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世界文化遺產日)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世界文化遺產日一般指本詞條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民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從2009年國家文物局創設主場城市活動機制以來,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國家文物局都選取一座城市舉辦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現名) 
  • 別稱:文化遺產日(舊稱)
  • 節日時間: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
  • 節日意義: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 設立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設定時間:2005年12月
產生背景,政府倡議,文化遺產,標誌解釋,開展原因,發展目標,歷年活動主題,目的意義,各地活動,

產生背景

政府倡議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直關注文化遺產保護馮驥才就提出:希望中國也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確定一個“文化遺產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兩會上,馮驥才又提出這一建議,並提交了《關於建議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提案》。2005年7月,鄭孝燮等 11名專家學者聯名致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倡議中國設立“文化遺產日”。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有助於提高人民民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

標誌解釋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 GUO WEN HUAYICHAN”,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使用當地少數民族文字,在對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CULTURALHERITAGE”或其他國家文字。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標準色彩為金色,可根據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顏色,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核心的金飾文物圖案,除配合文字使用外也可單獨使用。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採用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金飾圖案。有專家將其命名為“太陽神鳥”或“四鳥繞日”。

開展原因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包括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等;也包括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世代口頭傳說、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和手工技藝等,其種類之繁多、形式之多樣、內容之豐富,為世界少有。中華民族的這些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揚向上的活力維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綿延不斷,這是中國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國在世界上引以為榮的寶貴財富,所以應當視其為傳家寶,世世代代傳承並光大下去。

發展目標

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 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全國“文化遺產日”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選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而是確定在沒有任何特殊意義的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這樣做旨在使這個“文化遺產日”具有更為廣泛的代表性。

歷年活動主題

2006年: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2007年: “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2008年:“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2009年:“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發展”。
2010年:“文化遺產 在我身邊”;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主題是:“非遺保護,人人參與”。
2011年:主題:“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宣傳口號:1、文化遺產無價 保護行動有我;2、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3、相約文化遺產日 品讀中華五千年;4、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 心連心構建和諧社會;5、珍重文化遺產 共築幸福家園。
2012年:“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
2013年:主題是:“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
2014年:主題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2015年:“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2016年:文物局發布2016年文化遺產日主題: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2017年: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
2018年:多彩非遺,美好生活。
2019年: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

目的意義

文化遺產教育青年
強調它的精神意義,設法使公眾成為這一天的主人,成為主動的參與者,使國家文化遺產日成為全民的文化遺產日,使國家舉措轉化為每一個公民自覺的文化行為。
遺產日是一個純文化的主題日,所有活動都應是公益活動。
文物和文化機構的工作要在遺產日中充分發揮作用,積極進行遺產內涵與保護意識的普及工作。教育界利用這一天,培養下一代人的中華文化的情懷。

各地活動

北京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展演
2009年6月12日至14日在京舉行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展演,匯集了全國10個省(區、市)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基諾大鼓舞、羌笛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山南昌果卓舞等14個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涉及藏族維吾爾族羌族基諾族蒙古族壯族哈薩克族朝鮮族、苗族、侗族、回族、哈尼族、土家族13個少數民族。參演的共有160名民間藝人,其中有13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年齡最小的10歲,年齡最大的85歲。
民間藝術文化遺產
福建兩岸閩南文化保護研討
2009年“文化遺產日”活動期間將舉辦各類活動,包括第三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研討會;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專題展覽;涉台文物保護圖片展等,同時,還將舉辦紀念林則徐系列活動。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研討會將圍繞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海峽兩岸文化生態的共同特徵、生態保護、文化多樣性、資源利用、生態文化村落等10多個議題展開討論。
江蘇古琴四大流派傳人音樂會
2009年遺產日期間,將舉辦中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江蘇古琴藝術四大流派傳人音樂會,江蘇織繡藝術精品展和江蘇民間樂舞展演等活動也都在緊鑼密鼓醞釀之中。6月13、14、15日晚,古琴藝術進校園——“國樂·琴韻雅集”古琴專場音樂會和古琴音樂鑑賞會上,四大流派傳人將走進南大、東大和南師大,演出代表性曲目。6月13日至18日,通過圖文展示和現場演示,蘇州平繡、發繡、亂針繡、雲錦、宋錦、緙絲、雕花天鵝絨等江蘇織繡藝術精品將在南博與觀眾見面。
陝西秦腔傳承人交流展演
在全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為加深秦腔傳承人的社會影響,激發青年秦腔演員對秦腔事業的敬業精神和對秦腔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意識,由陝西省文化廳主辦,省振興秦腔辦公室承辦,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協辦的“陝西省秦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習交流展演”活動,將於6月13至16日在西安人民劇院舉行。屆時11名傳承人將攜弟子同台演出三場折子戲、一場清唱,展示繼承發展秦腔的藝術成果,互動交流傳習經驗,再現他們獨特的秦腔流派風格。演出過程中還將舉行拜師儀式,為秦腔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培養造就更多的秦腔人才,促進秦腔傳承發展。
湖北非遺展覽走進高校
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即將拉開大幕。2009年6月13日當晚,“荊楚記憶”――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月啟動儀式文藝晚會將在湖北劇院舉行。同時首義廣場將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圖片展和民間文藝系列展示。整台晚會和場外展示,將集中全省800多名專業演員與民間文藝展演隊伍。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展覽將走進高校,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也將設壇開講。全省各地還將陸續開展民眾簽名、專題講座、大型圖片展示、文藝演出周等活動,集中展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資源和巨大魅力。
BMW中國文化之旅”再啟程
作為2009年“文化遺產日”的系列活動之一,以及“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BMW(寶馬)中國文化之旅”車隊將於6月10日從四川成都出發,深入走訪綿竹都江堰等地震重災城市和汶川茂縣等羌族聚集區,而後進入甘肅省,最後北上青海到達黃南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沿途BMW將對亟待保護和傳承的部分非遺項目進行捐助。
這是BMW第三年啟動文化之旅,進一步實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作為學術支持單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繼續對“BMW中國文化之旅”的項目遴選、資料編纂、實物收集、專家諮詢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
山東濟寧
2011年繼杭州、蘇州之後,山東濟寧成為第三個主場城市,也成為第一個承辦本次活動的北方城市,被認為彰顯了山東歷史文化地位以及齊魯文化影響力。
京津冀非遺展精彩亮相
2017年6月9日,由文化部非遺司為指導單位,河北省文化廳、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廣局、廊坊市人民政府主辦,京津冀三地非遺保護中心等單位承辦的第三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在廊坊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此次活動是繼去年本市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京津冀非遺聯展之後的又一次三地優秀非遺項目的集中展示,也為三地非遺工作者、實踐者、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交流平台。天津共有16個非遺項目參與生活區、美食區和傳習體驗區的展示,包括天津風箏魏、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彩塑、益德成聞藥製作技藝4個國家級項目。
2017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五條口號是:保護文物,人人有責;一帶一路新舞台,文化遺產活起來;保護文化遺產,擦亮中國名片,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遺產;相約古都洛陽,感受華夏文明。
2017年主場城市活動將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辦,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這也是自2009年繼浙江杭州、江蘇蘇州、山東濟寧、河南鄭州、陝西鹹陽、江西景德鎮、重慶大足、河北承德之後舉辦的第9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
2019年6月8日,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文物局、延安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陝西省延安市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