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百年經典·世界文學百年經典叢書:戰爭與和平》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主線,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社會生活。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讓他的五百餘位人物來回穿梭其間,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歌頌了俄羅斯人民抗擊拿破崙入侵的人民戰爭的正義和勝利,並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置於戰爭的特殊時代,通過其言行和心理,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百年經典:戰爭與和平
-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 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
- 頁數:325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教育出版社
- 外文名:War and Peace
- 譯者:劉文飛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905300, 7549905304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三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聲
第一部
第二部
序言
托爾斯泰於1828年9月9日生於圖拉的雅斯納雅·波利亞納莊園,幼時便失去父母,在姑媽的監護下成長,接受了典型的貴族式親職教育,16歲時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後又轉至法律系,但因迷戀社交、迷戀哲學閱讀而淡漠學業,終於在1847年退學,回到劃歸他所有的他母親的遺產——雅斯納雅·波利亞納莊園,並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光。1851年,他以志願兵的身份去高加索地區服兵役,參加過與當地山民的戰鬥,兩年之後被提升為準尉。克里米亞戰爭時,他又自願來到塞瓦斯托波爾,在要塞中任炮兵連長,表現十分勇敢。1856年,他以中尉銜退役,此後遊歷了西歐諸國。回到莊園後,他先後進行了一些旨在解放農奴的改革,但因得不到農民的理解而收效甚微。1862年9月,他與莫斯科一位醫生的女兒索菲婭·安德烈耶夫娜·別爾斯結婚,從此過起恬靜、淡泊的莊園式家庭生活,並開始專心致志於《戰爭與和平》的寫作。經過6年艱苦、細緻的創作,《戰爭與和平》終於在1869年問世,並獲得巨大的成功。但在這之後,托爾斯泰開始對生活的意義感到懷疑,對貴族的生活方式感到厭惡,由此開始了漫長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過程。在《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復活》(1889—1899)以及眾多的小說、劇作和論文中,托爾斯泰卓越地表達了他對社會的批判,宣傳了他以博愛和不以暴力抗惡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從而達到了俄國乃至世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頂峰。1910年11月10日,對莊園生活深感絕望的八十餘歲的老人托爾斯泰,終於離家出走,試圖徹底地拋棄慣常的生活。幾天后,老人因在旅途中染上肺炎而病逝在梁贊至烏拉爾鐵路線上一個名叫阿斯塔波沃的小站上。
根據托爾斯泰的遺囑,他的遺體被運回故園,安葬在雅斯納雅·波利亞納的一片樹林中。童年時,列夫·托爾斯泰曾與他的哥哥一同在這片樹林中尋找過傳說中那種能帶來幸福的“綠色魔杖”。如今,走進這座已闢為博物館的托爾斯泰故居,沿著幽深的林中小徑,可以一直走到托爾斯泰的身邊。托爾斯泰的墓上沒有十字架,更沒有任何文字,只有一片萋萋的芳草,但這無疑是一座豐碑,簡樸然而永恆。
僅從小說的題名來看,《戰爭與和平》就是一部史詩。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與和平便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題,如同生與死、愛與恨之於個人生活一樣。托爾斯泰的小說廣泛地描繪了自1805年至十二月黨人起義前夕俄國社會生活的畫面。這裡的“戰爭”,是指1805—1812年間俄羅斯與法蘭西之間斷斷續續的戰爭,直到庫圖佐夫率兵徹底擊退拿破崙;這裡的“和平”,是指這段時間裡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從貴族階級的舞會、出獵,到普通士兵的戰鬥生活和農民的日常勞動。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家庭,青年時代又長期生活在上流社會的社交界中,他寫起這一階層的生活、刻畫起這一階層人士的心理來,可謂得心應手;他刻意接近下層人民,主動地去體驗平民的生活方式,使他又具有了一般貴族所沒有的對人民生活的熟悉和理解。托爾斯泰長期在軍中服役,並擔任過下級軍官,這使他能生動地寫出戰場上的細節,使他能比別人對戰爭及其意義和性質有更深的理解。可以說,無論是對“戰爭”還是“和平”,托爾斯泰在寫作這部巨著前都已經有了深厚的積累和深刻的體驗。他在寫作《戰爭與和平》之前即已創作出的、後為他贏得廣泛聲譽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青年》和軍事題材的小說《塞瓦斯托波爾故事》,就可以分別被視為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方面生活體驗的積澱,是史詩《戰爭與和平》的鋪墊。
