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經典珍藏館:哥兒
- 類型:英語與其他外語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日語
- ISBN:9787515904191
- 作者:夏目漱石 林少華
- 出版社:中國宇航出版社
- 頁數:278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宇航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文學經典珍藏館系列:哥兒(日漢對照全譯本)》編輯推薦:1.“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帶著濃厚自傳色彩的中篇小說。2.筆鋒犀利,諷刺大膽,日本文學作品中最受歡迎、最為人熟悉的小說之一。3.語言機智幽默,描寫手法誇張滑稽,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兼具江戶文學的幽默情趣、滑稽詼諧的俳諧精神、鮮明的愛憎感情、深刻的揭露性、強烈的戰鬥性、獨樹一幟的風格於一體。4.名家之作,名家譯註,中日對照,注釋詳盡,頁碼標識,方便閱讀,名著典藏!名著名家名譯,日本文學經典讀本,世界文學暢銷珍藏本,權威版本,編校精良,觸摸世界文學殿堂中的最高峰!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夏目漱石 譯者:林少華
林少華,著名文學翻譯家,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為了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高牆與雞蛋》。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樹系列作品以及《心》《羅生門》《金閣寺》《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凡五十餘部。譯文達意傳神而見個性,深受讀者喜愛。
林少華,著名文學翻譯家,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為了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高牆與雞蛋》。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樹系列作品以及《心》《羅生門》《金閣寺》《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凡五十餘部。譯文達意傳神而見個性,深受讀者喜愛。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夏目的著作以想像豐富、文詞精美見稱。《哥兒》《我是貓》諸篇,輕快灑脫,富於機智,是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魯迅
這是一部將日本式的性格,使用日本式的手法描繪出來的作品,描繪了典型的日本人。
主人公的樂天性,他的同情心,他的天真無邪,還有其他人物的日本式的骯髒、氣量狹小、卑劣、軟弱、充英雄好漢,所有這些都的的確確是日本人的真實性格。
——伊藤整
——魯迅
這是一部將日本式的性格,使用日本式的手法描繪出來的作品,描繪了典型的日本人。
主人公的樂天性,他的同情心,他的天真無邪,還有其他人物的日本式的骯髒、氣量狹小、卑劣、軟弱、充英雄好漢,所有這些都的的確確是日本人的真實性格。
——伊藤整
名人推薦
夏目的著作以想像豐富、文詞精美見稱。《哥兒》《我是貓》諸篇,輕快灑脫,富於機智,是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魯迅
這是一部將日本式的性格,使用日本式的手法描繪出來的作品,描繪了典型的日本人。主人公的樂天性,他的同情心,他的天真無邪,還有其他人物的日本式的骯髒、氣量狹小、卑劣、軟弱、充英雄好漢,所有這些都的的確確是日本人的真實性格。
——伊藤整
——魯迅
這是一部將日本式的性格,使用日本式的手法描繪出來的作品,描繪了典型的日本人。主人公的樂天性,他的同情心,他的天真無邪,還有其他人物的日本式的骯髒、氣量狹小、卑劣、軟弱、充英雄好漢,所有這些都的的確確是日本人的真實性格。
——伊藤整
圖書目錄
坊っちゃん
哥兒
哥兒
序言
夏目漱石和他的作品
(譯序)
林少華
除了對職業教師,日本人一般不以“先生”稱呼別人,對文學家也是這樣。但對夏目漱石是個例外,習慣上稱為“漱石先生”,大約同我們中國人習慣上稱魯迅為“魯迅先生”相若。較之客氣,這裡邊顯然含有尊之為師的敬意。實際上,夏目漱石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同魯迅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但魯迅研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屬於顯學。不僅《魯迅全集》被一篇不少地譯成了日文,《故鄉》還被收入了日本中學“國語”(語文)教科書——不知道魯迅先生的日本人估計占不到多數。但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國就沒有那么幸運了(當然箇中原因多多,很難單純比較)。人們或許知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但知道漱石的,除了大學中文、外文系師生和文學愛好者,恐怕不會有多少人。
