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美國悲劇

20世紀20、30年代美國文學揭開了一個新時期。這是美國小說的黃金 時代,這20年間,群星燦爛,異彩紛呈,顯現出空前繁榮的壯觀。當時, 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異軍突起,馳騁文壇,獨領風騷;他既是20 世紀美國文學中第一位傑出的作家,也是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在美國文 學史上,他是不帶偏見地率先如實描寫了新的美國城市生活,厥功奇偉。 點擊連結進入新版: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6:美國悲劇(套裝上下冊)

基本介紹

  • 書名:美國悲劇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1061頁
  • 開本:32
  • 定價:48.00
  • 作者:西奧多·德萊塞 黃祿善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604987X, 978721604987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西奧多·德萊塞既是20世紀美國文學中第一位傑出的作家,也是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在美國文學史上,他是不帶偏見地率先如實描寫了新的美國城市生活,厥功奇偉。本書是德萊塞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克萊德·格里菲思受到社會上邪惡影響,逐漸蛻變、墮落為兇殺犯、最後自我毀滅的全過程。

作者簡介

作者:(美)西奧多·德萊塞 黃祿善 譯者:潘慶齡

圖書目錄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文摘

克萊德正在給自己尋摸一個切實的解決辦法,恰好這時家裡遇到了一
些麻煩事,使他心緒越發灰暗了。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他的姐姐愛思達跟
一個難得上堪薩斯城演出、閃電式愛上她的演員離家私奔了。(儘管他相當
疼她,但說實話,他們倆之間毫無共同語言)這一件事弄得格里菲思全家人
如何灰心喪氣,也就不用說了。
愛思達事件真相是這樣的:儘管她是在嚴格的教育之下長大,有時似
乎對宗教和道德還懷著滿腔熱忱,其實,她只不過是一個情感豐富、意志
薄弱的女孩子,她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連她自己也說不清。她雖在那個
特殊的環境中生活著,可她壓根兒和它格格不入。如同絕大多數的人只是
整日嘴上篤信宗教一樣,她從很小的時候起,就不假思索地把這些宗教信
條都接受下來了,到如今,乃至於在以後,愛思達也還是一點兒不理解它
們的意義。至於這些天天重複念叨的宗教信條究竟包含什麼意思,反正有
了家訓、教規,以及“天啟”的真理,她早已用不著自己去獨立思考了;
只要別的學說,別的情況,以及來自外界的、或者甚至出自內心的一些沖
動還沒有同上面那些東西發生衝突,那她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是話又說
回來,一旦真的發生了衝突,由於她的宗教觀不是建立在個人信仰,或者
個人氣質傾向的基礎之上,大概經受不住這一衝擊,那也是早就可以預料
的結論。因此,愛思達的思想感情未必和她的弟弟克萊德不同,原來也是
一天到晚從這到那,飄忽不定——一會兒想到愛情,一會兒又想到享樂生
活——一會兒卻想到了那些跟自我克制、自我犧牲這類教義也許根本不相
幹的事情。一句話,她整個內心世界,以及她所有的夢想,都把人們宣揚
的所有宗教教規通通給抵消了。
可是,她畢竟沒有克萊德那種毅力,也沒有他那種反抗性。她基本上
是個隨波逐流的人,朦朦朧朧地渴望著漂亮的衣服、鞋帽和緞帶之類的東
西,而宗教教規或宗教觀念,則不準她夢想追求這些東西。不論在上午或
下午放學以後,或是在傍晚,在那些長長的、五光十色的街道上,常有一
些可愛的姑娘們一面手挽手大搖大擺地閒逛著,一面還在交頭接耳,竊竊
私語。也有一些男孩子,固然有些滑稽笨拙,可是透過他們那種鮮活蹦跳
而又十分可笑的動物本性,卻顯露出了隱藏在所有年輕人的思想和行動後