《戰爭與和平》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主線,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社會生活。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讓他的五百餘位人物來回穿梭其間,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作者歌頌了俄羅斯人民抗擊拿破崙入侵的人民戰爭的正義和勝利,並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置於戰爭的特殊時代,通過其言行和心理,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說中出現最多的是四大家族以及與四大家族有各種聯繫的貴族人物,他們被作者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為趨附宮廷、投機鑽營的庫拉金家族,他們漠視祖國的文化,在國難當頭時仍沉湎於尋歡作樂;一類是另外三大家族,尤其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安德烈和彼埃爾,是接近人民、在危急關頭為國分憂的人物,他們甚至能挺身而出,為祖國獻出一切。在讚美這一類型的貴族精華的同時,作者也描寫了普通人民中的傑出代表,這些普通的官兵在戰爭中體現出的樸實勇敢、高尚忠誠的品質,與那些身處高位卻卑鄙渺小的貴族統治者恰成鮮明的對比。
《戰爭與和平》對戰爭的大場面描寫是無與倫比的,作家在短短的一兩個章節中,就能將數萬人拼搏的戰場描寫得有聲有色。作家又能在幾段看似簡單的敘述性文字中,準確地描寫出一個個關鍵的政治事件和歷史轉折過程。與此同時,托爾斯泰又能深入進多個人物的內心,讓客觀的歷史畫面描寫與微觀的人物心理歷程相互媲美。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性格發展合情合理,他的這一藝術手法,後來被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為“心靈的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爾斯泰的另一傑出的藝術才華,是其“道德情感的純淨”,這一點在《戰爭與和平》中也有突出的體現。通過彼埃爾、安德烈等人深刻的內心反省過程,我們似乎能看到托爾斯泰苦苦追求自我靈魂淨化的軌跡。與對道德情感的描寫相關的,還有托爾斯泰的道德學說,即所謂的“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主義是在托爾斯泰的晚年時最終形成的,但其中的一些主要內容,如博愛、不以暴力抗惡等,在《戰爭與和平》中已有了鮮明的體現,如作者通過卡拉塔耶夫的形象就宣傳了他的勿抗惡思想。列寧曾評價說,托爾斯泰及其創作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而我們也可以說,《戰爭與和平》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托爾斯泰本人追求道德完善之心路的一面鏡子。
托爾斯泰是不朽的,《戰爭與和平》也同樣是不朽的。一個多世紀以來,《戰爭與和平》幾乎已被翻譯成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語言,擁有數不清的版本和讀者。早在20世紀之初的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托爾斯泰的小說就已被介紹到中國(《托氏宗教小說》)。抗戰時期,由郭沫若翻譯的《戰爭與和平》(第一卷)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此後至今,又有多種全譯本出現,使幾代的中國讀者得以在托氏的巨著中神遊。
然而,洋洋四大卷一百餘萬字的這部巨著,也讓一部分讀者難以卒讀,尤其在生活節奏空前加快的今天。於是,我們出了這個縮譯本。這個工作是冒險的,因為托爾斯泰的作品幾乎是字字珠璣,原本是不必刪削一個字的。而我們斗膽做不可為之事,所奉之原則為:不破壞原著結構,不損害原書中的主要形象,只將小說中的次要情節、次要人物刪去,力求保持原書的“原味”。比如,對原著中的某些“經典”場景,如安德烈戰場負傷倒下後對天空的凝望以及由此而悟出的生命的意義和戰爭的無謂,彼埃爾與安德烈在夕陽輝映中的渡船上關於人生和人生意義的談話,安德烈去娜塔莎家做客時來迴路上兩次路見老橡樹不同的所見以及由此引發的不同的心理狀態,娜塔莎坐在視窗對明月的遙望和她的遐想,娜塔莎與瀕死的安德烈的相見,等等,我們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按照原著翻譯出來的。有了這些原韻,再加上連貫的情節,我們希望能讓讀者讀到一部簡短但完整的《戰爭與和平》,與不朽的托爾斯泰進行又一次短暫而又深刻的交流。
劉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