然而毫無疑問,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一座卓然特立的高峰。他活躍的二十世紀初期(明治與大正之交),日本文壇可謂群星燦爛。就小說家來說就有森鷗外、島崎藤村(亦是詩人)、田山花袋、正宗白鳥、永井荷風等人。但作品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說得誇張些,恐怕唯漱石一人而已。難怪被日本人稱為“國民大作家”,其頭像赫然印在日本千元紙鈔的正面,人們幾乎無日不同這位大作家“打交道”。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一八六七年(慶應三年)生於江戶(現東京)一小吏家庭,十四歲入二松學舍系統學習“漢籍”(中國古籍),浸潤了東方美學觀念和儒家倫理思想,奠定了日後文學觀和人生觀的基礎。寫“漢詩”(漢語古詩)是其終生愛好和精神寄託。“漱石”之名,即出自《晉書?孫楚傳》中“漱石枕流”之句。二十一歲就讀於第一高等中學本科,二十三歲入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英文專業學習。其間因痛感東西方文學觀的巨大差異而陷入極度的精神苦悶之中。一八九五年赴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為日後《哥兒》的創作積累了素材。翌年轉赴熊本縣任高等中學講師。一八九九年赴英國留學三年,學習英國文學和教學法。回國後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中學和東京帝大講授英文,同時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我是貓》,並一舉成名。一九〇七年進入朝日新聞社任小說專欄作家,為《朝日新聞》寫連載小說,一直筆耕不輟,直至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因胃潰瘍去世。是年僅四十九歲。
漱石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並不很長,從三十八歲發表《我是貓》到四十九歲去世,也就是十年多一點時間,卻給世人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作品。他步入文壇之時,自然主義文學已開始在日本流行,很快發展成為文壇主流。不過日本的自然主義不完全同於以法國作家左拉為代表的歐洲自然主義,缺乏波瀾壯闊的社會場景,缺乏直面現實的凌厲氣勢,缺乏粗獷遒勁的如櫞文筆,而大多囿於個人生活及其周邊環境的狹小天地,樂此不疲地直接暴露其中陰暗醜惡的部位和不無齷齪的個人心理,開後來風靡文壇(直至今日)的“私小說”“心境小說”的先河。具有東西方高度文化素養的漱石從一開始便同自然主義文學背道而馳,而以更廣闊的視野、更超拔的高度、更有責任感而又遊刃有餘的態度對待世界和人生,同森鷗外一併被稱為既反自然主義又有別於“耽美派”和“白樺派”的“高踏派”“餘裕派”,是日本近代文學真正的確立者和一代文學翹楚。隨著漱石一九一六年去世及其《明暗》的中途絕筆,日本近代文學也就落下了帷幕。
以行文風格和主要思想傾向劃線,作品可分為明快、“外向”型和沉鬱、“內向”型兩類。前者集中於創作初期,以《我是貓》(1905)、《哥兒》(1906)為代表,旁及《草枕》(1906)和《虞美人草》(1907)。在這類作品中,作者主要從理性和倫理的角度對現代文明提出質疑和批評。犀利的筆鋒直觸“文明”的種種弊端和人世的般般醜惡。語言如風行水上,流暢明快;幽默如萬泉自涌,酣暢淋漓;妙語隨機生髮,警句觸目皆是,頗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之勢。後者則分布於創作中期和後期,主要作品有《三四郎》《其後》《門》(前期三部曲)和《彼岸過迄》《行人》《心》(後期三部曲),以及絕筆之作《明暗》。在這類作品中,作者收回伸向社會的筆鋒,轉而指向人的內心,發掘近代人內心世界的不安、煩惱和苦悶,尤其注重剖析近代知識分子的“自我”、無奈與孤獨,竭力尋覓超越“自我”、自私而委身於“天”的自在和諧之境(“則天去私”),表現出一個作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執著、嚴肅的人生態度。
這裡,從兩類作品中各選一部代表作。《哥兒》通過一個不諳世故、坦率正直的魯莽哥兒踏入社會後同周圍俗物展開的種種戲劇性衝突,辛辣而巧妙地諷刺了社會上的醜惡現象,鞭撻了卑鄙、權術和虛偽,讚美了正義、直率和純真。行文流暢,節奏明快,形象鮮明。通篇如坂上走丸,一氣流注,而寓莊於諧,妙趣橫生,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實為日本近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心》則多少帶有現今所說的推理色彩。“我”認識了一位“先生”,後來接得“先生”一封長信(其時“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講述了“先生”在大學時代同朋友K一同愛上房東漂亮的獨生女兒。“先生”設計使K自殺,自己如願以償。但婚後時常遭受良心和道義的譴責,最後也自殺而死。小說以徐緩沉靜而又撼人心魄的筆致,描寫了愛情與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與道義之心的衝突,凸現了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矛盾、悵惘、無助、無奈的精神世界,同時提出了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這部長篇可以說是漱石最為引人入勝的作品,至今仍躋身於日本中學生最喜歡讀的十部作品之列。說得極端一點,假如沒有《哥兒》和《心》,漱石能否“活”到今天還真是個疑問。