面的求偶的那種執著、本能的渴望。而她自己呢,當她不時看到一些求愛
的人,或是專門調情取樂的人,逗留在大街拐角處或大門口,用一種熾烈
渴求的目光直瞅著她,她自己心裡不由得也有一種激動,一種神經原形質
的顫動,它大聲渴求著人世間所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不是有關天
堂的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玩笑話。
那些年輕人向她投來的眼色,好像一道看不見的光,穿透了她整個的
身心,就是因為她出落得很討人喜歡,而且每時每刻在增姿添色,長得越
來越吸引人了。再說,年輕人的心態,已在她心中引起共鳴,這些神妙的
、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便成為人世間一切道德和不道德的基礎。
卻說有一天,她正在放學回家路上,有一個年輕人(這種人能說會道,
通稱沾花拈草的浪蕩子)竟然湊上來跟她搭訕,恐怕多半是她自己顯露出的
一種神色和一種心態惹出來的。反正什麼都遏制不住她,因為她哪怕不是
個情種,從天性上來說還是百依百順的。不過,她的家教歷來很嚴,要求
她務必保持端莊、謹慎、純潔等等,因此,至少說這一回還不至於有馬上
失足的危險。只是經過這一次進攻,以後進攻也就接踵而至,何況都被她
接受了,或者說她並沒有很快躲避閃開。於是,這些進攻便一步逼一步地
把她的家教所築成的那堵冷漠圍牆推倒。她本人也變得行動詭秘,還向父
母隱瞞自己的所作所為。
偶爾也有一些年輕人,不管她樂意不樂意,竟然跟著她一起,邊走邊
談了。她一向非常害羞,開頭至少有一陣子常常把他們甩在一邊,不予理
睬。可如今她那種過分的羞態,終於被他們摧毀了。她心裡巴不得有一些
新的巧遇——夢想著自己跟什麼人來一場漂亮、快活、驚人的戀愛。
這種心態和慾念在她心裡緩慢有力地日益增長之後,終於來了這么一
個演員:他是愛好虛榮、漂亮,而又獸性十足的那種人,一味講究穿著、
氣派,可是品德不好(他格調不高,缺乏禮貌,甚至也許連真正的柔情都沒
有),但他身上卻有一種非常強烈的男性魅力。短短一星期里,僅僅見過一
兩次面,他居然就使她完全神魂顛倒,墜入情網,說真的,她樣樣都聽他
隨意擺布了。事實上,他壓根兒不疼愛她。這個人儘管並不聰明,可他卻
認為:她只不過是又一個黃花閨女罷了——長得相當漂亮,顯然是性慾強
、毫無經驗、一兩句甜言蜜語準能上鉤的傻丫頭——只要來上一番虛情假
意,說什麼她要是做了他的妻子,趕明兒管保帶她上大城市逛逛,過上更
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得了。
不過,乍一聽,他所說的話,倒是很像出自一個忠貞不渝的情人之口
。他對她說得明明白白,只要她馬上跟他一塊兒走,成為他的新娘——現
在就走,切莫磨蹭。眼下像他們這樣兩個人,既然有緣在此相遇,幹嗎還
要白白地拖延時間呢。至於就在此地結婚,是有困難的,其原因他不好說
——反正這要牽扯到他的一些朋友~一不過在聖路易,他倒是有一個朋友
是做牧師的,可以給他們證婚。以後,她就會有從來沒有見過的漂亮衣服
,形形色色妙不可言的奇遇,以及卿卿我我的繾綣柔情。她還可以跟他一
塊兒旅遊去,飽覽一下這個大千世界。她只要好好照應他,再也用不著發
愁了。這些話她都信以為真一一看做真情流露的山盟海誓——而在他看來
,只不過是他過去慣用,往往又很靈驗的老一套花言巧語。
短短的一星期里,他們利用早晨、午後和夜晚零星時間見面,這套不
難耍弄的魔術終於獲得成功了。
在四月里一個星期六夜晚,克萊德為了逃避照例要在周末舉行的傳道
活動,獨自到商業中心區去溜達,很晚才回家。他一下子就發現父母因為
不知愛思達的下落而非常焦急。她在當天晚上傳道時,還照常彈琴,唱贊
美詩,看來一切都很正常。結束以後,她回到了自己房間,說她身體不大
舒服,打算早點上床。可是到了晚上十一點鐘,克萊德剛好回到家裡的時
候,母親無意中往她房裡張望了一下,卻發現她不在房裡,而且附近地方
也找不到她。她的房間裡已有一點空蕩蕩的樣子——有些小首飾和衣服給
帶走了,一隻常用的舊手提箱也不見了——首先引起了她母親的注意。隨
後,在家裡到處搜尋,結果也都找不著她;於是,阿薩走到了大街上,往
四下里張望。本來傳道館空著的時候,或是在關門之後,有時候她也曾獨
個兒出門的,也有的時候,她就在傳道館前面閒坐或是佇立一會兒。
儘管這樣搜尋還是一無所得,克萊德和阿薩一起,先是跑到大街上拐
角處去找,隨後沿著密蘇里大街徑直走去。哪兒都不見愛思達的影兒。他
們深夜十二點鐘才回來;從那以後,全家人對她自然就越來越揪心了。
P19-22

