漫長。但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朵朵奇異而清澈的長河浪花,毫無疑問地正在為中國文學的洪波巨浪提供著一股來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義無遠弗屆。 2010年7月10日於美國休斯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