日本小說家中,較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我更喜歡另外兩個人:一個就是夏目漱石,一個是當代的村上春樹。差不多二十年前在北國讀研究生的時候,漱石全集便讀了一集又一集;而村上的小說,近年來則譯了一本又一本。粗想之下,兩人之間雖時隔八十餘年,但確有若干共同點。一是態度的認真與坦誠。兩人都認真對待人生和社會,不偽善,不矯情,不故弄玄虛,不掩飾自己。二是筆調的幽默和機警。一些作品都富於理性的、機智的、有教養的幽默感。外國有人稱村上春樹為“當代的夏目漱石”,想必主要著眼於這一點。三是描寫對象大多都是都市裡的小人物尤其是知識分子,都以傳達其孤獨、無奈、充滿失落感的心態見長,而且兩人同樣是游離於文壇主流而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的作家。
正因為喜歡,多年來一直想將適合日語專業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哥兒》和《心》這兩篇以日漢對譯形式另行付梓。而今承蒙中國宇航出版社好意,終於得遂夙願。人生快事,教師之樂,莫過於此。
關於注釋,主要根據本科二三年級的學力就辭彙和語法之偏難者附以底注。釋義參考了角川書店昭和49年版“日本近代文學大系”之《夏目漱石集》中的注釋和有關辭書,亦多少有我個人的理解。包括譯文在內,未必精當,謹資參考,歡迎指正。
最後我想說的是,此書二〇〇八年出了平裝本,轉眼五年過去。今天您手中的精裝本無論譯註內容還是版式設計都較平裝本有了明顯改進。尤其譯註方面,責任編輯劉東雪的一絲不苟使之避免了不少疏漏或欠妥之處,在此謹致誠摯的謝意。如果說一本書是一隻小船,那么出版社就是一座碼頭。現在,小船終於離開碼頭揚帆起航了。但願這隻小船帶給您一絲驚喜、一分收穫。
2013年3月25日於窺海齋
時青島垂柳初綠迎春花開
(譯序)
林少華
除了對職業教師,日本人一般不以“先生”稱呼別人,對文學家也是這樣。但對夏目漱石是個例外,習慣上稱為“漱石先生”,大約同我們中國人習慣上稱魯迅為“魯迅先生”相若。較之客氣,這裡邊顯然含有尊之為師的敬意。實際上,夏目漱石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同魯迅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但魯迅研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屬於顯學。不僅《魯迅全集》被一篇不少地譯成了日文,《故鄉》還被收入了日本中學“國語”(語文)教科書——不知道魯迅先生的日本人估計占不到多數。但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國就沒有那么幸運了(當然箇中原因多多,很難單純比較)。人們或許知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但知道漱石的,除了大學中文、外文系師生和文學愛好者,恐怕不會有多少人。
然而毫無疑問,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一座卓然特立的高峰。他活躍的二十世紀初期(明治與大正之交),日本文壇可謂群星燦爛。就小說家來說就有森鷗外、島崎藤村(亦是詩人)、田山花袋、正宗白鳥、永井荷風等人。但作品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說得誇張些,恐怕唯漱石一人而已。難怪被日本人稱為“國民大作家”,其頭像赫然印在日本千元紙鈔的正面,人們幾乎無日不同這位大作家“打交道”。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一八六七年(慶應三年)生於江戶(現東京)一小吏家庭,十四歲入二松學舍系統學習“漢籍”(中國古籍),浸潤了東方美學觀念和儒家倫理思想,奠定了日後文學觀和人生觀的基礎。寫“漢詩”(漢語古詩)是其終生愛好和精神寄託。“漱石”之名,即出自《晉書?孫楚傳》中“漱石枕流”之句。二十一歲就讀於第一高等中學本科,二十三歲入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英文專業學習。其間因痛感東西方文學觀的巨大差異而陷入極度的精神苦悶之中。一八九五年赴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為日後《哥兒》的創作積累了素材。翌年轉赴熊本縣任高等中學講師。一八九九年赴英國留學三年,學習英國文學和教學法。回國後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中學和東京帝大講授英文,同時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我是貓》,並一舉成名。一九〇七年進入朝日新聞社任小說專欄作家,為《朝日新聞》寫連載小說,一直筆耕不輟,直至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因胃潰瘍去世。是年僅四十九歲。
