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好的教育給父母和教師的45堂必修課》是2012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之華。該書主要講述了父母和教室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兒女。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最好的教育給父母和教師的45堂必修課
- 作者:陳之華
- ISBN:9787500692423
- 類別:圖書 > 教育與考試 > 教育理論
- 頁數:176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4-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序言,
內容簡介
給孩子最好的人生
如果《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讓我們領悟到了“什麼才是世界第一的教育”,那么本書則告訴我們“怎么做,才能更接近世界做好的教育”。
令我們不斷反思並付諸實踐去改變的是:為什麼孩子非得這般辛苦的讀書不可呢?他們這么辛苦,一定會過得更幸福嗎?他們這樣又能為自己創造出什麼生活質量?我們這些聰明的族裔,為什麼無法為生活和環境,做出更多的創新呢?
一位最懂芬蘭教育的媽媽給中國父母和教師寫的書,她在書中將“平衡”、“公平”、“公正”又高效的芬蘭教育如數家珍,給所有關心教育的父母、老師、官員,甚至是飽受課業壓力的孩子,一個自我省視、重新思考教育本質的機會。
芬蘭征服世界的“奇蹟教育”
芬蘭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芬蘭中學生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評價為整體表現全球第一
芬蘭的高等教育,幾乎被每一屆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最佳
芬蘭教育以“平等”和“珍視每個孩子”為最大特點
芬蘭教育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理念與方法。
作者簡介
陳之華Yolanda Chen,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旅居芬蘭六年,曾在美國開設個人工作室。西非洲卡拉巴大學藝術系客座講師,擔任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婦女會理事。
現為自由作家與專欄作者,兩個女兒在芬蘭受教數載,著有《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等書。
個人部落格《北國風情》,獲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命記錄”首獎。
圖書目錄
自序 世界最好的教育
前言 回歸自然的教育
第一章 社會價值,是一切的基礎
01 讓所有事物回到根本面
02 醫師和廚師一樣偉大
03 沒有“最好”的大學
04 以最少的力,做最大的事
05 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
06 資優,使別的孩子受挫
07 教育,是給每個孩子的
08 社會不能只看到精英
09 不強調競爭,也能獲勝
第二章 以孩子為中心,是教育的最根本
10 以尊重孩子為考慮
11 公平正義,從小開始
12 任何階段都不能失衡
13 協助孩子選擇未來
14 不要指名道姓No Names,please
15 不為任何測驗做演練
16 爭第一隻是永無止境的數字之爭
17 不對分數推波助瀾
18 讓孩子盡情發揮創造力
第三章 文學、藝術、運動,全方位的學習
19 女兒們的多語言學習
20 母語文學課大家來說故事吧
21 孩子森林找路去
22 游泳課要怎么學
23 在框架中學習,不是真學習
24 舞會
25 音樂課:融入“國際化”與欣賞
26 音樂:“四季”里的“冬”
27 認識空間、環境與建築設計
28 工藝課,自己做外套
29 安娜學苑的“美學周”
30 藝術,動手體驗
31 八年級學生,樂在實習
32 見識Work Practice
第四章 開闊的生命視野,豐富孩子的人生
33 國小校的課堂
34 和學生一起找答案
35 小國的國際視野,從小開始
36 本土化可以這般精彩
37 不說學才藝,是去找興趣
38 芬蘭孩子的興趣真不少
39 公民責任,高於自身享樂
40 品格,來自價值觀
41 考試,是要讓大家都能進步
42 評比,讓未來更好
43 芬蘭人都滿意他的教育嗎
44 和孩子們一起正視問題
45 美麗與哀愁
後記 童話世界的生命期許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芬蘭教育,一本最動人的勵志書
朋友在海外待了六年的兒子,不久前回到台灣念高一,這位一向認真,也樂於讀書的孩子,一年來曾經多次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麼大家非得這樣讀書不可呢?書一定要念得這般辛苦嗎?
他問母親:“你一直告訴我,這所高中的同學都很聰明,是很好的學校,但為什麼有些課,老師根本沒有教我東西就要考試了,所以大家只好到校外補習?”這個孩子也很納悶,為什麼台灣有這么多聰明的學生,卻沒能培養出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他真想知道,身邊這一群又一群聰明絕頂的用功同學,在這種環境下,到底能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什麼未來與願景?
巧合的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對話,出現在2007年10月份的一次酒會上。一位有兩個青春期孩子的芬蘭人(亞洲女婿)對我說,“I think,you guys arecrazy!”因為他親眼看到,太太在亞洲的侄女為了升大學,而必須犧牲芬蘭人視為至寶的夏日假期努力啃書。他百思不得其解,卻又疼惜不已地問了和朋友兒子如出一轍的問題:你們這么辛苦,一定會比較好嗎?你們這樣能為自己創造出什麼生活質量?你們是這么聰明的族裔,為什麼無法為生活、環境等等,做出更多的創新?
朋友在海外待了六年的兒子,不久前回到台灣念高一,這位一向認真,也樂於讀書的孩子,一年來曾經多次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麼大家非得這樣讀書不可呢?書一定要念得這般辛苦嗎?
他問母親:“你一直告訴我,這所高中的同學都很聰明,是很好的學校,但為什麼有些課,老師根本沒有教我東西就要考試了,所以大家只好到校外補習?”這個孩子也很納悶,為什麼台灣有這么多聰明的學生,卻沒能培養出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他真想知道,身邊這一群又一群聰明絕頂的用功同學,在這種環境下,到底能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什麼未來與願景?
巧合的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對話,出現在2007年10月份的一次酒會上。一位有兩個青春期孩子的芬蘭人(亞洲女婿)對我說,“I think,you guys arecrazy!”因為他親眼看到,太太在亞洲的侄女為了升大學,而必須犧牲芬蘭人視為至寶的夏日假期努力啃書。他百思不得其解,卻又疼惜不已地問了和朋友兒子如出一轍的問題:你們這么辛苦,一定會比較好嗎?你們這樣能為自己創造出什麼生活質量?你們是這么聰明的族裔,為什麼無法為生活、環境等等,做出更多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