序言

20世紀20、30年代美國文學揭開了一個新時期。這是美國小說的黃金
時代,這20年間,群星燦爛,異彩紛呈,顯現出空前繁榮的壯觀。當時,
西奧多·德萊塞(1871—1945)異軍突起,馳騁文壇,獨領風騷;他既是20
世紀美國文學中第一位傑出的作家,也是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在美國文
學史上,他是不帶偏見地率先如實描寫了新的美國城市生活,厥功奇偉。
他擁有許多忠實的追隨者,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同時代人舍伍德·安德森
(1876一1941)等名家都在內,他們都在他的周圍茁壯成長,受到讀者們的
青睞。這個新秀群落不斷地推出力作,使20、30年代成為美國文學史上最
富有成果的時期,他們中間,諸如辛克萊·路易斯(1885—1951)和多斯·
帕索斯(1896—1970)等名家無不深知德萊塞為他們創作開闢了道路。此時
剛開始文學生涯的司各特·菲茨傑拉德(1896—1970)甚至譽稱德萊塞是當
代美國的最偉大的人物。
1930年路易斯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莊嚴儀式上的答詞中,還向全世
界昭示了德萊塞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偉績。作為獲此殊榮的第一個美國作家
,路易斯認為德萊塞才是榮膺該獎的更佳人選,他說:“德萊塞常常得不
到人們的賞識,有時還遭入忌恨,但跟任何別的美國作家相比,他總是獨
辟蹊徑,勇往直前,在美國小說領域裡,為從維多利亞時期和豪威爾斯式
的膽怯與斯文風格轉向忠實、大膽和生活的激情掃清了道路。沒有他披荊
斬棘地開拓的功績,我懷疑我們中間有哪一位——除非他心甘情願去坐牢
——敢把生活、美和恐怖通通描繪出來。”因此,美國評論家認為,德萊
塞忠於生活,大膽創新,突破了美國文壇上傳統思想禁錮,解放了美國小
說,給美國文學帶來了一場革命,並且把他跟福克納、海明威並列為第一
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僅有的三大小說家。
德萊塞又是美國文學中第一位來自下層社會、非盎格魯一撒克遜血統
的重要作家。本來美國作家中出身貧寒並不罕見,畢竟都屬於美國社會內
部的“自己人”。然而德萊塞是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市郊的一個德
國移民家庭,顯然是一個外人。他秉性剛烈,桀驁不馴,曾經自嘲為“以
實瑪利,一個流浪漢”,意謂化外之民,備受歧視。德萊塞的父親是一位
虔誠、古板、平庸無能的天主教徒,當年為了逃避兵役流亡到美國,婚後
生下了十幾個子女,不幸經常失業,而且胸襟狹隘,執迷不悟,對待子女
猶如暴君,以致大多數子女淪入不正經的生活,甚至墮落。只有保羅·德
萊塞除外,他原先僅僅是個闖江湖的滑稽藝人,後來成了流行歌曲作家,
紅極一時。在他弟弟德萊塞心目中,不消說是成功的榜樣。德萊塞的母親
,秉性溫柔,克勤克儉,是來自賓夕法尼亞的、具有斯拉夫血統的孟諾派
的新教徒。德萊塞8歲時,目不識丁的母親為生活所迫,帶著他和其他3個
幼小孩子離開了家庭,在中西部從一個市鎮流浪到另一個市鎮。因此,子
女們經常被迫輟學。他們一家人始終過著極其窘困而又遭人非議的生活。
德萊塞的童年,飽嘗貧困無知之苦。那段辛酸的生涯,後來他全都寫進了
《美國悲劇》的開頭幾章里去。
1887年他初次獨自來到了芝加哥,先後在餐館和五金公司乾粗活,盡
管如此,他還是被這個充滿興奮和刺激的大城市生活所吸引。1889年,他
在一位好心的中學老師慷慨資助下進入印第安納大學念書,無奈次年即輟
學,到芝加哥某地產公司和家具公司當收帳員,整日挨門逐戶去收錢,使
他接觸到下層社會各種人物和陰暗面,為日後創作積累了豐富素材,也決
定了他的創作中的悲劇性思想和自然主義色彩。正如舍伍德·安德森所指
出的:“大概世上自古以來存在過的一切抑鬱、陰暗和沉重,在他筆下都
有所反映。……他神情沮喪,他不知道該如何改變生活,因而他描繪生活
一如所見——真實,毫不偽裝。”1892年,德萊塞進入了報界,開始記者
生涯,先後在芝加哥《環球報》、聖路易斯《環球一民主報》和《共和報
》任職。當時,新聞工作往往成為許多作家練武之地。德萊塞在芝加哥還
目睹了一邊是花天酒地,一邊是赤貧如洗的強烈對比。他親眼看到貧窮如
何受人鄙視,偽善如何暢行無阻。於是,德萊塞執意要對他目睹的現狀進
行道德評價,這不僅是十分自然,而且從主觀上來說,就是他思想、感情
和認識的開端,從而引導他去構思創作自己的小說。1895年,德萊塞寓居
紐約,正式從事寫作,同時編輯雜誌,經常往來於芝加哥、聖路易斯、托
萊多、克利夫蘭、匹茲堡各大城市之間,視野較前更為深廣地接觸到當時
現實生活中各個不同的層面,親眼目睹了貧民窟、酗酒、色情、兇殺、拐
騙、搶劫……使他更進一步深刻認識到美國的現實是一種“殘酷的、不公
道的現實”,是一個“毀滅的過程,而幸福只不過是幻想而已”。由於這
些真相沒法在報刊上反映出來,德萊塞就拋棄了新聞記者的工作而開始寫
作,來揭發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