漱石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並不很長,從三十八歲發表《我是貓》到四十九歲去世,也就是十年多一點時間,卻給世人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作品。他步入文壇之時,自然主義文學已開始在日本流行,很快發展成為文壇主流。不過日本的自然主義不完全同於以法國作家左拉為代表的歐洲自然主義,缺乏波瀾壯闊的社會場景,缺乏直面現實的凌厲氣勢,缺乏粗獷遒勁的如櫞文筆,而大多囿於個人生活及其周邊環境的狹小天地,樂此不疲地直接暴露其中陰暗醜惡的部位和不無齷齪的個人心理,開後來風靡文壇(直至今日)的“私小說”“心境小說”的先河。具有東西方高度文化素養的漱石從一開始便同自然主義文學背道而馳,而以更廣闊的視野、更超拔的高度、更有責任感而又遊刃有餘的態度對待世界和人生,同森鷗外一併被稱為既反自然主義又有別於“耽美派”和“白樺派”的“高踏派”“餘裕派”,是日本近代文學真正的確立者和一代文學翹楚。隨著漱石一九一六年去世及其《明暗》的中途絕筆,日本近代文學也就落下了帷幕。
以行文風格和主要思想傾向劃線,作品可分為明快、“外向”型和沉鬱、“內向”型兩類。前者集中於創作初期,以《我是貓》(1905)、《哥兒》(1906)為代表,旁及《草枕》(1906)和《虞美人草》(1907)。在這類作品中,作者主要從理性和倫理的角度對現代文明提出質疑和批評。犀利的筆鋒直觸“文明”的種種弊端和人世的般般醜惡。語言如風行水上,流暢明快;幽默如萬泉自涌,酣暢淋漓;妙語隨機生髮,警句觸目皆是,頗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之勢。後者則分布於創作中期和後期,主要作品有《三四郎》《其後》《門》(前期三部曲)和《彼岸過迄》《行人》《心》(後期三部曲),以及絕筆之作《明暗》。在這類作品中,作者收回伸向社會的筆鋒,轉而指向人的內心,發掘近代人內心世界的不安、煩惱和苦悶,尤其注重剖析近代知識分子的“自我”、無奈與孤獨,竭力尋覓超越“自我”、自私而委身於“天”的自在和諧之境(“則天去私”),表現出一個作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執著、嚴肅的人生態度。
這裡,從兩類作品中各選一部代表作。《哥兒》通過一個不諳世故、坦率正直的魯莽哥兒踏入社會後同周圍俗物展開的種種戲劇性衝突,辛辣而巧妙地諷刺了社會上的醜惡現象,鞭撻了卑鄙、權術和虛偽,讚美了正義、直率和純真。行文流暢,節奏明快,形象鮮明。通篇如坂上走丸,一氣流注,而寓莊於諧,妙趣橫生,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實為日本近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心》則多少帶有現今所說的推理色彩。“我”認識了一位“先生”,後來接得“先生”一封長信(其時“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講述了“先生”在大學時代同朋友K一同愛上房東漂亮的獨生女兒。“先生”設計使K自殺,自己如願以償。但婚後時常遭受良心和道義的譴責,最後也自殺而死。小說以徐緩沉靜而又撼人心魄的筆致,描寫了愛情與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與道義之心的衝突,凸現了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矛盾、悵惘、無助、無奈的精神世界,同時提出了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這部長篇可以說是漱石最為引人入勝的作品,至今仍躋身於日本中學生最喜歡讀的十部作品之列。說得極端一點,假如沒有《哥兒》和《心》,漱石能否“活”到今天還真是個疑問。
日本小說家中,較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我更喜歡另外兩個人:一個就是夏目漱石,一個是當代的村上春樹。差不多二十年前在北國讀研究生的時候,漱石全集便讀了一集又一集;而村上的小說,近年來則譯了一本又一本。粗想之下,兩人之間雖時隔八十餘年,但確有若干共同點。一是態度的認真與坦誠。兩人都認真對待人生和社會,不偽善,不矯情,不故弄玄虛,不掩飾自己。二是筆調的幽默和機警。一些作品都富於理性的、機智的、有教養的幽默感。外國有人稱村上春樹為“當代的夏目漱石”,想必主要著眼於這一點。三是描寫對象大多都是都市裡的小人物尤其是知識分子,都以傳達其孤獨、無奈、充滿失落感的心態見長,而且兩人同樣是游離於文壇主流而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的作家。
正因為喜歡,多年來一直想將適合日語專業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哥兒》和《心》這兩篇以日漢對譯形式另行付梓。而今承蒙中國宇航出版社好意,終於得遂夙願。人生快事,教師之樂,莫過於此。
關於注釋,主要根據本科二三年級的學力就辭彙和語法之偏難者附以底注。釋義參考了角川書店昭和49年版“日本近代文學大系”之《夏目漱石集》中的注釋和有關辭書,亦多少有我個人的理解。包括譯文在內,未必精當,謹資參考,歡迎指正。
最後我想說的是,此書二〇〇八年出了平裝本,轉眼五年過去。今天您手中的精裝本無論譯註內容還是版式設計都較平裝本有了明顯改進。尤其譯註方面,責任編輯劉東雪的一絲不苟使之避免了不少疏漏或欠妥之處,在此謹致誠摯的謝意。如果說一本書是一隻小船,那么出版社就是一座碼頭。現在,小船終於離開碼頭揚帆起航了。但願這隻小船帶給您一絲驚喜、一分收穫。
2013年3月25日於窺海齋
時青島垂柳初綠迎春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